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沐英的30万沐家军为何不救朱允炆?

靖难之役沐英的30万沐家军为何不救朱允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571 更新时间:2024/1/18 21:37:11

说到靖难之役其实挺复杂的,我们今天不说他,我们来说当时的朱允炆和沐家军,其实沐英的沐家军可以说是朱允炆最忠实的拥护者,但是大家也知道的,话说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沐英的沐家军却没有出来帮忙,这到底是为什么啊,其实这个还是挺有说法的,也有很多人都问了这件事情,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沐英是朱标的忠实拥护者,为什么在朱棣夺权的时候,他不出手帮助朱允炆呢?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孩子,基本上是朱标一起长大的。后来因为战功分封到了云南,可是听闻朱标病逝的消息以后,他也因为激动过度而去世,那个时候他才四十八岁。江湖小晓生为您分析,沐家军为什么没有带兵勤王。

第一,沐英此刻已经去世,沐家军跟朱允炆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

沐英跟朱标的关系确实非常好,沐英也是因为朱标的离去而病逝的,可见这两人绝对是生死之交。如果沐英当时还活着,没有理由不去救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手下虽然没有三十万大军,但是几万人马总是有的。不管有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令,沐英这点情分肯定是有的。可惜沐英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儿子沐晟继位以后,掌握了军权,可是他跟朱允炆之间,没有什么感情。他不会因为朱允炆遇难,而主动出征帮忙,他也没有这个义务。靠近朱允炆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不缺他这一号。

第二,没有皇帝诏令,地方藩王不敢出兵。

当时各地的藩王都在造反,属于烽烟四起的时候,如果没有皇帝的诏令,沐家军贸贸然出兵的结果,会让人觉得他们也参与到了造反当中。而且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藩王只能管理自己地方上的事务,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沐家军如果在这个时候走出了云南,那影响是非常差的,只会让老百姓们认为天下再次大乱了。这么一来大明王朝就会再次陷入烽烟之中,一旦战乱被平息以后,朱允炆也会秋后算账。就算是沐家军是来帮自己的,可是没有他的命令沐家军就能出动,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早早晚晚都会剿除沐家军的力量。

第三,老朱家内部的事情,他们外姓不好插手。

说句老实话,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斗争,说到底都是家族内部的斗争。人家家里分家产的时候,你一个外人凭什么来干预呢?这干预以后的分寸是不是要掌握好了?他们毕竟是一家人,万一得罪了某一方,等他们和好了,是不是要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呢?沐家军在云南是世代镇守的指责,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没有必要再掺和到皇权争夺战当中去了。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朱允炆跟自己的部将们都说了,朱棣是自己的叔叔,大家打仗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所以说叔侄俩随时都有可能复合,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反倒是沐家了。

第四,山高水远,没有明确的消息,他们不敢贸然出兵。

那个时候通讯能力还是非常落后的,南京那边的消息要想传到云南,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沐家一个藩王也不好一直打听京城里的事情。所以消息就更加少了,而靖难之役所花费的时间也少的可怜,只有三年多时间而已。所以沐家并不能确定战况达到了哪一步,他们是异姓藩王,地位比较特殊。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全家都被杀的下场,所以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这一次也是一样,他们可不能听风就是雨,贸贸然出兵,这是对家族的不负责任。一旦走上那条路,可就没办法回头了。

第五,朱元璋时期杀的武将太多了,导致没人敢贸然出兵。

不仅是沐家不敢出兵,天下绝大多数带兵的将领和诸侯都不敢出兵。一旦参与到战事中来,那就等着被秋后算账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功臣,下场都不会好,这是老朱家人的德性。当年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所杀的人还少吗?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实在是太可怕了。所以这些人都害怕了,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紧要关头,谁敢贸然出兵呢?所以不是沐家人不肯出兵帮助朱允炆,而是他们没有这个胆量。打输了自然要被朱棣给灭了,可是打胜了,也有被朱允炆秋后算账的可能。

