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英宗继任者是谁?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宋英宗继任者是谁?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46 更新时间:2024/2/2 7:43:40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把年幼的赵曙接入宫中,当做继承人培养。不过宋仁宗一直没有把赵曙皇太子的身份给确定下来,导致赵曙十分不安。直到宋仁宗病危,他才正式把赵曙立为太子。这段经历也让赵曙落下一个毛病,在他立遗嘱的时候选择立长子赵顼,但因为没有具体说明而被大臣们要求重写,当时宋英宗也是重病在身,可见宋朝的大臣为了嗣子一事不出错也是十分尽责了。

纵观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一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那些野心家和皇子来说,只要登上皇位之后便可君临天下,享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快意。不过这一切得来并不容易,每次皇权更替几乎都充满腥风血雨甚至惊涛骇浪,比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和“九龙夺嫡”等,其中的戏码被写成无数故事、改编成无数影视作品。

对于宋英宗赵曙而言,他的皇位同样得来不易。北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由于所生皇子全都先后夭折,为了赵氏江山的传承,他不得不将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带到宫中精心培养。然而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赵祯并没有给予赵曙皇子的身份,他一直都是皇侄而已。直到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预感自己命不久矣,这才终于将赵曙立为皇子,次年宋仁宗驾崩后,赵曙作为唯一的皇子,自然是毫无悬念地继位为帝。

由于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得不到仁宗皇帝的认可,赵曙的日子过得谨小慎微又格外压抑,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最后患上了“心疾”。何谓心疾?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病”。据《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一》记载,宋仁宗驾崩后,赵曙作为子嗣按理应当悲恸,并主动为大行皇帝守孝,然而他却在大殿狂呼乱叫,甚至时而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这让在场的文武百官纷纷错愕不已。

就这样,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时而清醒时而疯癫。四年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竟严重到了口不能言的地步,平日里只能在卧榻上批复奏折。在宰相韩琦等人看来,这其实是皇帝大限将至的标志。由于赵曙此时还没有确定太子,一旦突然驾崩,朝廷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后果不堪设想。为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宰相韩琦、枢密使文彦博,决定一同进宫觐见上奏。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二月,宰相韩琦等人来到赵曙的卧榻前,此时的赵曙早已病入膏肓,随时都有咽气的可能,众人见此情形,更是坚定了立储的决心,坚持请求英宗赵曙确立太子人选。赵曙无奈,只能在宫女太监的搀扶下非常吃力地在纸上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七个字。

写完这七个字,赵曙大口喘着气,想着终于能够缓一下了。然而不曾想韩琦等人看到“大王”二字后,却瞬间眉头紧皱。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大王”是指英宗长子赵顼,但是上面却没有明确出现“赵顼”二字,这就很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甚至还被他人牵强附会。为避免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此大做文章,于是韩琦和文彦博再次请求赵曙下诏,务必要写明“赵顼”二字。

当时的英宗赵曙本就病重,刚才一番折腾更是累得他喘不过气。然而韩琦等人却坚持不肯退让,硬要他重写再写一道诏书。英宗无奈之下,只能用尽浑身力气,在遗诏上颤颤抖抖加地加上“颖王顼”三个字。写完这三个字,赵曙的手直哆嗦,连笔杆都握不住了。见此情形,韩琦、文彦博方才感到满意,于是主动告退。一个月后,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客观地说,古人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皇位继承也必须要能拿出足够明确的证明材料,尤其是遗诏这类的“杀手锏”,才能震慑觊觎者并得到众臣拥护。如果皇帝死前没有确定遗诏,那么皇子们必然会大打出手,甚至兄弟阋墙、骨肉相残。韩琦和文彦博等人的行为看似是在逼迫,实则也是出于无奈,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大宋江山能够平稳交接罢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的外交手段就是用钱买和平?真的只是被逼无奈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但唯独在军事上一直被周边国家所压制,导致宋朝的外交被称为是用钱买和平。当时宋朝每年都会给辽国、金国贡献岁币,以换取两国之间的和平发展,但这样下去始终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为何宋朝就没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军事力量呢?恐怕这其中的缘由外部内部都要承担一定责任,但事实

