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皇帝为何要为“洪承畴”设坛祭奠?

崇祯皇帝为何要为“洪承畴”设坛祭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04 更新时间:2024/2/7 14:29:11

说到崇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很多人都说他不好,也有的人说他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但是就是争议非常大,这其中有一件事情小编就非常的不明白,话说这个崇祯皇帝好像有设坛祭奠“洪承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当时在崇祯皇帝的危局中,洪承畴堪称是擎天白玉住。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极为看重,认为辽东兵败如山倒,洪承畴这样的重臣是不会生还的,便痛苦的设坛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母亲傅氏娘家是员外,算得上大家闺秀,又很是聪慧,颇知诗礼,教子极严。

洪承畴继承了母亲的聪明基因,又得母亲的严格要求,学业极佳。11岁时因家境不好,洪承畴辍学,在家里帮母亲做豆干生意。然而学馆先生有感于洪承畴的聪明好学,让他免费入学馆学习,重拾学业。

洪承畴确实天赋异禀,1615年中乡试,1616年中进士。中进士后,在刑部任职了6年。1622年升为浙江提学佥事,1624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1627年升任陕西督粮参政。

1628年,陕西爆发了农民起义。

一心做有为之君的崇祯皇帝,一直勤勤恳恳。为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也是穿旧的。纵使如此,大明帝国的颓势却依然如故。因富豪权贵们抗税,国库依然空虚,总是捉襟见肘。

朝堂上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打着“孔圣人”的道德大旗,行党争、谋私之实。世风日下,真正忧国忧民的实干家很少。

崇祯皇帝和朝堂诸臣都知道陕西的灾情,国库却拿不出赈灾钱粮。朝堂上,也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在饥饿放驱使下,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腐败的政府军,打不过饿红眼珠子的灾民,一败再败。

1629年,义军围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身边没有武将可用,就让洪承畴出战。

洪承畴于是领兵出战,在征战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洪承畴治军严谨、长于谋略、心狠手辣又敢打敢拼。洪承畴一战便斩杀义军300多人,解除韩城的危局。因此洪承畴得到了杨鹤的倚重,被派出去四处剿杀义军。

义军原本都是饥民,是因为没有吃的才被迫造反寻找活路,算起来也有情可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朝廷不愿多造杀孽。所以朝廷给杨鹤的命令是“边剿边抚”,只求稳定局势即可。

洪承畴处世已久,深知朝廷拿不出来赈灾的钱粮。而没有钱粮的安抚,饥民迟早还是要反的。所以洪承畴把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把“边剿边抚”为“先剿后抚”。

洪承畴对待义军就一个字,“杀”。抓到义军杀掉,义军主动投降也杀掉,甚至洪承畴突破道德底限诱降义军,然后再行杀掉。在灾民义军的滚滚人头中,洪承畴的能臣干臣之名却闻达于朝堂。

尽管洪承畴的手段狠毒,却立杆见影,能有效的遏制陕西局势恶化。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表现欣喜不已,终于有一个为国分忧的实干家出现了。

1631年,杨鹤被罢官下狱,洪承畴继承其职,继续镇压起义军。朝廷对洪承畴的任命,其实是变相同意了洪承畴的“先剿后抚”。此后的两年中,洪承畴的威名日盛,所到之处义军都被打败。

1634年,崇祯皇帝见其他人镇压起义军不力,而洪承畴处处建功。就把镇压起义军的大权交给了洪承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就这样,洪承畴成了政府军的“总司令”。

洪承畴果然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他的镇压卓有成效,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和力度逐渐下降。1639年,洪承畴在潼关设伏,重创李自成部。李自成部死战突围后,仅余18骑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兵败后,农民起义遭受打击,几乎销声匿迹了。崇祯皇帝以为中原局势已定,就急忙把帝国最能打的名将――洪承畴派往辽东前线,主持与满清的战事。

明朝那么多人才,皇帝眼里只有洪承畴一人,足见对洪承畴的倚重。也许皇帝觉得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不够优秀,洪承畴才是名将之才。

1639年,洪承畴带着陕军到达辽东前线。1640年,洪承畴帅明军与皇太极的满清主力展开松锦会战。双方各自投入十数万的兵力,规模相差无几。

洪承畴下辖八个总兵:吴三桂部、王廷臣部、马科部、王朴部、曹变蛟部、白广恩部、唐通部、杨国柱部,计马步军14万。就兵力而论,明军略占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更大。然而,洪承畴清醒的认识到明军其实是弱于清军的。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扯肘。洪承畴能如臂使指般指挥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陕军 ,而对手皇太极的十数万大军则众志成城。

所以洪承畴一面竭力维持内部团结,一面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就当时的客观事实而言,洪承畴这样做是对的。

1641年,明军抵达松山附近与清军交战,在乳峰山大战,杀伤大量清军,最后清军失利。

获胜后,洪承畴立即上表,为出战的吴三桂请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以廉勇振饬辽兵。”洪承畴为团结别人而不说自己的功绩,只为他人请功,这是很难得的。不得不说,洪承畴是很有名将之风的。

首战顺利,然而洪承畴不敢冒进,驻兵不前以待时机。可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军饷不足为由,为主速战速决。有焦虑症患者之称的崇祯皇帝,也犯了急躁病。催促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使者监督进兵事宜。《孙子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崇祯皇帝在后方遥控前线的操作,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畴在皇帝的命令面前,虽知结果难料也只得硬着头皮进兵。皇太极得知明军进兵后,不顾正在严重的流鼻血,帅援兵昼夜兼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前线,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清军生长于辽东,比明军更得地利。清军突袭塔山,趁着落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明军失去了粮草,只好回宁远就食。

