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为什么杀了窦建德却放了王世充?

李渊为什么杀了窦建德却放了王世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15 更新时间:2024/1/26 15:04:48

窦建德王世充,这两位都是李渊的敌人,当时三个人三股势力,窦建德王世充联起手来对付李唐,然而最终的结果也很明显,他们失败了,还被李渊擒获。虽然都是敌人,但是这两个人性格却大不相同,窦建德是仁义之人,但是王世充是一个阴险狠辣之人,可为什么李渊要杀掉窦建德,却放过了王世充?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各地起义军纷纷起兵造反。李渊攻克长安以后称“唐”,王世充占据洛阳建“郑”,窦建德则雄踞河北自称夏王。三方势力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势,李唐实力最为强大,王世充与窦建德则成掎角之势,对李唐实行合围。

武德三年(620年),李渊下诏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唐军势大,河南多州相继投降,郑国形势危急,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与王世充是敌非友,但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他率军驰援王世充,攻打唐军。窦建德军队连克数州,与王世充部分人马汇合,对李世民实现夹击之势。见窦建德大军来袭,唐军内部出现分歧,主战派认为这是一举灭亡两国的大好时机,反对者则认为两线作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会倾覆。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力排众议,命大军进驻虎牢,与窦建德以及王世充交战。

在虎牢关之战当中,李世民利用拉锯战以及突袭战术,运用骑兵的优势,最终大破夏军和郑军,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对于这两位李唐最大的敌人,李世民不敢私自处置,他将窦建德和王世充带回长安,交由父亲李渊处置。

窦建德和王世充都是著名的起义军将领,李渊如何处置他们,自然成为全天下热议的话题。窦建德仁义宽厚,重情重义,深受百姓爱戴,所以许多百姓以及大臣都替他求情,而王世充则声名狼藉,他阴狠毒辣,就连洛阳的百姓都对他愤恨不已。所以民意的结果是处死王世充,宽恕窦建德。按理说李唐建立不久,正是收买人心的关键时候,然而李渊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了仁义的窦建德,反而将无恶不作的王世充流放,饶他一命。那么,唐高祖李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李渊杀窦建德而放王世充,正与两人的品行有关。窦建德重信然诺,慷慨大方,崇尚豪侠。《旧唐书·窦建德传》记载:“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得归。父卒,送葬者千馀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起兵反隋以后,窦建德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时常拿出自己的钱财,接济别人,所以士兵们很拥护他。

而与窦建德相比,王世充的名声实在是不堪入目。王世充能篡位称帝,自然有其才能,但他缺点太多,刚愎自用,喜好猜忌,阴险狡诈。程咬金与秦叔宝都曾投靠王世充,但他们却极其厌恶王世充。程咬金说王世充“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秦叔宝则说他“性猜忌,喜信谗言。”(《资治通鉴》)。

对于百姓们来说,爱民如子的窦建德显然是值得同情的,而残暴无道的王世充理应受死,但对于李渊来说,却恰恰相反。窦建德与王世充都是李唐的敌人,但在河北深得民心的窦建德显然威胁更大。在窦建德被俘以后,河北等地的百姓依旧十分拥戴他,而王世充在没有与唐军开战以前部众就纷纷离他而去,他空有程咬金、秦叔宝这样的将才却把握不住。李渊深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一旦放过受百姓爱戴的窦建德,无异于放虎归山,而王世充却已经失去民心,无人拥护,无法对李唐构成威胁。

除此以外,窦建德与王世充不同的出身,亦是李渊杀死窦建德的原因之一。窦建德出身扶风窦氏,世代务农,是真正的农民军起义军领袖。如若将窦建德放掉,很难保证其他农民起义军不会产生侥幸心理,继续与李唐作对,而杀死窦建德,则可以震慑其他反对势力,尤其是百姓们,让他们不敢再生出反心。

王世充本是西域胡人,但他的父亲官至刺史,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窦建德才华横溢,饱读诗书,擅长兵法,又长于阿谀奉承,于是很得隋炀帝欢心,成为炀帝身边宠臣。在这种情况下,窦建德自然跻身上层贵族,与许多大族都有牵连。李世民围攻洛阳时,曾许诺不会杀王世充,王世充因而投降。李渊当然不会在意这种许诺,不过它为李渊提供一个绝佳的借口。留着王世充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反而可以向世家大族们表达诚意,拉拢关陇集团,而这种稳赚不赔的政治账李渊算的清清楚楚。

所以李渊出于维护李唐统治,杜绝隐患,加速全国统一的角度,将仁义的窦建德杀死,而只是将王世充流放。这是当时李唐的政治需要,亦是李渊作为统治者的考量。

不过李渊杀掉窦建德并非没有隐患,在窦建德被斩杀以后,河北地区本已归顺的许多军队纷纷再次反叛,刘黑闼率领窦建德旧部收复旧土,声势浩大。李唐调动大量军队,历经艰苦战斗,才终于平定河北。