  • 春秋战国为何各国要相互派质子?当时质子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质子的意思就是人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相互牵制,所以会把君王的子嗣派到他国当人质,这对于各国来说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频繁爆发的战乱。其实质子在他国生活也挺不容易的,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就曾在赵国做过质子,后来经过吕不韦的帮助才顺利回到秦国。而秦始皇就是在他父亲当质子的时期出身,然后在赵国生活了

  • 陶谦为什么会把徐州让给刘备?他是如何在群雄争霸中落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三让徐州算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典故,当时陶谦任徐州太守,为了让徐州百姓免受战乱疾苦,所以甘愿把徐州让给刘备。实际上陶谦在东汉末年也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而且陶谦的战斗力要比大部分的群雄厉害的多,那为何陶谦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呢?有人觉得陶谦太软弱,其实陶谦非但不软弱,而且还十分有担当,软弱的人是

  • 山东简称为什么是鲁不是齐?其实和孔子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山东简称是鲁,所以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鲁国,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最强的诸侯国并不是鲁国,而是齐国,所以为什么山东简称是鲁不是齐呢?这其中的缘由要分几点来看。周武王灭商以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就封于鲁,鲁国也一直被当做是尊尚仁义、传统的礼仪之邦,而且鲁国还出了一位影响中华千年的人物孔子。实际上

  • 清军是如何击败蒙古的?当年朱元璋也没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虽然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将蒙古大军击退至漠北,但并没有彻底消除蒙古的威胁。此后清军却把蒙古彻底击溃,还把蒙古的统治权给收入囊中,清军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早期清军八旗和蒙古是盟友关系,但清军也明白一旦入关以后,蒙古肯定也想分一杯羹,所以就要提前削弱蒙古的力量。也是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才把蒙古给悄然

  • 萧何通过自污名节保命,却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初汉三杰,韩信被杀,张良明哲保身,萧何自污名节。三位汉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下场都不算好,或许对于张良和萧何来说能够保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自污名节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萧何此番作为才会被认为是有自知之明,只是这种“自知”未免有些太憋屈了。萧何最早是刘邦的上司,到头来自己的生死还

  • 姜维北伐为什么不敢回成都?姜维在外屯田却引发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扛起了北伐大旗,继续率军发动北伐战争。姜维对于后期的蜀汉来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将领,不过姜维虽然打仗在行,却处理不好和百官之间的关系,导致有不少人反对姜维继续北伐的策略。姜维不敢回成都,就是担心黄皓会加害于他,所以选择在外屯田养兵。实际上这给蜀国带来了一些隐患,也打击了蜀汉的整体性

  • 度牒什么意思?为何宋朝官员会购买度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度牒在唐宋时期,是由官府专门给僧人发放的凭证。因为当时的僧人可以免地税还有徭役,所以必须获得度牒才能证明身份。而官服则可以出售度牒,这部分的收入将会进入国库,在宋朝度牒收入就是军费的一大收入来源。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官员会购买度牒,官员买这样一个僧人的证明是有何用呢?实际上度牒的用处还大着呢。下面就为大

  • 刘秀为什么要封刘赐为安成侯?刘赐并没有开国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刘赐是汉室宗亲,青年时曾为兄报仇,杀了朝廷命官,此后被迫过上了逃亡的生活。等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以后,刘赐则回到洛阳拜见刘秀,从此归顺刘秀,而刘秀则封刘赐为慎侯。刘赐并没有开国之功,为什么刘秀还要对他封侯呢?实际上虽然刘赐没有帮助刘秀打天下,但刘秀会去河北就是刘赐提议的,而且刘秀的大恩人任光也是被刘赐所

  • 为什么灭鲁国的不是齐国,而是相隔千里以外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鲁国是整个周朝时期十分出名的一个诸侯国,鲁国首封国君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不过当时周公要辅佐周成王,所以就让伯禽赴任建立鲁国。鲁国起始疆域很小,经过发展以后陆续吞并周边小国,最终成为一个能和齐国争霸的大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有一些诸侯国会向鲁国进贡。不过鲁国始终没办法跻身七雄之列,略逊于齐国,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