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篡改历史是怎么回事?孔子改了什么?

孔子篡改历史是怎么回事?孔子改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85 更新时间:2024/1/22 19:39:26

“篡改历史”这样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被人诟病的,历史发生了就是事实,史书如果能够如实记录在册,这是秉承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如果有人对史书当中的内容进行了篡改,那就是对后世的不负责任。然而,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竟然有很多人认为他也对历史进行了篡改,这是怎么一回事?孔子又是如何篡改历史的?

1.孔子删改了《诗经》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之为《诗》。因其为毛公所传,又称为《毛传》,是奴隶时代的歌谣。《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对《诗经》进行整理,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因此后世称之为“诗三百”。根据各种史料看,《诗经》3000篇里包括很多黄帝时代的歌谣,比如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吾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以及帝舜所做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诗歌,都被孔子删去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些删去?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马车到各国去游说,历时14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郁郁寡合回到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年老,但他不甘心失败,开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为后世创立一个准则。《诗经》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删改标准有以下几点:一,去掉重复的,就像我们头条发文的“消重”机制一样,这样去掉了一部分;二,取材可施教于礼仪的,那些不符合礼仪的去掉;三,取材可实行于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庙堂弦歌之音,民间过于粗鄙的去掉;六,内容不纯正的去掉,比如“郑声淫,放郑声”;因此,孔子整理后的《诗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孔子删改了《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黄帝以及上古三代的历史文献。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称之为“今文尚书”,是由济南伏生传下来的。古文尚书据说由蝌蚪文写成,在孔子家的鲁壁里发现,后来亡佚。但不管“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相传都是上古“三坟五典”的遗作。

孔子对《尚书》进行了删改。《史记》记载:“上纪唐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这样孔子精心选择出100多篇。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删改《尚书》?原因就在于《尚书》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黄帝时代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充斥着很多神话传说,孔子认为这些都不真实,作为一部史书太不严谨,因此就从比较切近的唐虞时代开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典》。

3.孔子篡改历史的功与过

孔子对中国上古史的删改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古文化变得“真实可靠,崇高纯正”,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尤为主要的是自从商代以来,神道巫教观念还充斥在各种上古典籍里,孔子把这些全数扫荡干净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大文明里,宗教观念都非常强烈,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本土宗教产生,就在于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子删书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对于唐虞之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模糊了!

4.孔子作《春秋》,亲自操刀为后世创立标准

《诗》、《书》、《礼》、《乐》、《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创作的书,也是鲁国第一部编年史书。《春秋》只有一万多字,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的历史。《春秋》的文笔极为简洁,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毫不客气,达到“笔则笔,削则削”的标准: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孔子把他们贬称为“子”,就是对他们弑君篡位的不满;对于春秋时代的“践土之会”,实际情况是周天子被迫参加,孔子在《春秋》里却隐称为“天王狩于河阳”,也是对诸侯国不尊重周王室的贬损!

所以《春秋》写成后,孔子3000子弟受书,“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令妃是什么样的人?延禧攻略如懿传哪个更接近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当中出现的曾经“火”及一时的历史人物,令妃吧。令妃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影视剧的改编和真实的历史一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影视人物都不是百分百的还原历史。但是,影视人物却可以接近历史,接近历史上真实的那个人物,那么相比之下,延禧

  • 魏国为什么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昭掌权以后,率先发动了灭蜀之战,为何魏国的首选目标是蜀汉而不是东吴呢?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当时蜀汉国力是不如东吴的,但蜀汉的地理优势让他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突围,而且蜀汉兵力也在10万上下,已经不算一个小数字了。其实司马昭会做这样的选择,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下面就从四个方面为大家简单分析下,当时魏

  • 宋英宗继任者是谁?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把年幼的赵曙接入宫中,当做继承人培养。不过宋仁宗一直没有把赵曙皇太子的身份给确定下来,导致赵曙十分不安。直到宋仁宗病危,他才正式把赵曙立为太子。这段经历也让赵曙落下一个毛病,在他立遗嘱的时候选择立长子赵顼,但因为没有具体说明而被大臣们要求重写,当时宋英宗也是重病在身,可见宋

  • 宋朝的外交手段就是用钱买和平?真的只是被逼无奈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但唯独在军事上一直被周边国家所压制,导致宋朝的外交被称为是用钱买和平。当时宋朝每年都会给辽国、金国贡献岁币,以换取两国之间的和平发展,但这样下去始终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为何宋朝就没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军事力量呢?恐怕这其中的缘由外部内部都要承担一定责任,但事实

  • 春秋战国为何各国要相互派质子?当时质子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质子的意思就是人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相互牵制,所以会把君王的子嗣派到他国当人质,这对于各国来说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频繁爆发的战乱。其实质子在他国生活也挺不容易的,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就曾在赵国做过质子,后来经过吕不韦的帮助才顺利回到秦国。而秦始皇就是在他父亲当质子的时期出身,然后在赵国生活了

  • 陶谦为什么会把徐州让给刘备?他是如何在群雄争霸中落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三让徐州算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当时陶谦任徐州太守,为了让徐州百姓免受战乱疾苦,所以甘愿把徐州让给刘备。实际上陶谦在东汉末年也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而且陶谦的战斗力要比大部分的群雄厉害的多,那为何陶谦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呢?有人觉得陶谦太软弱,其实陶谦非但不软弱,而且还十分有担当,软弱的人是

  • 山东简称为什么是鲁不是齐?其实和孔子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山东简称是鲁,所以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鲁国,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最强的诸侯国并不是鲁国,而是齐国,所以为什么山东简称是鲁不是齐呢?这其中的缘由要分几点来看。周武王灭商以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封于鲁,鲁国也一直被当做是尊尚仁义、传统的礼仪之邦,而且鲁国还出了一位影响中华千年的人物孔子。实际上

  • 清军是如何击败蒙古的?当年朱元璋也没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虽然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将蒙古大军击退至漠北,但并没有彻底消除蒙古的威胁。此后清军却把蒙古彻底击溃,还把蒙古的统治权给收入囊中,清军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早期清军八旗和蒙古是盟友关系,但清军也明白一旦入关以后,蒙古肯定也想分一杯羹,所以就要提前削弱蒙古的力量。也是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才把蒙古给悄然

  • 萧何通过自污名节保命,却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初汉三杰,韩信被杀,张良明哲保身,萧何自污名节。三位汉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下场都不算好,或许对于张良和萧何来说能够保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自污名节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萧何此番作为才会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只是这种“自知”未免有些太憋屈了。萧何最早是刘邦的上司,到头来自己的生死还

  • 姜维北伐为什么不敢回成都?姜维在外屯田却引发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扛起了北伐大旗,继续率军发动北伐战争。姜维对于后期的蜀汉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将领,不过姜维虽然打仗在行,却处理不好和百官之间的关系,导致有不少人反对姜维继续北伐的策略。姜维不敢回成都,就是担心黄皓会加害于他,所以选择在外屯田养兵。实际上这给蜀国带来了一些隐患,也打击了蜀汉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