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呢?

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99 更新时间:2024/2/23 5:03:14

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的国家了,一个自由,公平公正的国家,而这也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由发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过在我们古代的封建朝时期,封建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就比如今天要说到的,已捐款的名义来买官。

这个制度听起来是让人感到非常黑暗的,当官位都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得到,那么百姓的生活必然非常艰难,有关于朝廷卖官鬻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根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43年,秦国就因为蝗灾的原因,让百姓可以“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而在西汉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晁错就建议汉帝“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在汉武帝的时候,匈奴来犯,而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军费来抗击他们,就曾令“吏得入谷补官”、“令民得入粟补吏”,意思就是可以通过缴纳相应数量的粮食,就可以做小吏。

如果说之前这样做是为了抵抗蝗灾带来的灾难,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那么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帝汉灵帝,同样是卖官鬻爵,但是汉灵帝绝对是为了一己私欲,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为自己聚财享受,而且他这种卖官的行为可以说是做到非常嚣张,可以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小的官位,“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汉灵帝的做法简直是非常的昏庸,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做法,考虑到可能有些人实在想当官但是钱却不够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汉灵帝就告诉大家了,是可以先付个首付的,等到上任之后,再慢慢的把剩下拖欠的一部分给补上,是不是很“人性化”呢?这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种贷款的方式很正常,但是也只是贷款买车买房而已,而这贷款买官真的是开创先河了,似乎是贷款的起源了吧,身为皇帝的汉灵帝只是为了自己,不会想到通过这种办法上任的官员是怎么剥削百姓的,以此来弥补买官所带来的损失。

其实这种买官的行为,只是在最初的封建社会早起时有发生,也只不过是是一些政府的临时举措,根本就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这也是清朝弥补财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而这种办法也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时期民间的财产分布是多么的不均衡,大量的财产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不然百姓也不会通过这种手段赚钱,但凡是百姓生活过的还可以,多收些税收肯定比这种办法收到的钱财更多。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不仅是解决财政危机的防守,还与科举制度互补,也是清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内容上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明明是一个捐钱买官的行为,为什么说他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呢?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能叫做人才么,顶多算是一个有钱的官员吧,其实,关于清朝的捐纳制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捐纳的,需要当地所开的籍贯和清白册,并且还要有乡邻具结担保,这种方法就排除了一些不法分子入朝为官,而且也能防止平日之中一些恶霸入朝为官,再有,这种捐纳制度并不是你有钱了就虽是都能够捐纳的,只有在这五种情况之下才能够捐纳:军需、赈灾、河工、营田开荒跟海防,有了这些限制,可以看出这个捐纳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那么,有人好奇了,有这个捐纳制度存在,科举制度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虽然有捐纳制度的存在,但是科举制度更是不能够丢弃的,而且虽然能够捐纳买官,但是清朝朝廷也并没有傻到如此程度,什么官位都能够通过捐纳得到,有许多官位是不能够通过捐纳来上去的,例如一些负责考试的官位,还有铨选官员的,这都是朝廷之中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些其他的京官,尚书、侍郎这些级别的都是不能够进行捐纳的,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的领导岗位,而要进行捐纳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也无学识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除此之外,例如翰林院官职更是不能捐纳得到,因为翰林院是清朝时期用来培养跟储备高级官员的机构,而且入选翰林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高中进士,更是需要成为进士中出色的人。还有一些地方官,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是不能够捐纳得到的。

那么能够捐纳得到的都有哪些呢?在京城,只能是清水衙门或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地方,则只能是道员、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并且在清朝时期的捐纳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想要捐纳一些小地方的一把手的难度更是非常大的,所以说,虽然这种捐纳制度能够让很多人过上当官瘾,但是要想靠这种捐官的方式混出成绩其实是非常难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上位当官甚至还会让其他的官员瞧不起,当然凡事总有特例,例如清代直隶总督卫就是靠着捐官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特例。

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捐纳的方式来买官做,但是,真正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是不削于这样做的,他们宁可从千军万马的科举制度中落榜,也不愿意做这种交易,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还能够让人们前仆后继的往里面挤,是因为一旦科举高中之后,他们在官场上的前途,是捐官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人参与科举考试都是因为家境不好,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而捐官的费用是寒门学子没有办法承受的,简单来说,一个县令的价格可能是几千两银子,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捐纳制度并不是给寒门学子开的绿灯。

