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近乎完美,那他有没有缺点?

诸葛亮近乎完美,那他有没有缺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398 更新时间:2024/1/11 13:00:57

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这大部分的功劳都来自于《三国演义》,尊崇刘备的同时,也将诸葛亮写成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几近完美的人,尽管和真实的诸葛亮相差甚远。不过,近乎完美也不是完美,那诸葛亮还有什么缺点没有?而要说到诸葛亮的缺点,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早就把他看透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卧龙、伏龙、神人、妖人、天下奇才等等一系列极高评价的称呼。可见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本领,让无数风流人物为之惊叹。所谓“人无完人”,尽管小说中的诸葛亮,其形象已经趋近于完美;可在历史上,诸葛亮却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作为诸葛亮老对手的司马懿,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诸葛亮身上的弱点。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接下来,笔者便根据诸葛亮身上犯过一些错误,来具体分析一下司马懿这句评价,是否真的合理。

志大而不见机——北伐战争中的表现平平无奇

诸葛亮的眼界很是惊人,要求蜀汉集团以荆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进而令派一上将进取中原。对此,刘备也非常赞同,所以关羽战死、张飞遇害,自己惨败于书生陆逊之手,蜀国就此一蹶不振。关于根据地问题,在《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中,其实庞统也有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荆州是为四战之地,多年战乱导致全城疲敝,因而他建议刘备将根据地设为益州。事实证明,庞统的军事眼光要远胜于诸葛亮,蜀汉集团也因为一个荆州导致元气大伤。

诸葛亮的志向很是远大。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伟大宏愿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正因如此,诸葛亮毅然发动了北方战争,为了能让北伐大业继续下去,他设计除掉了魏延,从而让接班人姜维顺利上位,继续自己的北伐事业。不妨看一下诸葛亮北伐战争的战绩,除了第一次北伐是出其不意攻取了陇右三郡,其余几次北伐,却都是惨败而归。

不难发现,诸葛亮在他人生前期,是做后勤工作的。刘备四处征战,也多亏了诸葛亮这个奇才帮助刘备收集粮草。北伐战争的功过,后人已经不便评价。但从诸葛亮指挥以及任用人才来看,他比法正、庞统还有差一点。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只要五千兵马,诸葛亮便断然拒绝了。而诸葛亮数次北伐战争,损失的又何止五千?因而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是有一定道理的。

多谋而少决断——处理杨仪魏延之争时的犹豫

诸葛亮的智谋很是惊人。从他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来看,他的谋略确实很惊人。但也有一点不好,诸葛亮为人谨慎,他在思考问题时总要力求完美。想得太多,一般就会给人留下矛盾的印象。比如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诸葛亮一直拖着,最终致使两人内斗,平白消耗了蜀国实力。

诸葛亮的自信也是蛮大。据《三国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记载,孙权曾“好心”的向诸葛亮提议:“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於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葛亮知不知道两人严重的后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他还知道杨仪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但因为诸葛亮的犹豫,最终导致两人的内斗震惊了朝野上下。蜀国实力进一步消耗——魏延惨死,杨仪下狱自杀。

好兵而无权谋——事事亲为给蜀汉带来的隐患

诸葛亮的掌控心很是惊人。他不信任刘备部曲出身的魏延,即便死去兵权也要交给文官杨仪;他也不相信益州本地的杰出人才,像李严、廖立这样的名士,都曾遭到过诸葛亮的打压。刘备去世后,益州部分豪族和南蛮相互勾结,趁机作乱于西南边境;诸葛亮想亲自动身平叛,却被王连制止。后者的意思是,让诸葛亮派一员大将前去就可以了。诸葛亮遍观诸将,自认为没人比自己适合。于是拖了两年后,他还是亲自出马了。

诸葛亮的毅力更是不俗。在他担任过丞相之后,无论大小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因而后世有无数忠臣,都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北伐期间,诸葛亮带领了一批荆州人氏前往前线伐魏。由于人才缺失,诸葛亮不得不违背刘备的遗命,令马谡去镇守街亭要道。结局非常感人,马谡理所当然地丢了街亭,之后便畏罪潜逃了。遗憾的是,诸葛亮真的非常负责,导致一批青年将领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否则的话,区区一个邓艾,何以二千兵马直入成都?