总结: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为了子孙后代选择明哲保身。

总的来说,沐家之所以不出兵,主要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在云南的地位,保住沐家子孙未来的前程。出兵了可能里外不是人,也可能会被秋后算账。可是不出兵,静静地等待结果,他们手里总是有朱元璋当年赐给他们的世袭证书的。朱棣获胜以后,也没有因为他们不出手相助就撤了这本证书,所以可见沐家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不管谁来当皇帝,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韩信得不到项羽重用,为何刘邦却能信任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韩信早期投奔项羽,但是一直没能得到重用,于是转投刘邦结果成了名震天下的初汉三杰之一。不过项羽不重用的人,为什么刘邦就敢用呢,难道是项羽不识人才?其实韩信初来乍到也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夏侯婴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但刘邦并没有在意。韩信此后心灰意冷,打算再次另寻明君,此时萧何急忙将韩信追回,这才有了&ldqu

  • 汤和作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汤和是明朝著名将领,也是开国功臣之一。都说朱元璋登基以后处理了不少功臣,但汤和却能自保成功,最后还得以善终。汤和早年跟随郭子仪起义,后来转投朱元璋,此后汤和接连击破元军,立下显赫战功被升为元帅。为什么汤和最后就能自保成功呢?实际上这也跟汤和的为人有关,朱元璋十分熟悉汤和,虽然也有猜忌但最后还是放了他

  • 唐玄宗为什么要提前禅位?实际上李隆基也是被迫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一共在位44年。这44年也是唐朝最鼎盛的一段时期,因为此后爆发安史之乱,给唐朝的衰落埋下隐患。很多人不理解唐玄宗为什么要主动禅位,让李亨继位,虽然安史之乱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没有被逼上绝路。只能说唐朝皇帝的权威还并没有达到顶峰,当时唐玄宗已经很难稳坐皇位了,原因就是他处理安

  • 司马懿为什么要杀何宴?何宴这一举措惹怒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何宴父亲早逝,母亲被曹操纳为妻妾,何宴也就成了曹操养子。不过何宴长的好看,而且年少有才,所以深的曹操宠爱。曹丕登基后并没有给何宴一官半职,应该也是有一定的防备之心,而曹睿觉得何宴虚浮不实也没将他重用。此后何宴依附曹爽,在朝中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势力。其实何宴才能或许被很多人低估,他是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 刘备地盘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时期?地盘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比较关心刘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曹刘孙三个人,可能受到更多关注的,就是刘备了吧。刘备出身是三个人当中最低的,就算真的是汉室后裔,但是发展到他的时候,已经成了平民,曹操稍微好一点,关系上比刘备多一点,但是家境也算不得太好,而孙权则是最好的一个了。那么,出身最差的刘备,他发展到自己地盘最大的时

  • 为什么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就没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平王东迁,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历史上周朝时期,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西周时期都城在西边,东周时期都城在东边,所以才有这样的划分。不过从历史上来看,西周时期,周朝还是比较繁荣的,但是平王东迁之后,就走上了没落的道路,各个诸侯国崛起,影响到了周天子的威信。但是为什么只是迁都而已,周王朝就走上了没落的路呢?东

  • 大唐江山是谁打下来的?李渊和李世民谁功劳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都是建立唐朝的功臣,不过李渊是长辈开国一事自然还是要交给他来完成。不过总有人认为李世民的功劳要大于李渊,真正打下大唐江山的人其实是李世民。但李渊却没有平等对待李世民,还将太子位传给李建成,这才导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李世民的确对开唐有功,但论功绩李渊也不会在他之下。李渊才是灭

  •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怎么样了?曾幻想召回杨贵妃魂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李隆基一生有三位皇后,九位嫔妃,昭仪才子数十名。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李杨之爱,杨贵妃被称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她没能当上皇后,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要比皇后多多了。当时很多文学作品都把李隆基描写成是一位专一的皇帝,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把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永久记录了下来。不过杨贵妃最后时刻下落

  • 韦皇后想当第二个武则天,为什么她最终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第二位皇后,韦皇后有着很大的野心,她想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武则天。唐中宗复位以后,韦皇后专擅朝政从韦温手中拿到了朝政大权,在朝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以韦氏为首的专政集团。如果长久下去,韦皇后很有可能达到目的,从李显手上夺过皇位。不过李隆基却破坏了韦皇后计划,李隆基发动政变将韦氏除掉,从而化

  • 李白的身世是什么?李建成是李白的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应该都对李白的身世感到比较好奇,甚至有人说他应该是外国人,不过是唐朝时期的外国人了。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李白并非是外国人,而李白就像是一个谜一样,他的出身、他的死亡,都无法了解的非常完整,甚至还有人认为,李白应该是和李建成有关系,是李建成的后人。这是真的吗?李白和李建成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