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通过自污名节保命,却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

萧何通过自污名节保命,却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18 更新时间:2024/2/3 22:11:46

初汉三杰,韩信被杀,张良明哲保身,萧何自污名节。三位汉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下场都不算好,或许对于张良和萧何来说能够保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自污名节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萧何此番作为才会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只是这种“自知”未免有些太憋屈了。萧何最早是刘邦的上司,到头来自己的生死还全拼刘邦处置,自己也并非贪功之人,这可不是一位功臣该有的待遇。

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功臣,存有严重的疑心。张良非常识时务,早早就退出了这个圈子,云游四方去了。韩信却没这么幸运,没有及时退出被刘邦杀死,下场非常凄惨。但是萧何,虽然没有及时的退出这个圈子,下场却与韩信不一样,很幸运的颐养天年。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其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病死了。但是,萧何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知。都知道,在人才济济的汉军帐下,萧何并不是最出众的那一个,但是,他始终对刘邦忠心耿耿,尽自己所能,为刘汉基业添砖加瓦。

汉王东定三秦之际,萧何留守在巴蜀,稳定后方,向前线供给粮草物资。楚汉相争之时,萧何留守于关中,帮助太子治理国家。萧何每修改一处法令、划分一处郡县、决定一件政事,事无巨细,全部汇报给刘邦定夺,在得到首肯后才实行。

有时,刘邦征战在外,萧何自己拿主意,但是,在刘邦回来时,仍通报刘邦知会。刘邦在前线经常打败仗,萧何便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员,不断为汉军输送新鲜血液,使刘邦的战斗力绵绵不绝。刘邦登基之时,论功行赏,因萧何居功至伟,受封为酂侯,获得的封邑,远远超过了其他功臣。

但文武百官都觉得不服,与刘邦说理,刘邦问道:“你们打过猎吗?”众人皆曰:“打过。”刘邦继续问道:“那你们一定见过猎狗吧?”众人再答:“当然见过。”刘邦说:“打猎时,猎人指挥猎狗抓捕猎物,逐鹿中原就是打猎,萧何是猎人,你们是猎狗,猎狗要与猎人争功吗?”群臣皆惊,不敢答话。

赏过功臣后,刘邦又赐予萧何封邑两千户,众臣疑惑不解。

刘邦说道:“当年我做亭长时,要去咸阳送劳役,临走之前,沛县的同僚们每人送我三个钱,只有萧何送了我五个钱,所以,今天我将多出的两个钱还给萧何。”从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来看,在刘邦心里,萧何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好友远行,以钱财相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萧何早就忘了这件小事,可是,刘邦却一直记得,在那些困顿的日子,唯有萧何慷慨解囊。

并且,萧何的自知之明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向刘邦邀功;

二是、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及时更正。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于京、索展开角逐,当时刘邦出于劣势,连刘邦本人都“暴衣露盖”衣不蔽体,可见,汉军的条件非常艰苦。刘邦陷入苦战,仍不忘派人前往关中慰问萧何。此时,萧何的亲信对萧何说:“我觉得汉王对你放心不下,所以,才屡次派人监督你。”萧何恍然大悟,将萧氏宗族的子弟全部送到战场上,听从刘邦的安排,打消了刘邦的疑心。

萧何帮助吕后诛杀反王韩信后,刘邦打算重赏萧何,打算拜萧何为相国,并且,追封萧何五千户封邑,还派出一支由五百名精兵组成的“相国卫”成为萧何亲兵。这时,萧何的亲信及时对萧何说:“相爷要小心了,如今,陛下率军平叛,留你守在长安,并不是因为你的功劳才让士兵保护你,而是让这些士兵监督你,只要你有异心这些士兵就会诛杀你!”

听到此话,萧何立即将所有封赏还给刘邦,还拿出家中所有资产充作军饷,刘邦点头称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萧何虽然是与刘邦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但是,此时的刘邦已贵为天子,两人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复杂了。萧何能力平平,并不能在第一时间猜出刘邦的内心世界,但是,他却能在别人的提醒中及时找出自己的缺陷,加以改正。那么,萧何为何能与刘邦相处融洽,其他功臣却不能呢?是因为两人自幼一起长大交情很深吗?

