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盛世时期,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

大唐盛世时期,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4 更新时间:2024/1/28 7:25:46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正是大唐最繁盛的时期,唐玄宗将唐朝带入了一个盛世时期,而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一蹶不振,即便还能再有一些小的盛世,却也无法达到唐玄宗时期的水平了。那么,既然当时的唐朝正处在最厉害的时期,为什么安禄山还敢造反?安禄山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他又是如何造反的呢?

安禄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实力强大,手握十八万大军,约占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是他敢造反的基础;二是唐廷内部的宦官、文官、武将各种不和,犹如一盘散沙,安禄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导致安禄山产生了唐玄宗会干掉自己的认知。

于是,安禄山就在这种自以为很强,自以为对方很弱,自以为一定会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安禄山自认为很强

安禄山起兵之前,唐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其中安禄山的关东军十八万;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河西军二十二万;中央军九万;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万。剩下的就是一些散布在各地的藩镇部队了。

当时,安禄山的部队虽然只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实际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人,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单个来看,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确实老糊涂了,他居然给了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说,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跟着他造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安禄山只管一个藩镇,当安禄山想造反时,周围另外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只有吃瘪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三镇节度使,就相当于河北、辽东、山西的兵马都掌握在了安禄山一个人的手上。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霸业时,他能掌控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既然有光武帝占据山西、河北、辽东成就帝王霸业的先例,那么我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安禄山认为唐军很弱

安禄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当时唐军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将领,一个都没有。

比如说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前,还没当上节度使。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压根就瞧不上郭子仪这种低阶人物。

还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仪当上节度使,并且坐稳了之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才当上的节度使。这种比郭子仪更低阶人物,安禄山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

至于其他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通过爆揍安史叛军,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唐军将领,安禄山就更瞧不起他们了。

因此,安禄山起兵之前,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票人,都还没什么名将光环,根本不在“自认名将的安禄山”眼中。

可能有人会问,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当时的名将,难道安禄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禄山瞧不上他们。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禄山大十三岁,但是晋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乱事发前两年才做上节度使的位置。在安禄山看来,封常清就是个碌碌无为之辈。并且,安禄山也不认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么很强的敌人,都是在虐菜罢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位,他们两位都不是汉人,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后来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并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节度使,他们两人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别说他们回援不带自己的部队,就算他们带了,区区五万人而已,安禄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虽然是河西军的老大,可惜呀,他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已经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了。后来灵宝之战,哥舒翰的临场指挥确实是很烂。

因此,在安禄山的眼中,自己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唐朝方面的将领都是渣渣,能用的将帅要么是无根基的藩人,要么是老迈之身的残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禄山认为自己肯定会杀他

其实安禄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辈子搞政治平衡,让大臣斗来斗去的报应。

唐玄宗是靠政变上台,他一辈子都怕别人也篡他的权。因此他十分热终于平衡政治,一辈子都在让大臣内斗。李林甫没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禄山被李林甫压制得死死的)。

可是当李林甫死后,新上台的宰相杨国忠完全就是个只会敛财的废柴玩意。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对付安禄山。

玄宗认为这会破坏平衡(既要压制武将,又不能让宰相坐大),就拉拢安禄山,甚至还让他认了杨贵妃当干儿子,借以拉拢。

结果杨国忠还是不依不饶。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因为只有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证明他是对的,玄宗才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

这是不是很搞笑?

虽然当时玄宗并没有表示不信任安禄山,但站在安禄山的立场来看,杨国忠这么不依不饶的整他,他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首先,当年掌管四镇兵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关系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边反复说王忠嗣会造反。结果玄宗就信了,将王忠嗣贬官,导致其抑郁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态在安禄山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信用保证。或者说,唐玄宗在安禄山看来,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杨国忠,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可能会救自己一次两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自己,跟杨国忠撕破脸皮。

第三,当初为了求宠于唐玄宗,安禄山已经和太子李亨闹翻了。就算玄宗不杀自己,太子一旦继位,他也肯定会杀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干妈也靠不住,太子还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敌。那么安禄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总是一死,还不如搏一把。

