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有人说大明亡国,是因为张居正而不是崇祯,那张居正做了什么亡了大明?

为何有人说大明亡国,是因为张居正而不是崇祯,那张居正做了什么亡了大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80 更新时间:2024/1/19 11:35:27

说到明朝的灭亡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话说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有的人说其实就是因为崇祯了,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却说并不是因为崇祯还是因为张居正,我的天啊,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个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受到如此非议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不放揭秘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之所以有人说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而实亡于张居正,应该是从张居正改革,所带来的弊端,得出的以偏盖全的结论,未免失于偏颇。

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先以高拱所言“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为由,向神宗及李太后告状,罢免了高拱。随后,两人又诬陷高拱指使一名叫做王大臣的人,意图刺杀皇帝。虽然王大臣案最后并没有查实乃高拱指使,以匆匆杀了王大臣结案,但也并不能证明就不是高拱指使的。张居正和冯保通过此案,成功的给高拱泼了一身脏水,在神宗及李太后心中种下了对高拱不信任的种子。高拱就失去了被重新用的机会。

张居正的这一做法,虽然显得有些卑劣,却让张居正顺利登上并稳固了大明首辅的位置。而太监冯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主官东厂,等于控制了诏书发布,以及情报大权。两人配合之下,一人主外政,一人主内事,而冯保又依赖于张居正,让张居正从此实际上掌控了大明江山。

张居正掌权后,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个是整饬吏治,另外一个是梳理经济,还有一个就是加强边防。

吏治方面,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所发布谕令的执行情况。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交办事宜设定期限,并且使用三本账簿记录,一本由六部、都察院留存,另一本送六科(执行机构),还有一本呈内阁备案。二是对照账簿进行计划跟踪,负责办理官员,完成一件,登记核销一件。如果没有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备案,否则,就会论罪处罚。六科、六部、内阁都有权随时稽查相关事件办理情况。

这么一看,这个所谓考成法,不就是现代很多公司所推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么。绩效考核制度的优势,就是考成法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效率的提升,所以,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制度设计的有缺陷,可能会造成体制僵化,埋下矛盾的种子。所以,考成的具体措施,是需要持续不断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改进的。

考成法的具体实施,是一级一级的进行考核揭发,最终的决策大权,实际上到了内阁手中。同时,都察院的各级御史,即负责监察的言官,也被加入了考核。这就大大限制了御史的监察能力,继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首辅独裁。独裁统治,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效率,但在之后,就会有矛盾的大爆发,这是在不断重演的历史。张居正最后被清算的结局,已经可以预料到了。

而考成法中,考核基层管理政绩的主要指标就是赋税和治安,税收是否按时收上来了,抓的盗贼数量是否足够等等。看到具体的措施,明白了吧,遇到只管完成任务的官吏,管你百姓粮食够不够,只管强行收缴。至于盗贼,抓不到真强盗,还不能抓几个百姓充数呀。而御史们也因为被限制言论,一个个气鼓鼓的,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这些矛盾就在中底层不断的积累起来。

张居正解决了嘉靖、隆庆时,政令不通的问题,在政令畅通后,所引发的新问题,那也要解决呀。原本,张居正死后,这些问题应该由神宗再找人来解决,结果呢,万历直接来个倒退,全盘推翻。改革没有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才是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主责在万历。

经济方面,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查真实的土地数量,统一劳役赋税,实行摊丁入地。劳役和赋税统一换算成银两,按土地数量征收。官府再拿银两来购买粮食,雇佣人进行各类工程,以及征兵等。

这也很具有跨时代意义,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所以,应该给与肯定的。一条鞭法虽然没有得到彻底实施,但实际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嘉靖末年,明朝已经开始出现财政危机,到了隆庆元年,府库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的开支,朝廷只能以拖欠军饷、年例银度日。放到现在,这就是企业亏损严重,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而在张居正改革之后,纳税土地从四百多万公顷,回升到了七百多万公顷,国库存粮多达一千多万石,够维持近十年之需;而府库银两也多达数千万两之巨。这也为万历之后所进行的三大征,打下了基础。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在将劳役、赋税全部转换为银两之后,会导致一种情况,收的赋税银保持不变,但是旱涝年景不同,粮价却是会变呀。这就造成一种情况,歉收了,没钱缴纳赋税;而增产了,又因为粮价下跌,却不增收,还很可能减少了银两收入。可是,税还是照样要缴。这就相当于歉收年景缴不起税,丰收年景还要多缴粮的窘境。这些状况,不会苦了各级官吏、大地主,而是最终苦了劳作的农夫百姓。

因此,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应该着手想办法去解决这些出现的新问题。但是,万历最后做的却恰恰相反,将以银两征收赋税的办法保留了下来,却不去解决其中的弊端。这也就将矛盾越积累越深。

军事边防方面,张居正启用了戚继光李成梁,并且缓解和鞑靼的矛盾,这让明朝的边防在一定时期内非常的稳定,可谓是功不可没。

但是,提到李成梁,很多人都知道了,他豢养了努尔哈赤,给后来的明朝树立了一个大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张居正是有责任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大明亡于张居正。毕竟大明实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而农民起义军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吏治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导致的。