其实,并非如此。

有些功臣的功劳太过耀眼,使皇权暗淡,势必会被刘邦忌惮,招致杀身之祸。萧何是怎么做的?只要你刘邦觉得我太耀眼,我便遮盖光芒,专心做衬托皇权的绿叶。

汉十二年秋,高祖率军镇压黥布,萧何一如既往地留守在关中。这时又有人告诉萧何:“相爷如今你已经来到关中十余年,百姓都拥戴你,皇上肯定不会放心的。”萧何意会,便用低价强行从老百姓手中购买田产房屋。刘邦得胜归来,沿途听说萧何强行从老百姓手中收购土地,老百姓都说:“萧何是个混蛋。”刘邦非常高兴,感叹道:“萧何毕竟没有谋反的打算,否则,他怎么会花钱从老百姓手中买地呢?我看关中的百姓并不拥戴他,反而很讨厌他。”

回到长安后,刘邦责令萧何交还老百姓的土地,却并未惩罚萧何。萧何通过这种方式,既表示自己无心谋反,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声望,再次化解了政治上的危机。

所以,萧何的故事告诉我们:能力不重要,认清自己才最重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姜维北伐为什么不敢回成都?姜维在外屯田却引发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扛起了北伐大旗,继续率军发动北伐战争。姜维对于后期的蜀汉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将领,不过姜维虽然打仗在行,却处理不好和百官之间的关系,导致有不少人反对姜维继续北伐的策略。姜维不敢回成都,就是担心黄皓会加害于他,所以选择在外屯田养兵。实际上这给蜀国带来了一些隐患,也打击了蜀汉的整体性

  • 度牒什么意思?为何宋朝官员会购买度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度牒在唐宋时期,是由官府专门给僧人发放的凭证。因为当时的僧人可以免地税还有徭役,所以必须获得度牒才能证明身份。而官服则可以出售度牒,这部分的收入将会进入国库,在宋朝度牒收入就是军费的一大收入来源。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官员会购买度牒,官员买这样一个僧人的证明是有何用呢?实际上度牒的用处还大着呢。下面就为大

  • 刘秀为什么要封刘赐为安成侯?刘赐并没有开国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刘赐是汉室宗亲,青年时曾为兄报仇,杀了朝廷命官,此后被迫过上了逃亡的生活。等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以后,刘赐则回到洛阳拜见刘秀,从此归顺刘秀,而刘秀则封刘赐为慎侯。刘赐并没有开国之功,为什么刘秀还要对他封侯呢?实际上虽然刘赐没有帮助刘秀打天下,但刘秀会去河北就是刘赐提议的,而且刘秀的大恩人任光也是被刘赐所

  • 为什么灭鲁国的不是齐国,而是相隔千里以外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鲁国是整个周朝时期十分出名的一个诸侯国,鲁国首封国君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不过当时周公要辅佐周成王,所以就让伯禽赴任建立鲁国。鲁国起始疆域很小,经过发展以后陆续吞并周边小国,最终成为一个能和齐国争霸的大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有一些诸侯国会向鲁国进贡。不过鲁国始终没办法跻身七雄之列,略逊于齐国,但齐国

  • 李渊曾想迁都湖北,为什么只有李世民一人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曾经想要迁都湖北,这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毕竟现如今的湖北,在任何朝代都没有做过国都,也不理解为什么李渊会想要这样做。但在历史上,唐朝初年,李渊的确曾经想要迁都到现如今湖北地区,但是却遭到了李世民的反对,那么李渊为何要这样做,李世民又为什么要反对呢?最后他们又是如何决定的?在唐初的十几年间,突

  • 烛影斧声是真是假?赵光义真有弑兄篡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关于赵匡胤的死因,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赵匡胤的死却让他弟弟成为了宋朝第二位皇帝,一般来说皇位都是传给儿子,所以很多人对赵光义上位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赵匡胤真会让自己的弟弟来继承吗?其中著名典故“烛影斧声”,就是一起千古悬案,《湘山野录》将“烛影斧声&r

  • 清朝最长寿的妃子是谁?活了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长寿,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的愿望,这可以算是人的一种本能,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贪生怕死,毕竟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人们也会很关注历史上有哪些长寿的人,清朝时期,最长寿的皇帝当然就是乾隆了,然而,他还不是清朝皇宫里最长寿的人,最长寿的是康熙的一个妃子,定妃。定妃为什么能长寿,又活了多少岁呢?清朝最

  • 曹操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刘协,剩下的女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刘协一直都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里面没有任何实权,这样的皇帝,可能很多大臣,如果不是因为忠心,是不愿意和他有任何牵扯的,毕竟真正的掌权者是曹操。但是曹操不一样,他却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这就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了。那么,除了这三个女儿之外,曹操还有其他的女儿们,她们又分别嫁给谁了呢?曹操的六个女

  • 诸葛亮北伐为何做轮椅?诸葛亮有腿疾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厉害的发明家。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等都出自诸葛亮之手。诸葛亮北伐时,一般都会坐在一个轮椅上,这应该也是他的发明之一,不过当时诸葛亮为什么每次出征都要做轮椅呢?有人说诸葛亮不会骑马,还有人怀疑诸葛亮有腿疾,不过这其中的真相恐怕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答案了

  • 为何兵法在春秋末期以后才大量出现?之前为什么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兵法99%的人第一个想到的恐怕都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由春秋末期人士孙武著写,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实在当时不止孙武一人出过兵书,还有《孙膑兵法》、《吴子》、《六韬》等,多为在战国时期诞生。为什么这些兵法书籍都是在春秋末期以后才大量出现呢?实际上也这也和当时的环境有关,春秋中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