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为什么要杀何宴?何宴这一举措惹怒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要杀何宴?何宴这一举措惹怒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4/2/2 20:58:28

何宴父亲早逝,母亲被曹操纳为妻妾,何宴也就成了曹操养子。不过何宴长的好看,而且年少有才,所以深的曹操宠爱。曹丕登基后并没有给何宴一官半职,应该也是有一定的防备之心,而曹睿觉得何宴虚浮不实也没将他重用。此后何宴依附曹爽,在朝中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势力。其实何宴才能或许被很多人低估,他是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可惜最后惹怒司马懿,没能留下一命。

何晏出身名门,他是大将军何进孙子。何进曾经在朝中权倾一时,可惜朝廷争斗如虎狼相残,不仅何进被宦官张让等人杀了,就连何晏的父亲也在那场政治风暴中丧了命。那时候,何晏还只是襁褓中的小婴儿。

不过,上天真的很眷顾何晏。这时候,曹操向他们母子俩伸出了援手。原来曹操看何晏的母亲尹氏生得娇媚动人,便不顾她新寡不久,把她娶回家做妾。

当然,曹操是个很有担当的人。他向尹氏表态,何晏从此就是他的儿子了。并且说到做到,对何晏一直很宠爱。

何晏出身不一般,相貌俊美,且皮肤白玉无瑕,吹弹可破。

曹叡一度怀疑他每天都敷了厚厚的粉,于是在三伏天里,特地召他到大殿上,赐给他一碗热腾腾的汤面,让他当众连汤带水吃掉。

这一碗汤面,害得何晏大汗淋漓,他只得拿袖子擦汗。结果这一擦,皮肤较之前更白了。

何晏还很有才华,他不仅词藻清丽,文笔优美,在玄学上也很有造诣,是玄学的创始人。在他的倡领下,玄学在魏晋时期得以发扬光大。

有才有貌又出身士族门阀,何晏这样的贵族公子,很快就成了引领风尚的新标杆。比如,他说“五石散”不仅能治病,还能使人神清气爽。他这一说,广大人民群众顿时激动了,引发了一场服食“五石散”的风潮。

可见,何晏的名人效应有多厉害。

所以,曹操很瞧得上何晏,早早就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他。这下,何晏不仅是曹操的养子,还是女婿了,身份更加显贵了。

不过,何晏却不懂得收敛。他在年少时,为了与众不同,便经常不顾身份,穿世子曹丕才有资格穿的服饰,到处招摇,结果惹得曹丕对他非常讨厌。

娶了金乡公主后,他依然改不了好色的毛病,因此金乡公主和他的关系也并不好。

曹丕继位后,本就讨厌何晏,只是看在金乡公主的面子上,没有为难他,不过也没给他一官半职。

何晏坐了6年冷板凳,好不容易熬到曹丕驾崩。

新君继位,可是他还是没有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原来,新君曹叡认为何晏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又瞧不上他趋炎附势的那个劲,所以一直没给他掌权的机会。最后还是看在金乡公主的面子上,给他封了个驸马都尉的闲官。

说起来,何晏做这个工作也算合适。每天写诗作赋,歌颂下曹魏王朝就成了。

这对何晏来说,简直是屈才啊。要知道,他可是一心想做大事的人,所以成天长吁短叹,还经常和邓飏、夏侯玄几个怀才不遇的人天天聚会,议论朝廷长短。

结果把曹叡惹恼了,干脆把何晏的官职给撸了,直接把他踢出了朝廷。

就这样,何晏又坐了6年冷板凳,熬到曹叡驾崩了。这次,何晏的春天终于来到了。

原来,由于太子曹芳年幼,曹叡在临死前下诏,让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

曹爽是何晏的粉丝,一向认为他才华卓越。再加上素有往来,所以在他掌权后,何晏便被他引为心腹,

何晏先是被封为散骑侍郎,不久又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和侍中,终于成为手握实权的重臣。

何晏步步高升后,立刻就膨胀了。

他先是帮助曹爽争权,到处安插心腹。那些迎合他的人,他便大行方便之门,分别提拔升官;而那些不服从他的人,则被他贬谪流放。

除了扰乱朝政,何晏还与民争利。他把洛阳近郊的百顷桑地都强行占有,他仍不知足,还向地方官员索取财物。若是官员抗拒,他便革职降罪,官员因此对他十分畏惧。

何晏的种种恶行,很快就遭到天怒人怨。背地里,人人都称说朝廷有“三狗”,其中之一,指的就是何晏。

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出洛阳祭扫高平陵。

司马懿趁机以“曹爽意图不轨”的名义,封锁洛阳城,发动政变。

由于何晏等人先前所作所为,尽失人心,因此没有人支持曹爽。

曹爽为了保全性命,只得投降司马懿,并交出了权力。

可惜,司马懿并没有留活口的意思,不久便以谋逆罪诛杀了他。

曹爽去世后,失去靠山的何晏,立刻又向司马懿示好。

司马懿便命他参与审理曹爽同党的工作。

何晏以为这是司马懿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所以极为卖力,把当初与曹爽有往来的人,全部都列在名单上,然后呈给司马懿,并巴结地说,这七姓当诛。

司马懿却说,只有七姓?