世上原本就没有可以做到完美无暇的事情,所以,才需要不断的进行变革,进行尝试,以便发现新问题,并解决、纠正新发现的问题。张居正改革同样是不完美的,但是,辩证的说,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至少解决了当时大明朝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是应该被认可的。

张居正改革,让大明迎来了“万历中兴”,不但不是导致大明亡国之人,反而是为大明续命了近半个世纪的大功臣。张居正也是历史上少有的能量巨大,可以左右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之一,否则,明朝在万历或者天启年间就亡了。

而明朝之亡,实际上是因为万历在立太子的国本之争后,数十年不上朝有关。万历居于深宫,再也不去体察民情,也不针对大明存在的弊政进行改革,埋下了积重难返的矛盾根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及时掌握天下人口最多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诉求,那么也就无法给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农民大起义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不应该说,明朝实亡于张居正;而应该说,明朝实亡于万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后黄盖为什么消失了?黄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黄盖是东吴名将,也是拿下赤壁之战的功臣之一。要不是有黄盖和周瑜上演苦肉计,恐怕曹操还不会轻易上当。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黄盖在赤壁之战以后就消声灭迹了呢?好像关于他的记载瞬间少了很多。其实这也是正史和演义的区别之一,在演义里黄盖在赤壁之战充当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但在正史上赤壁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还

  • 香妃嫁给乾隆的时候年近三十还是已婚,为什么还能得到乾隆的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还珠格格》里面的香妃这个人物角色,很多人可能都以为是虚构出来的,毕竟像这样身上自带香气的设定,怎么看都只会存在于小说当中,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看到过这样的情况。不过,香妃的一些特点虽然是虚构,但是她却是真的有历史原型的,只不过这这个历史原型让人有些惊讶,因为她嫁给乾隆的时候已经是快三十岁了,这个

  • 努尔哈赤建立大金,为什么皇太极改成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离现代最近的朝代,自然也是留存下来资料最多的朝代,所以我们对于清朝的了解应该也是远多于其他朝代。不过“大清”这个名字,却是皇太极改名而来,原本是叫做“大金”,努尔哈赤取的名字。那么,为什么皇太极要改名字,这两个

  • 董卓为何不如曹操?他和曹操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从董卓占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东汉政权就此名存实亡。其实董卓和曹操都做过相同的事情,但董卓却没能达到曹操这样的成就。董卓生于凉州,和羌人交好,但他也讨伐过羌人。此后受袁绍所召,进京讨伐十常侍,这才让董卓有了把持朝政的机会。但董卓的行为却惹来天下诸侯共怒,这次又是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讨伐董卓,最

  • 清朝的地位皇贵妃孝献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自古帝王家是最无情的,然而在清朝的时候却是一个出情种的朝代,而且主角都是皇帝。前有雍正与年贵妃,后又乾隆与富察皇后,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顺治帝最爱的妃子孝贤皇后。孝贤皇后原名叫做董鄂妃,是清朝时期的第一位皇贵妃,性格非常的温柔娴熟,是顺治帝一生的最爱。董鄂妃是在1639年出生的,是满洲白棋人

  • 宫女为何要杀朱厚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明朝时期,这是一个奇葩皇帝辈出的时期,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还算正常外,其他的一个个都是奇葩。有成天跟蛐蛐作伴的皇帝朱瞻基、木匠皇帝朱由校、战俘皇帝朱祁镇、怠工皇帝朱栩君等等。若要是给明朝皇帝来个奇葩排名的话,那绝对是朱厚熜莫属了,翻遍整个中国古代史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因为明朝的文官实在太烦了,让人不

  • 良妃在历史上真的获得了康熙皇帝极大的宠爱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良妃是清朝皇帝康熙统治时期的一位妃子,在众多妃子当中,良妃可以说是资历最浅,生子最晚的。但是由于康熙宠爱有加,也是位居康熙五妃之一。不过在《清高宗实录》中有记载着这样一段,说是当年康熙骂胤禩是“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康熙既然宠爱良妃,但为何却还要骂她是“幸者库贱妇&

  • 三国时期刘备国号是汉,为什么不叫汉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现代人一提起三国就知道“魏蜀吴”三国,魏国和吴国都没什么,但是蜀国这个名字其实是有问题的,当初刘备创立国家的时候,国号分明是“汉”,和蜀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后世人在称呼这个国家的时候,都是叫做蜀国,或者蜀汉,却从来都不叫“汉国”&

  • 宋朝是如何走上重文轻武之路?北宋兴衰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北宋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唯独对外总吃败仗这点,有失前几个朝代的风采。汉朝、唐朝的军事实力,和同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唯独到了宋朝外患问题变的十分严重。很多人不明白,宋朝究竟是如何走上重文轻武之路的,其实这一切还是要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单纯指责宋朝“重文轻武&

  • 袁涣为何被刘备奉为上宾?曹操也为其流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早三国时期,名士也不少,有一类名士是早就成名了,喜欢品评一些后进学子,一旦这些后进学子中真的出现了大才之士的话,那么这些品评家们就能再上一层。就比如许劭评价曹操,庞德公提携龙凤雏,曾经都是一时美谈。另外还有一类名士就是学问非常大,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没什么成绩。就比如说孔融喜欢评议时政,但从行事方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