明军在回宁远时,内部派系不和的劣势再现。大同总兵王朴帅兵怕留下断后,先行带兵而逃。引发了明军各部的恐慌性撤退,互相践踏,争夺道路。吴三桂等人逃入杏山,马科等人逃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不成,只好困守松山。

清军以重兵围困松山。洪承畴在坚守约一年后,因松山副将降清而兵败被俘。洪承畴原本是要绝食殉国的,因挡不住满清的心理攻势而投降了清朝。

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崇祯皇帝痛苦不已。崇祯皇帝觉得洪承畴这样的重臣,定然会以身殉国,是不会生还的,便设祭坛祭奠。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洪承畴居然没死,还降了满清。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入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祭奠还未结束。不知道崇祯皇帝得有多尴尬,“朕都祭奠你了,你还投降,让我的脸往哪里搁呢?”

然而,比崇祯皇帝更尴尬的是洪承畴本人。洪承畴投降后,却至死都活在难堪之中。

满清贵族早已经汉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熏陶。见洪承畴这样的大儒、明朝重臣还投降,对他无比的鄙夷。尽管后来,洪承畴对满清做了很大的贡献,满清朝廷始终都是防范他,不肯重用。

洪承畴投降满清,辅佐满清入关的消息传入家乡,家乡人对洪承畴无不引以为耻。

洪承畴在泉州老家建造了府邸,完工时没一个亲友上门道贺。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对有这样的家人感到羞耻,感觉无颜见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与他划清界限,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终日住在船上,隐居不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手中经常拿着一本书,这是什么书?什么奥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名将关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出身贫寒,从小就没有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当然这种情况在当年是非常常见的。不过关羽却有着一个好习惯,那就是非常喜欢读书。不论是在哪,后方练兵,还是带兵远征,但凡是有闲暇时间就肯定会拿着随身携带的书籍进行阅读,从中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关于夜读史书也成为了关羽的一

  • 清朝官员为什么戴朝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朝的官员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规规矩矩的,衣服有讲究,帽子有讲究,反正都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不值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个清朝的官员是有戴项链的,大家都叫朝珠,那么这个朝珠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怎么回事吧!“朝珠&rdq

  • 李光弼是契丹人吗?李光弼一生有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一代名将,曾率军平定安史之乱,还镇压袁晁起义。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李光弼并不是汉族,而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酋长,后来在突厥战争中牺牲。李光弼为大唐立下盖世功劳,但也遭到鱼朝恩等人的嫉妒,最后愧恨长逝,结局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李光弼的话,正好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

  • 明朝募兵制有什么特点?募兵制的优缺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募兵制最早起源于春秋,此后逐渐取代了征兵制,成为古代兵制改革的一重大事件。宋朝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采用招募的方式,其中招募饥民还有流民都成了传统国策。到了明朝,明景帝继位后募兵制又成了主流,不过募兵制有个缺点就是军费较高,但也有好处,招揽的士兵质量会更高。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采用募兵制的原因,以及募兵制

  • 詹世钗真实身高,清朝第一巨人身高真有3.19米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人究竟有多高,这是一个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不过因为古代不同时期的尺度不一样,所以同样的表述在不同时期代表的身高也是不一样的。不过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堪称清朝第一巨人的詹士钗,相传他的身高有3.19米,这简直比一层楼还要更高了,这是真的吗?詹士钗的真实身高究竟是多少呢?詹世钗(英语:Chang

  • 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有多冤?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潘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潘美是谁,但说起潘仁美大家肯定都有听说过。其实潘仁美的原型就是潘美,只不过历史上潘美并不是一位奸臣,反而还是北宋开国名将,和赵匡胤感情深受。不过杨业的确是因潘美而死,但潘美并非故意陷害杨业,而是指挥不当所致,为此还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估计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潘美

  • 为什么吴起在魏国的时候魏武卒那么厉害,去了楚国之后魏武卒就不禁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吴起也是战国时期的一员大将,只不过吴起并非是一直效力于某一个国家,他原先在魏国的时候,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打了很多胜仗,但是当他离开魏国来到楚国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魏武卒一点也不禁打,反而是楚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吴起究竟是有多厉害,被他训练过的军队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夫将者

  • 唐朝酷吏来俊臣为什么写《罗织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酷吏对于武则天来说,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她需要酷吏来帮助自己震慑朝廷的时候,自然会重用酷吏,但是当她需要和缓一些的时候,酷吏就没有了作用。武则天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酷吏来俊臣,“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就是和他有关,而且他在陷害别人这方面非常有天赋,还写了一本《罗织经》,专门用来罗织

  • 光禄寺竟然竟然是皇帝的食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光禄寺是做什么的?肯定很少有人能答对,有一个“寺”,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寺庙,只不过身份属于皇家,也有人觉得,可能跟大理寺一样,是朝廷的一个办事机构,但其实这些解读都是不对的。光禄寺在明朝时期,竟然是皇家的“食堂”,很多人要问,这不是御膳房的事情吗

  • 慕容冲身为苻坚男宠如何成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古代的美男子,很多热都能说出四大美男的名字,但其实在四大美男之外,还有非常多的美男,南北朝时期的慕容冲就是其中之一。慕容冲还有一个姐姐清河公主,但是姐弟二人都不幸成为了前秦宣昭帝苻坚后宫中的一员,没错,就是姐弟二人。但是慕容冲后来是如何逃脱,又是如何成了皇帝的呢?苻坚除了政治上的功劳和一场淝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