总结: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给了他太大的节度权力。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全然无视唐军的实力。并且,唐玄宗和安禄山君臣之间又缺乏默契,导致安禄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最终也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渊身为唐朝开国皇帝,为何存在感却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唐高祖李渊身为大唐开国皇帝,但他的存在感在后人眼里似乎并不高,根本就比不过他的儿子李世民。其实这种现象一般来说还挺少见的,毕竟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存在,好像也只有唐朝是个例外。其实李渊也是一位好皇帝,虽然他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毕竟是开唐的奠基者。只是李渊夹在隋炀帝和唐太宗中间,

  • 导致唐朝灭亡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并非来自外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而唐朝的灭亡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自唐宣宗以后,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其中也和唐懿宗与唐僖宗的无能有关,唐朝后期各地战乱不断,导致经济衰落,最终在民间爆发起义。黄巢之乱后唐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此后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就此宣告灭亡。导致唐朝走向覆灭最主要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是什么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是三国奠定的基础,经历了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击败并且重创了曹操,使得曹操不得不退回去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再有战事的了,所以,从孙刘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刘备,赤壁之战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却有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赤壁之战阻止了一个盛世的到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曹操赢得赤壁之战,必将迎

  • 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结果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的死,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没了诸葛亮,很多人甚至觉得三国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对于后面的事情也不甚关心的。但其实并非如此,这时候的三国其实才刚刚开始而已,只是诸葛亮被神化之后,就成了三国故事的核心人物了。那么如果诸葛亮当时没死,还能再多活十年,下一次第六次的北伐,又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

  • 李自成攻入京城向崇祯提出了什么条件?崇祯为何不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李自成起义以后,采取了兵分四路的作战策略,此后李自成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百万雄师,击败了明朝的主力军。等李自成攻入京城以后,他有向崇祯皇帝提出几个条件,但崇祯并没有答应,此后也正是宣告明朝彻底灭亡。当时李自成究竟是提出了怎样的条件呢?如果崇祯皇帝答应是不是就能保住明朝根基?恐怕也很难,毕竟当时八旗军

  • 孔子篡改历史是怎么回事?孔子改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篡改历史”这样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被人诟病的,历史发生了就是事实,史书如果能够如实记录在册,这是秉承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如果有人对史书当中的内容进行了篡改,那就是对后世的不负责任。然而,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竟然有很多人认为他也对历史进行了篡

  • 历史上的令妃是什么样的人?延禧攻略如懿传哪个更接近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当中出现的曾经“火”及一时的历史人物,令妃吧。令妃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影视剧的改编和真实的历史一定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影视人物都不是百分百的还原历史。但是,影视人物却可以接近历史,接近历史上真实的那个人物,那么相比之下,延禧

  • 魏国为什么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昭掌权以后,率先发动了灭蜀之战,为何魏国的首选目标是蜀汉而不是东吴呢?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当时蜀汉国力是不如东吴的,但蜀汉的地理优势让他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突围,而且蜀汉兵力也在10万上下,已经不算一个小数字了。其实司马昭会做这样的选择,也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下面就从四个方面为大家简单分析下,当时魏

  • 宋英宗继任者是谁?宋英宗是如何立遗嘱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把年幼的赵曙接入宫中,当做继承人培养。不过宋仁宗一直没有把赵曙皇太子的身份给确定下来,导致赵曙十分不安。直到宋仁宗病危,他才正式把赵曙立为太子。这段经历也让赵曙落下一个毛病,在他立遗嘱的时候选择立长子赵顼,但因为没有具体说明而被大臣们要求重写,当时宋英宗也是重病在身,可见宋

  • 宋朝的外交手段就是用钱买和平?真的只是被逼无奈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但唯独在军事上一直被周边国家所压制,导致宋朝的外交被称为是用钱买和平。当时宋朝每年都会给辽国、金国贡献岁币,以换取两国之间的和平发展,但这样下去始终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为何宋朝就没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军事力量呢?恐怕这其中的缘由外部内部都要承担一定责任,但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