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侯国都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齐国有三十个?

诸侯国都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齐国有三十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44 更新时间:2024/1/25 20:04:37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这是古代先祖的智慧,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依旧具有很大的意义。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不变的延续至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国用的都是二十四节气,但是只有齐国有三十个,为什么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将领卢象升是一个怎样的人?卢象升性格特点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卢象升是明朝末期著名将领,卢象升早年镇压叛军有功,升至右副都御史,此后又率兵击败张献忠,而且还是抗清军的主力部队。因为卢象升捷报连连,导致遭受宦官高起潜的陷害,因此被夺去尚书一职。1639年,卢象升率军抵抗清军,最后被困在巨鹿贾庄,又得不到援军支援,最后战死沙场。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可能还有不少朋友

  • 安庆绪为什么要杀安禄山?只是为了权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乱,让原本盛极一时的唐朝走上了一条下坡路,差一点亡国不说,从此之后再也恢复不到以前的境况了。不过安禄山最终还是被安庆绪,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给杀掉了。安庆绪为什么要杀自己老爹,如果安禄山成功了,自己难道不会成为太子吗?还是说安庆绪只是想自己当皇帝,不想让安禄山当皇帝吗?其实亲手杀

  • 若魏延不死,对战司马懿有多大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魏延在长沙投奔刘备之后屡立战功,尤其是在五虎上将亡故之后,魏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些了,当年诸葛亮每战必将魏延作为先锋军。公元249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蜀军中发生了内讧,长史杨仪与魏延火拼,结果杨仪得胜了,魏延被夷三族。若是魏延在与杨仪的对抗中胜出,接替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蜀汉会怎样

  • 夏侯惇经常打败仗,为什么还是曹魏第一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名将,自然是需要靠自己的战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白起、王翦、项羽、韩信等等,他们的战绩都非常辉煌,随便说出来一个大都是大名鼎鼎的所以他们被称为名将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在三国时期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打仗经常失败,但是却依旧稳坐第一大将的位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既然打不了胜仗,为什么还能有这样高的地位

  • 楚共王五个儿子四个称王,为什么唯独公子皙不能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楚共王是春秋末期楚国国君,在位一共30年时间,楚共王一生中的大事记之一便是诸子争位。楚共王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称王,分别是楚康王、楚灵王、楚初王和楚平王,唯独四儿子公子皙没能称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储位之争的事件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皇位兄弟可以反目,甚至大义灭亲。那楚共王的这几个儿子

  • 历史上真正的吕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所了解的吕布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在书中描写的吕布勇猛无敌,被冠以“人中吕布”的称号,但是又被张飞称之为“三姓家奴”。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主管印象当中,吕布就是一个勇猛且容易善变的武将。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吕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

  • 崇祯死后葬在哪里?是谁把他葬入皇陵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也是一个挺悲情的皇帝了,明朝的烂摊子到了他的手上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没救了,偌大一个国家,他根本解救不了,到最后只能选择把自己吊在树上,算是给这个朝代陪葬了。而崇祯皇帝死后,明朝也就不存在了,清朝取而代之,那又是谁将崇祯埋葬了呢?崇祯死后被葬在明十三陵,哪座陵墓是他的?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欲挽大明王

  • 燕王哙为什么要给国相禅位?此举差点导致燕国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燕王哙是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王哙在位期间曾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化的事情,而这件事差点导致燕国亡国。那就是燕王哙主动给国相子之禅位,君王给大臣让位?这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了,那燕王哙究竟为什么要给子之禅位呢?实际上这跟燕王哙的为人有关,他亲信鹿毛寿的劝说,认为此举既不会失去天下还能获

  • 魏忠贤到底算不算奸臣?魏忠贤的恶行更多是因皇帝不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明熹宗时期,他极其重用客氏还有宦官魏忠贤,而明熹宗又是一位出名的木匠皇帝,对于木匠活极其痴迷,导致根本无心处理朝政。此后魏忠贤一步步扩张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魏忠贤的确是一位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他的恶行多半还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实际上魏忠贤权利再大,只要皇帝一句话他

  • 清政府饱受欺凌,为什么还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列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政府一直都是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的,我们知道那段时期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作为战败国,却要向战胜过进行无数的赔偿、割地,实在是让人不能接受,也正是因此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觉悟。但是有一点或许让人想不明白,清政府明明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为什么在国际社会中还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