何晏诚惶诚恐地说,只有七族。

司马懿摇头,不该有八族吗?

何晏冷汗直冒,一张脸更加煞白,声音颤抖着问,难道还有我?

司马懿很满意地点点头。

这次何晏终于把自己作死了,死得特别窝囊,还遭人骂。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地盘最大的时候是什么时期?地盘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比较关心刘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曹刘孙三个人,可能受到更多关注的,就是刘备了吧。刘备出身是三个人当中最低的,就算真的是汉室后裔,但是发展到他的时候,已经成了平民,曹操稍微好一点,关系上比刘备多一点,但是家境也算不得太好,而孙权则是最好的一个了。那么,出身最差的刘备,他发展到自己地盘最大的时

  • 为什么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就没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平王东迁,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历史上周朝时期,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西周时期都城在西边,东周时期都城在东边,所以才有这样的划分。不过从历史上来看,西周时期,周朝还是比较繁荣的,但是平王东迁之后,就走上了没落的道路,各个诸侯国崛起,影响到了周天子的威信。但是为什么只是迁都而已,周王朝就走上了没落的路呢?东

  • 大唐江山是谁打下来的?李渊和李世民谁功劳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都是建立唐朝的功臣,不过李渊是长辈开国一事自然还是要交给他来完成。不过总有人认为李世民的功劳要大于李渊,真正打下大唐江山的人其实是李世民。但李渊却没有平等对待李世民,还将太子位传给李建成,这才导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李世民的确对开唐有功,但论功绩李渊也不会在他之下。李渊才是灭

  •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怎么样了?曾幻想召回杨贵妃魂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李隆基一生有三位皇后,九位嫔妃,昭仪才子数十名。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李杨之爱,杨贵妃被称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虽然她没能当上皇后,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要比皇后多多了。当时很多文学作品都把李隆基描写成是一位专一的皇帝,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把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故事永久记录了下来。不过杨贵妃最后时刻下落

  • 韦皇后想当第二个武则天,为什么她最终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第二位皇后,韦皇后有着很大的野心,她想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武则天。唐中宗复位以后,韦皇后专擅朝政从韦温手中拿到了朝政大权,在朝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以韦氏为首的专政集团。如果长久下去,韦皇后很有可能达到目的,从李显手上夺过皇位。不过李隆基却破坏了韦皇后计划,李隆基发动政变将韦氏除掉,从而化

  • 李白的身世是什么?李建成是李白的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应该都对李白的身世感到比较好奇,甚至有人说他应该是外国人,不过是唐朝时期的外国人了。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李白并非是外国人,而李白就像是一个谜一样,他的出身、他的死亡,都无法了解的非常完整,甚至还有人认为,李白应该是和李建成有关系,是李建成的后人。这是真的吗?李白和李建成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通过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造福后人,能不能因此以功抵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期间经常沉迷酒色、滥用民力还拒纳忠言。所以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大部分还是负面为主。不过隋炀帝一生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功绩,那就是修建大运河还有完善科举制,算是造福了后人。那隋炀帝的功究竟能不能抵消他的国呢?其实这很难客观的进行衡量。对于隋炀帝来说,他算无德有功,但帝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只是演义杜撰出来的情节,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算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名场面,就算你没看过三国,肯定也会知道这个故事。不过正史上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过,这只是演义中杜撰出来的情节,目的是为了将关羽的人物形象给放大。毕竟关羽可以说是演义前半部分的第一男主角。当时关羽被曹操缉拿,但曹操十分欣赏关羽想让他归顺自己。不过此后关羽和曹操

  •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不叛变或许李建成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明发动玄武门之变能顺利成功,有一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常何。常何先后跟随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作战,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故意将常何安排在玄武门值守,最后才成功将李建成等人困在门内。不过常何当时算是李建成的人,如果他不叛变的话或许李建成还有可能活下来,那整个历史也将会改变。为什么常何最后会选择

  •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人死之后都要先停几天,不会立刻下葬,称之为停灵,家属亲戚好友都回来祭拜,向死者做一个告别仪式,之后才会安排下葬。普通人是如此,那些皇宫里的人就更不例外了,比如皇帝,死后需要停留更长的时间。但是当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却并没有下令要停灵,而是马上就把朱元璋下葬了,这是为何?天气原因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