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后真的和审食其有什么关系吗?刘邦有没有被戴绿帽?

吕后真的和审食其有什么关系吗?刘邦有没有被戴绿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36 更新时间:2024/1/22 15:06:04

很多人都对吕雉审食其之间有不可告人的关系的传言深信不疑,认为,当初刘邦外出,家里无人照看,当时还不是吕后的吕雉,就与审食其有了非一般的关系,等到刘邦夺得天下,吕后与审食其也依然没有断了来往,而是一直背着刘邦偷偷来往。只不过,如何能确定这是真实的历史真相?吕后当年究竟有没有和审食其有私情?今天我们就好好的来分析一下吧。

辟阳侯审食其与刘邦同里,面目清秀,口齿伶俐。刘邦起兵以后,因家中无人照应,用审食其为舍人,叫他代理家务。吕后与他日夕聚谈,视若亲人,渐渐的眉来眼去,渐渐的目逗心挑,当时太公已经年老,子女又皆年幼,于是两人互相勾搭,瞒过老翁幼儿,竟演了一出露水姻缘。一番偷试,便成习惯,好在刘邦由东入西,去路越远,音信越稀。两人情感渐深,俨如一对患难夫妻,昼夜不舍。即使后来刘邦家眷被项羽所掠,在楚营身为抵押之品,审食其与吕雉依然同寝共食,也未稍露破绽,真是一位偷香的妙手。到了刘邦称帝,在吕后怂恿下,封审食其为辟阳侯。审食其感念吕后,从此在床上更加尽心尽力。以上是历史的演义,事实是不是这样,并没有人会知道。不过吕后与审食其有患难之交,这倒是事实。

不足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一个四十一岁左右的泗水亭长,一年后得女,三年后得子,七年后刘邦离家,起兵反秦。而且,这一走,就是七年。年轻的吕雉长期处于独守空闺的痛苦之中。那么,吕雉这段独守空闺的生活是否被人闯入过呢?《史记·郦生陆贾传》有一段记载:吕后非常宠幸辟阳侯审食其,有人在惠帝面前诋毁审食其。惠帝听说后,十分震怒,立即把审食其抓到狱中,想杀掉审食其。吕后知道审食其被儿子所抓,想出手相救,但是,心中羞惭,不能出面营救审食其。大臣们平日里早就怨恨审食其的飞扬跋扈,都想杀了他一解心中之怨。

这段记载中的辟阳侯就是审食其。审食其原是刘邦的属下,但是,在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审食其和刘邦的二哥刘仲一直留在刘邦父亲身边,侍奉太公。吕雉和太公生活在一起,也与审食其有交往。太公、吕后被项羽扣为人质之时,审食其以“舍人”的身份陪伴着吕后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生活。因此,审食其与吕后有此一段患难之交。《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想废掉碍手碍脚的右丞相王陵,于是升王陵为小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相权。王陵明白吕后对自己是明升暗降,不让他掌握实权,于是告病假回家休息。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原左丞相陈平升为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当了左丞相。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但是,却不处理朝政,只负责太后宫中之事,类似郎中令。但是,审食其由于得到太后的宠幸,实际上主理朝政,公卿大臣们都通过他来办事。

上述记载引发了吕后与审食其是否有私昵关系的一桩疑案。通行的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这段记载表明了审食其与吕后的确有私情,甚至有人将审食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男宠之一。理由两点:第一,惠帝既然知道审食其是母后的宠臣,为什么一定要置审食其于死地?第二,吕后为什么“惭”?为什么不敢出面相救?由于惠帝处死审食其是因为审食其与其母有私情,惠帝又无法处理他的母后,只得把全部怨气发泄到审食其头上。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吕太后虽然不会受到儿子的处罚,但是,这桩隐情由身为皇帝的儿子处理仍然使吕后大为难堪。“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八个字非常准确地传达出此时吕后内心的尴尬。

第二种看法是:吕后仅仅是宠幸审食其,二人并没有私昵关系。理由是:第一,谁也不可能以太后与审食其的私昵关系状告审食其,因为以此为理由告审食其不仅取证极为困难,而且,一旦坐实,皇家脸面何在?第二,审食其被告是另有取死之罪。由于罪大,无法赦免;吕太后也觉得无法出面讲情,因此,“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但是,这种“惭”不是因二人有私昵而惭,而是觉得审食其为患难之交,遭此重刑又不能相救而深感自惭。第三,“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说明大臣们早就痛恨审食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两句话恰恰从反面说明审食其与吕后无私昵关系。如果审食其私昵太后,罪不至诛;纵有其事,臣下亦当为尊者讳,决不至公然申行诛戮。