而且王世充的下场还不如窦建德,他被诏令流放以后,却被仇家之子独孤修德乱刀砍死。窦建德的儿子以及兄长也都在流放途中因谋反罪被处死,至于他们是真的谋反,还是李渊想要斩草除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李渊斩杀窦建德,后世百姓却依旧为他建立“窦王庙”,父老群祭,而王世充死后,则无人替他言一句好话,这便是两人品行不同最终所导致的结果。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项伯为何害自己的亲侄?项伯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项伯是楚国贵族,也是项羽的叔父。不过在鸿门宴上,项伯却保护刘邦让他安全脱身。此后刘邦称帝,为了感谢项伯当年的解救之恩还特意将他封为射阳侯,那项伯为何要害自己的亲侄呢?实际上项伯也并非故意要害项羽,只是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如此,谁知道刘邦最后竟能逆袭项羽,成为最后的胜者呢。而且项伯当时只是想救张良而已

  • 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贞观之治作为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唐太宗开创的一个盛世,也是很多人向往中的大唐,也许很多人都想象过,贞观之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吧,也会有很多人幻想着穿越回到的大唐,也正是贞观之治的年代,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在战乱中求生。但是,却有人认为,其实贞观之治就是一个骗局,这是怎么回事?贞观之治如何能成

  • 张献忠屠四川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张献忠作为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推翻明朝也有他的一份力,而在很多人看来,农民起义自然还是要以农民,以普通平民为核心,所以领袖对待自己手下的百姓,或者其他百姓,肯定不能是“屠杀”这样的态度,但是为什么还有张献忠屠四川这样的说法呢?张献忠到底有没有这样做,屠川的究竟是张献忠

  • 雍正时期为什么重农轻商?雍正皇帝是如何对待老农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雍正虽然从九子夺嫡中胜出,但即位后的他面对的处境变的更加艰难。既要稳住朝局,又要想办法推行改革,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在推广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挠。雍正基本上继承了先帝鼓励开荒的策略,所以他对农耕工作十分看重,但却造成重农抑商的现象,使得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雍正皇帝对

  • 三国演义曲阿小将是谁?一个无名小卒却是隐藏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名叫曲阿小将,他被很多网友认为是被埋没的猛将,还跟潘凤、胡车儿、马忠并称四大隐藏名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演义里,曲阿小将是太史慈的手下,曾跟随太史慈一起讨伐孙策,后来成功抵挡十三骑立下功劳。实际上曲阿小将的戏份并不多,但他为什么能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呢?这就

  • 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王昌龄是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一位唐朝时期的诗人了,他的很多诗句都流传千古,而且后人根据他的创作风格,给他划分了一个“阵营”,即边塞风格,这也和王昌龄的经历、所见所感有很大的关系。而王昌龄还有一些称号,例如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等等,这些称号又是什么意思?王昌龄的诗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

  • 魏忠贤掌权九年,为什么后金一直没打入山海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魏忠贤的评价,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他所做的事情也很复杂,好的坏的都有,对明朝有利的和危害明朝的也都有。不过从国家危亡来说,魏忠贤做的还算是好的,因为在他掌权的就年时间里,后金一直都没能打进山海关,被阻拦在外面,那么明朝暂时就可以保住。魏忠贤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他一死,没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

  • 苏轼的妻妾为什么都姓王?是巧合还是有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男性有不少在妻子死了之后续弦,再娶一个女子的情况,不过,这两个妻子,或者说他的妻妾中,很少有都是同一个姓的,除非她们之间有亲属关系。然而苏轼一生中有三个妻妾,全部都姓王,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是堂姐妹,都姓王也没什么,但是一个小妾也是姓王,这难道是巧合吗?苏轼的妻妾分别是什么人呢?苏轼一生何其幸运!

  • 隋朝早亡杨坚有无责任?杨坚一生功过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隋朝本不该只有短短37年历史,虽然杨坚在立嗣一事上犯了比较大的失误,但在杨坚时期,隋朝整个国策的大方向还是按照好的一面在发展。如果把隋朝的灭亡全部推到杨广一人身上恐怕也有失偏颇,因为在杨坚晚年也做了一些荒唐事,导致国力已有衰退的迹象。所以隋朝早亡杨坚也是要附上一定责任,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杨坚一生的功与

  • 雍正帝为何要将三子弘时削除宗籍?弘时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爱新觉罗·弘时是雍正皇帝第三子,乾隆皇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弘时的几位哥哥全都早逝,他本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但最后却被雍正削除宗籍,最后抑郁而终,年仅24岁。雍正皇帝儿子也不少,但活得长的并不多,他也明白立太子一事有多么的棘手,为何还要严惩弘时呢?只能说弘时年少太过放纵,多次惹恼雍正,不然他也不可能落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