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继位之后,面对康熙是什么感受?

嘉庆继位之后,面对康熙是什么感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7 更新时间:2024/1/25 8:41:26

“太上皇”听起来虽然是很威风,但是历史上太上皇也并不多,而且做得真的威风的太上皇,就更少了,很多都是被迫的。不过乾隆这个太上皇却过得很舒服,虽然退位但是依旧大权在握,尤其是还活得长。不过,乾隆是舒服了,那继位之后的嘉庆帝又是什么感受?面对如此强大的太上皇,皇帝的心里又会怎么办?

要说清朝哪个皇帝最让我反感,那绝对乾隆帝。像我们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涉猎的历史人物很多,一般都能够客观看待,不以人物的好恶来影响自己的主观情绪,但是乾隆是一个例外,要说不要脸,乾隆的确是祖宗级别的。我很少写乾隆的事情,一写就脑袋疼。

话说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最后雍正胜出,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十分喜欢幼年的弘历,为了让弘历当皇帝所以才将皇位传给了雍正,“父以子为贵”这样的传统在清朝的确有这样的习惯,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的根据。

乾隆皇帝一生对康熙皇帝十分尊崇,这一点等到雍正去世的时候,乾隆登基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在即位大典上,年纪轻轻的乾隆就焚香祷告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简单点说就是,我爷爷康熙在位61年,我不敢和他相比,我如果在位60年就把皇位传给皇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记者问一个老农民,假如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把他拿出来捐给需要的人吗?老农民说自己愿意;当记者又问,假如你有一座别墅,你愿意把他拿出来给需要的人住吗?老农民又说自己愿意;当记者问道,假如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把他奉献出来吗?老农民说,我不愿意!记者问他,你连一百万和别墅都愿意奉献出来,为何一头牛你不愿意奉献呢?老牛回答说:因为我真的有头牛。

我相信类似段子大家都看过,只不过版本不一样。

乾隆登基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在位六十多年,在古代一般四五十岁就挂了,乾隆25岁登基,想要在位60年,那必须活到85岁,在古代活到85岁的皇帝真的真的真的太少了。

所以,乾隆敢这样焚香祷告,是早就算计好了。

这种思想就像,老子去买张彩票,敢跟任何人说,中五百万我分你一半。

当然,问题就尴尬在,乾隆TM的活到85岁了,想要反悔是不可能的,一直有说皇帝一言九鼎,当然在乾隆这是不存在的,乾隆活的时间太久,前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乾隆三年的时候,李卫去世的时候,乾隆还夸赞李卫是一个好官,能干活。等到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认为李卫不是好人,还把他的神像给砸了。

但是乾隆即位时焚香祷告那是写在史书上的,这个可不能随便反悔的,乾隆也是一个迷信的人,不敢随便对神灵撒谎,另一方面乾隆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主,十分在意自己的人设,我“千古第一全人”的人设不能崩了啊!

尽管思想上有过挣扎,乾隆最后还是按照承诺,在位六十年的时候将皇位传给了嘉庆,自己担任太上皇。

中国古代是强烈的君主专制,什么叫专制,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出现两个君主的事情都是不靠谱的,大部分的太上皇结局都十分惨。

最出名的当属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了,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多人都把赵武灵王和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赵武灵王主政下的赵国从弱小发展成强大,堪称战国时期最牛叉的君主也不为过了。

当时赵武灵王为了应对战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外交环境,决定自己当太上皇,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主管政治,是为赵惠文王

这种二元政治可谓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一个先河,假如赵武灵王后来不是被赵何活活饿死,这一定是一段佳话。

因为后来赵武灵王后悔了,感觉赵何不如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章出彩,赵章因此想要杀了赵何取而代之,结果被赵何反杀,赵武灵王下场更惨,被囚禁在自己的建造好的坟墓里面,不让他出来,赵武灵王被断粮三个月之久,最后被活活饿死,赵何还下令厚葬。

乾隆活的那么大岁数,对历史感悟也挺好的人,自然不能犯赵武灵王同样的错误。

在退位之前,乾隆着实费了一番周折,为自己的退位精心准备,不但在礼制规格上高于嘉庆,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由他裁定,重大的人事任免也要他来决定,所以即使是退位,依然是大权独揽。

这就让嘉庆十分困恼了,好不容易当个皇帝,竟然是这样的皇帝,乾隆甚至表示,如果嘉庆表现不好,随时废了他,由此可见嘉庆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日子并不好过,假如要没当这个皇帝,好歹是个亲王,当了这个皇帝要是再被废那下场就惨了。

乾隆更是培养了和珅政治集团来掣肘嘉庆,害怕嘉庆培植自己的势力,嘉庆为了不让乾隆疑心,竟然笼络和珅,以此曲线获得乾隆的好感。

嘉庆隐忍到什么地步呢?即位之后连政事都不过问,遇事就向乾隆请奏,对于当时和珅的飞扬跋扈,嘉庆表示一再忍让,有一次嘉庆还惺惺作态的没收了和珅的鼻烟壶,告诉和珅要保重身体,以后大清不能没有你的辅佐。