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的内政本领确实高明。在他选择的接班人中,蒋琬、费祎都是难得一见的贤相。再往后一些时候,他的嫡系诸葛瞻、董阙等人无所作为,其实不关诸葛亮的事情;姜维穷兵黩武,导致蜀国穷困潦倒,也是姜维自身能力的不足。不难发现,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是极其正确的。难怪司马懿后来又评价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盖嘉运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盖嘉运这个名字,并不是一个很多人的都熟悉的名字,但是应该都因为这段时间很火爆的一部影视剧而熟悉了起来,在剧中他是一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戍边将士和国家危难的人,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盖嘉运难道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吗?历史上真实的盖嘉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曾经也是一个战神级别的人物。盖嘉运是谁?就是将

  • 崇祯为什么要杀陈新甲?陈新甲死的冤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陈新甲是明朝末年官员,崇祯皇帝即位后想要力挽狂澜,将明朝从深渊中拉回正轨。但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他曾秘密派陈新甲去和清兵计划合议,但消息却遭到泄露,一时间朝中流言四起,舆论大哗,最后陈新甲被杀。好像陈新甲成了一个背黑锅的人,所以有人觉得陈新甲死的比较冤。不过站在崇祯的立场来想,明朝

  • 周天子是如何丧失对各诸侯的控制权的?浅谈分封制的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周朝虽然存在了800年之久,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掌控力,从西周末期就开始逐渐衰退。直到楚国国君熊通敢自立为王的那一刻起,也就正式宣告了周室权威已荡然无存。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成为其他诸侯国的天下,实际上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随着时间的积累,周天子迟早会有一天没办法控制那些逐渐强盛的诸侯国。那为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为什么不姓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孔子孔丘,自然是姓孔的,而且后世孔子的家族传承至今,后人们都是姓孔的,自然会认为孔家从古至今都姓孔,那么孔子的父亲肯定也姓孔。然而孔子的父亲却叫做叔梁纥,名字里并没有一个孔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孔子也不随父姓呢?还是说他们的姓有什么习俗吗?我注意到,有些人说,因为孔

  • 唐朝宰相元载为何贪污胡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胡椒在现代,算不上是什么新鲜稀奇的东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做菜的时候会使用的一种调味品,市场上一抓一大把,所以你可能无法想象,胡椒在唐朝的时候,到底有多值钱。这种值钱的东西,让宰相元载动了心思,他贪污了八百石的胡椒,就是因为这八百石胡椒,将元载送上了被抄家灭门的道路,究竟胡椒在古代有多值钱?名节重

  • 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日本,若不是当年刘伯温的极力劝阻,恐怕日本早就已经被明军给踏平了,哪里又会有什么日本侵华战争这等羞辱呢?在当年,朱元璋是得有多生气才会想着去灭掉日本呢?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便马上开始派出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为了与周边各国搞好交往,二来是为了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所取代了,现在已经是朱

  • 东汉末年四大士族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时候,都有一些传承了很多年的大家族,这些大家族一般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根基深厚,很多也会和皇族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连皇帝也不敢轻易去动他们。而在东汉末年,就有四大士族,这四大士族分别是哪些?为什么很少有听说他们在汉末三国时期做出过什么很特殊很杰出的功绩呢?魏晋时期士族崛起,追溯其渊

  • 夏朝是如何被商朝取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自涂山之会大禹建立夏朝以来,向外征伐三苗部族,内部平定共工部落,华夏大地各部落开始纷纷朝贡夏后氏部落。大禹逝世以后,儿子启即位,先后扫平了伯益、有扈氏等一些反对力量,夏后之名如日中天。夏朝第三位君王太康昏聩荒诞,被华夏族内东夷族系的有穷氏驱逐故地。太康失国引发夏后氏部落流离四方,虽有中康、相先后主持

  • 明朝清官海瑞怎么死的?最后竟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嘉靖时期,海瑞曾做好必死的决心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这则奏疏表达了诸多对嘉靖帝的不满,而且直言天下百姓早就对他不满意了。当时海瑞已经为自己备好棺材,此后嘉靖入狱但并没有被处死。明世宗驾崩后,海瑞大赦出狱,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不过此后海瑞备

  • 唐朝时期的经济到底有多发达?开元盛世时期有多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被称之为历史上最繁荣最强大的一个朝代,有唐高祖李渊所创立的,后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而变得不断强大起来。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开元盛世”。那么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到底有多强大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当时唐朝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