我觉得破解这桩疑案的关键是两点:一是惠帝因何震怒,必置审食其于死地?二是吕太后为何“惭,不可以言”?审食其在反秦斗争中长期侍从太公,与吕后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楚汉战争中与吕后又有过患难之交,因此,深得吕后信任。观前文所讲吕后罢免王陵而升审食其为左丞相可知吕后是多么宠幸审食其。深得太后宠幸的审食其如果不能夹着尾巴做人,很难避免恃宠而骄,弄权犯法,获取死之道。这应当是惠帝震怒、必置他于死地的主因。太后之“惭,不可以言”,主要是因为审食其罪情严重,太后欲救不能。

如果强行干预,恐有损太后名望。审食其平日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当朝大臣。因此,当审食其被惠帝下狱治罪之时,大臣们都希望审食其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出面求情。惠帝朝政的特点是惠帝与吕后都有很大的权力。惠帝是皇帝,处罚大臣是其职责;太后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只能通过其子间接行事,而此事偏偏是其子震怒之下亲自处理。吕后独掌朝政是在惠帝下世之后。因此,人们的不满不会告到太后那儿,不等于没人告到惠帝那儿。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棣为什么要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靠儿子赢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朱高炽是朱棣长子,但朱棣还是更喜欢次子朱高煦一些。朱高煦曾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诸多战功,而朱高炽因为体型肥胖只能留守大本营。那为什么在这场储子之争中,最后反而是朱高炽胜出了呢?实际上,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如朱高煦,但他为人宽厚,言行识度,为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朱高煦为了夺得皇位,不肯回到自己

  • 王安石游褒禅山为何半途返回?真是因为巨石挡路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游褒禅山记》作为课本上的一篇文章,不知道还有多少离开学校的人还记得呢?这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记载的是他与朋友们一同游览褒禅山时候的一次感想。然而在这次游览过程中,最让他感到后悔的,就是他们走着走着火光快要熄灭,可是路还是没有尽头,所以不得不选择退回来。虽然写明了原因,但是王安石真的就是因

  • 勾践如何对待功臣?看范蠡、文种下场便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关于他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那勾践成功复国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那些功臣的呢?勾践被释放回国后,重用了两位此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范蠡和文种,其实从他们二人的下场就能看出勾践对待功臣的方式。越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最后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就懂得急流勇退,此后经商成为

  • 黎逢参加科举迟到为何还能成为状元?黎逢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黎逢是唐朝中期科举状元,不过黎逢这个状元头衔来的比较具有戏剧性。当时黎逢参加考试时,因为一点事迟到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檐前设席应考,并且显得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这让当时的主考官感到诧异,感觉黎逢并非常人,便派人在一旁观看。结果黎逢的考卷果然让考官连连称奇,最后是被拔为状元。黎逢的经历也算神奇,下

  •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谁该负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晚年,大清国被西方的列强各种欺负,为了能够改变大清国被列为鱼肉的局面,光绪帝任用了大批的维新党派。由于这一次改革破坏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老旧势力迅速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最终光绪帝被囚于瀛台,维新派领导康有为出逃海外。因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 华夏文明是如何传承的?起源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华夏也可称之为“夏”或是“诸夏”等等。这是古代居住在中原一代地区居民的自称。大约在50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非常多的部落,这其中就包含了炎帝与黄帝的部落。而炎帝与黄帝部落,在后期通过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 张郃和赵云哪个更厉害?为何说张郃不敢惹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蜀汉五虎将之一,而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轮知名度肯定是赵云更胜一筹,不过比功绩和实力,这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很多朋友都喜欢把张郃和赵云放在一起比较,网上更是有种声音说张郃不敢惹赵云,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在演义中,赵云和张郃在长坂坡交过手,而此次战役正是赵云的成名一战,赵云理应也战胜了张郃。

  • 黄月英那么丑为何他不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家里除了正妻,还有一些小妾,这些小妾相比正妻来说,身份地位都不高,更多的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或者是长得好看的,或者纯属带回来为了生孩子的,所以,正妻大多数只是撑门面,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相传是一个丑八怪,这对于相貌英俊的诸葛亮来说,总让人觉得不是很般配,那后来诸葛亮有没有再纳妾

  • 为什么刘秀近乎完美,但是存在度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的确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当时王莽终结了西汉,建立了新朝,颁布了一系列看似穿越一样的规章制度,但是出现了一个“位面之子”刘秀,重新改写了王莽带来的超前历史,另一方面,刘秀的为人也是值得称赞的,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知道,这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这样的人原本应该

  • 周朝后宫妃嫔为什么规定是121人?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历朝历代的皇宫里面,后宫妃嫔一定是有的,但是至于后宫里面究竟有多少人,恐怕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因为有时候妃子很多,有时候只有皇后一个人。而很多人认为,周朝时期的周王宫里,后宫妃嫔的数量有规定是121个人,这个规定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一定要是121人,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吗?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