对于乾隆,嘉庆更是毕恭毕敬,乾隆为了给自己添寿,善待天下的老人,出台各种养老政策,嘉庆元年的时候还在皇宫里举行了千叟宴,邀请全国岁数大的老人到皇宫里吃饭。

针对这种翻老顽童,有点像哪吒、三毛的种种行为,嘉庆表现的十分毕恭毕敬,从来没有二话,就是一个支持,把乾隆这个老小孩哄的是开开心心的走了。

直到真正亲政后,嘉庆才舒了一口气,在乾隆丧期还未过,仅仅闭眼15天,嘉庆就让和珅自尽去陪乾隆了。

民间有说法是乾隆留和珅是为了给嘉庆攒钱,这纯粹是TM的扯淡,乾隆晚年昏庸无道,生活奢靡,吏治败坏,是将清朝最终毁灭的罪魁祸首。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晋国四卿分别是谁?晋国六卿并为四卿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晋国原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但晋国内部六卿争权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导致六卿并为四卿,也为此后晋国分裂埋下隐患。晋国六卿全部是世袭制,但各卿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斗争,以至于互相兼并。当时晋国对外已经获得一番成就,但内部的十多个卿逐渐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范六大宗族。此后范族和中行

  • 宋朝看起来窝囊,为什么美国认为它是中国最伟大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宋朝就是“弱宋”,重文轻武带来的结果就是,军事力量很薄弱,所以面对辽和西夏的时候,就显得非常的无能为力,打也打不过,只能依靠源源不断的给别人送钱来平息战火,这听起来的确是挺窝囊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眼中的窝囊的王朝,在美国人眼中却是一个非常厉害非常了不起的朝代

  • 蜀汉为何敢重用夏侯霸?只要此人在曹魏夏侯霸就会效忠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夏侯霸原本是魏国将领,他的父亲是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不过夏侯霸却选择投奔蜀汉,还得到了刘禅的重用,难道就不怕这位曹氏宗亲叛变么?实际上,只要有一人还在曹魏,那夏侯霸就会效忠蜀汉,这人便是司马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夷灭三族。而夏侯霸此前受到曹爽恩惠,他又和司马懿亲信郭淮不和,所以才会想要转投

  • 如果吴三桂当年成功了,史书会如何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吴三桂,很多人对他的了解,或许还是始于他曾经为了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吧,虽然最终陈圆圆还是因为人老珠黄而被吴三桂嫌弃,结局悲惨,但是人们向来喜欢的也就是那些美好的传说而已。不过吴三桂因为最终还是失败了,所以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可能更多的还是感慨,那么如果吴三桂当初成功

  • 李世民曾受关羽水淹七军启发,顺势除掉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水淹七军是关羽后期一场十分经典的战役,当时关羽利用雨季造成的水灾,将魏军困住,并且乘势进攻。最后取得了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的辉煌成果。其实关羽在谋略方面的才能,放置整个三国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受到关羽的启发,同样利用水攻顺利除掉心腹大患。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

  • 样式雷什么意思?样式雷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盗墓笔记》中曾提及“样式雷”,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明白样式雷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样式雷是清朝对雷姓世家的誉称。因为当时专门负责宫廷建筑的都是雷家人,他们整整把持了200年的皇家设计。在故宫内,就保存了样式雷设计的建筑图档,包括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出自雷氏之手。如今在看看

  • 东吴实力更强为何不去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都在坚持不懈的北伐,虽然说自己最终也累死在了北伐途中,但是他的这一举动虽然在消耗蜀国自己的国力,却也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办法。不过,相比蜀汉,东吴的整体实力还要更高一些,为何东吴却并不热衷于北伐?东吴对此有什么考虑,或者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似乎很少与曹魏对抗?三国史,是

  • 袁术很厉害吗?为什么说他是三国所有人的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虽然说人物众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其实顶多也就是一家人各种分支之间的争斗,比如曹魏和蜀汉,张飞娶的就是夏侯家的女儿,再比如东吴和蜀汉,孙权的妹妹就是刘备的夫人,而且远不止此,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理得清楚。但是却又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袁术是三国时期所有人的爸爸,这是

  • 孙尚香和刘备有孩子吗?结婚三年为什么没有生下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孙尚香孙夫人与刘备之间属于政治婚姻,为了能够巩固东吴和蜀汉之间的联系,毕竟孙夫人和刘备之间年龄相差甚远,当孙夫人还是一个妙龄闺阁女子的时候,刘备却已经年过半百,这样的婚姻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小说里面的描写纯粹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了。不过毕竟结婚也有三年多的时间,为什么他们最后并没有生下一儿半

  • 刘伯温为什么不愿当宰相?这便是他的先见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也是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虽然朱元璋开国以后处理了不少功臣,但一直对刘伯温信任有加。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前,曾多次暗示想让刘伯温担任宰相一职,但都被刘伯温拒绝了。刘伯温什么不愿当宰相呢?实际上这正好说明了刘伯温有先见之明,当时朱元璋已经对宰相有了厌恶之情,他知道这个职位存在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