那么捐官者前途有限,甚至还会遭到同是官员的鄙视,那么为何清朝还有如此多的捐官者存在呢?根据统计,在康熙时期,山西一年之内的捐县丞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在嘉庆年间,因为镇压起义军导致国库空虚,于是嘉庆下令允许捐纳,结果捐纳的人数竟然达到了20万之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竟然如此疯狂呢?其实从这个制度实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有钱人的才能玩的起的游戏,所以捐官者中大多都是有钱无身份的土豪,他们并不在乎在官场上能够走多远,只是希望有个官身能够光宗耀祖,或者在乡县之中横行,更有一部分人非常有经商头脑,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上任之后发一笔横财,这也是在清朝晚期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对于这种捐纳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敢杀徐敬业,却为何不敢杀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唐朝时期,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这位女皇帝便是武则天。武则天凭借着自己的手腕,在李家人的手中夺取了江山,并且建立了武周王朝。在那个封建年代,女子的地位是属于社会底层的,普偏低下,甚至是会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武则天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确实不易。不得不说,武则天付出了很多也算计了

  • 李旦为什么不愿当皇帝?两次主动禅位原因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则天的儿子。李旦曾两次坐上皇位,但最后都选择禅位,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皇帝都想越当越久,李旦却两次选择主动退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李旦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李旦觉得自己禅位李隆基是天意,他相信传德避灾的说法。只是这次的禅位还伴随了不小的风险,好在李隆基为人果断

  • 雍正皇帝一年只休息三天是真的吗?揭秘雍正帝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雍正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古代最勤劳的帝王之一。据说雍正帝一年只休息三天,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忙碌是应该的,但皇帝如果哪些心情不好,不想工作恐怕大臣们也不该提反对意见。何况明朝还出现过上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和雍正帝相比高下立判。相信很多朋友都十分好奇,雍正帝每天的工作安排究竟是怎么

  •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什么都是短命鬼?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的儿子有二十多个,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继承人曹丕、神童曹冲、大才子曹植,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出名的,当然还有大部分不出名的。不过,虽然曹操的儿子众多,但是这些儿子却都是短命鬼,曹冲自然不用说,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人为,他也还是死的太早,而曹丕也一样,皇帝没当几年也死了,为什么曹操的儿子们都如此短命

  • 朱元璋施政埋下哪些隐患?明朝的灭亡朱元璋也要背锅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虽然朱元璋没读过什么书,但从小贫困的经历让他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实践派,恐怕这要比很多理论派都有用的多。或许朱元璋成为皇帝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他治国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起码是为后人带来了百年以上的和平繁荣期。不过有人认为朱元璋早期实行的一些政策给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难道明朝最后不

  • 范仲淹为官有哪些政绩?曾用妙招解决饥荒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范仲淹是北宋名官,他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书法等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其实范仲淹在解决民生经济问题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故事,就是范仲淹利用一些列的措施,帮助当时的灾民度过艰难的一年。或许多数人还是更了解范仲淹在文学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不过就他本人推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 司马迁是汉朝人,为什么《史记》贬低刘邦抬高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迁作为汉朝人,而且还是距离刘邦并不算特别远的汉武帝时期,他写的《史记》也一直都被看作是史书当中的典范,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后人认识之前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不过,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按理说史书应该对刘邦歌功颂德才是,但是为什么司马迁却不一样,他在《史记》当中却有些贬低刘邦,而且还抬高刘邦的对手项羽呢

  • 诸葛瑾能力不强,为什么孙权还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能力强的人,是很容易得到重用的,而得到重用之后,一般也会做出很多成绩来。但是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后世看来他能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是平庸,尤其是和他的兄弟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差劲,但是却依然得到了重用,这个人就是诸葛瑾。诸葛瑾名气不大,也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为什么却能够得到孙权的重用呢?三国时期是一个

  • 晋惠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晋惠公口碑很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晋惠公是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后的第五位国君。不过晋惠公的继位之路是在秦国的帮助下完成的,而且晋惠公在位期间的名声很不好,背信弃义、诛杀大臣等成了晋惠公的标签。晋惠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可以不择手段,但达到目的后又出尔反尔,所以晋国过人都不服他。因为在道义上的缺失,导致晋惠公一生都得不到尊重。下面就为

  • 司马越为何能成"八王之乱"的最后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司马越这个人其实不算出名,但是这个只限定于对历史不是非常了解的人,如果第历史非常的了解,而且对晋朝的历史非常的了解话,那这个司马越还是很有故事可言的,其中最为给力的无非就是八王之乱的时候,这个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赢家,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这个司马越有异常的过人之处了?下面就着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