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040 更新时间:2024/1/19 11:18:42

要说日本,若不是当年刘伯温的极力劝阻,恐怕日本早就已经被明军给踏平了,哪里又会有什么日本侵华战争这等羞辱呢?在当年,朱元璋是得有多生气才会想着去灭掉日本呢?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便马上开始派出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为了与周边各国搞好交往,二来是为了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所取代了,现在已经是朱氏的天下了。而当时的日本当然也是被访问的国家之一了。

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

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刘伯温为何不同意?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

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

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四大士族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时候,都有一些传承了很多年的大家族,这些大家族一般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根基深厚,很多也会和皇族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连皇帝也不敢轻易去动他们。而在东汉末年,就有四大士族,这四大士族分别是哪些?为什么很少有听说他们在汉末三国时期做出过什么很特殊很杰出的功绩呢?魏晋时期士族崛起,追溯其渊

  • 夏朝是如何被商朝取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自涂山之会大禹建立夏朝以来,向外征伐三苗部族,内部平定共工部落,华夏大地各部落开始纷纷朝贡夏后氏部落。大禹逝世以后,儿子启即位,先后扫平了伯益、有扈氏等一些反对力量,夏后之名如日中天。夏朝第三位君王太康昏聩荒诞,被华夏族内东夷族系的有穷氏驱逐故地。太康失国引发夏后氏部落流离四方,虽有中康、相先后主持

  • 明朝清官海瑞怎么死的?最后竟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嘉靖时期,海瑞曾做好必死的决心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这则奏疏表达了诸多对嘉靖帝的不满,而且直言天下百姓早就对他不满意了。当时海瑞已经为自己备好棺材,此后嘉靖入狱但并没有被处死。明世宗驾崩后,海瑞大赦出狱,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不过此后海瑞备

  • 唐朝时期的经济到底有多发达?开元盛世时期有多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被称之为历史上最繁荣最强大的一个朝代,有唐高祖李渊所创立的,后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而变得不断强大起来。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开元盛世”。那么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到底有多强大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当时唐朝实

  • 乐毅能力有没有被夸大?他和赵括谁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人会把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赵王采用了赵括。赵王既然不想用廉颇,那也可以启用乐毅啊,乐毅怎么说也曾率军攻破齐国70余座城市。实际上乐毅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厉害,可能后人对他的能力多多少少有些夸大,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乐毅不一定就比赵括要强,和廉颇更是比不了。廉颇怎么说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那

  • 为何古代学书人宁愿放弃状元榜也要当探花郎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科举制度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甚至到现在还在延续着当年的这一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给我选拔出来了不少的人才,可以说是能够主导着一个国家的兴亡了,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在古代是有多么的重要了。就像是如今的各种考试,什么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等,都是由当年的科举制度演变而来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人贡献者就是隋文

  • 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有多厉害?关于张辽的三大谜题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张辽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其实张辽跟随过的主公有很多,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以后张辽才转投曹操麾下。此后张辽在白狼山之战大破乌桓,又击败陈兰、梅成。合肥之战张辽差点带兵杀至孙权主帅旗下,令吴军威风丧胆,经过此役张辽威震江东,他也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实际上关于张辽还有三大谜题没有揭开,

  • 清朝强制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满清入关之后,曾经颁布过历史上最严苛的一条剃发易服的命令,为了让外表上看不出来是满人还是汉人,他们要求所有的汉人都必须穿着满人的服饰,发型也要和满人保持一致,否则就杀头,历史上也有坚决抗争的人民,可最终都被残忍杀害了。不过,留辫子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比如秃顶的人,那满清是如何处理的呢?现代人

  • 韩信之死刘邦是喜还是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无限感慨的说了这么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一个布衣出身的刘邦,显然

  • 光绪为什么称呼慈禧为亲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一定记得剧中对太后的称呼“老佛爷”,这个称呼其实的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慈禧就被人称作老佛爷。不过,老佛爷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用来称呼什么人的?除了这个,光绪还叫慈禧为“亲爸爸”,这就更奇怪了,爸爸不是男性吗,为何光绪要这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