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胡十六国中的十六国是指哪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中的十六国是指哪十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627 更新时间:2024/2/5 5:39:06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正式西晋之后,中国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之间相互混战,这些政权大多数都是由匈奴、鲜卑、羌、汉、巴氐族和氐族建立的。自东汉之后,中国北方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开始迁入内地开始生活。在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国力迅速衰退,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也开始松懈,后来撤值南方改成为东晋。

北方地区诸多民族开始拢聚势力,建立政权。实际上,这段时期北方政权不止十六个,只是北魏史官撰写《十六国春秋》时,选出十六个有代表性的政权,后世也常以十六个政权来代指这段动荡的历史。

当然,这些政权中,有部分属于同时共存。按照一般说法,十六国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先来挨个点名。

成汉,位于蜀地。西晋后期,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巴氐族首领李特挟关中流民之力,向西晋发动进攻。经过反复交战,成汉建立。不过,百姓并未迎来想象中的好日子。成汉政权的皇帝,基本没有合格品,不是大肆征伐,就是骄奢淫逸。最后成汉在东晋桓温军队进攻下灭亡,前后历经45年。

跟成汉差不多同时成立的还有前赵。它由匈奴人在西北关中建立。前赵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打的旗号却是为兴复汉朝,甚至重新追封刘禅,把自己的血脉接到汉家天下中。这个做法主要为了帮助前赵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做进一步发展。

匈奴人发现,自己原有的那套组织已经很落后了。相比之下,汉文化却有很大帮助,可以进行融合进步。不过,这并非匈奴独有,当时许多民族都会这么做。跟成汉相比,前赵的存在时间更短。因为它所处的地区,有更多的竞争对手。

前赵在羯族首领石勒的军事打击下亡国,后赵由此成立。后赵在今天的河北邢台地区立国。这个政权虽然以内战和君王残暴闻名,但是在推行民族融合上,后赵确实走得更远些。

在后赵国内已经开始推行儒家教育,起用了大量汉人官员。前赵的问题在于,它一直没有确立好继承人问题,再加上对百姓极为暴虐,很快陷入内乱,最终在前燕进攻下亡国。

前燕立国时间比前赵、成汉、后赵都要晚。它是由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国号是从战国时期的燕国中来的,它所在的位置,跟战国燕基本吻合。前赵灭掉西晋的残存势力后,中原地区诸多汉人士族开始依附新的政权,也包括后赵跟前燕。

前燕虽然在后赵身上捞了一把油水,可是由于后期当政者水平太次,在乱世当中,根本就活不下去,只存在了十八年,就被前秦灭亡了。

前秦是氐族人在关中建立的政权,它的成立时间大致跟前燕差不多在同一阶段。前秦在十六国中,算是非常强大的政权。它吞并了诸多小势力,统一中国北方,跟东晋正面相争。强大国力的背后,离不开王猛的功劳。

王猛推行变革,打压氐族中那些老贵族的力量,又推崇儒学,吸引更多人才。把农业作为发展方向,修建水利工程,增强国力。

当时被前秦灭掉的政权中,不仅有前燕,还有前凉。前凉由汉人建立,以凉州为根据地。凉州在过去属于军事重镇,交通要道,聚集了大量人口,交通也非常方便。在十六国中,前凉是最早立国的政权。踏在前凉身上,前秦基本统一北方。

但是,王猛去世后,前秦首领开始改变战略,主动对东晋发动进攻,也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王猛此前曾言,东晋衰败后,仍是正统,不可轻视,要把当前重点放在解决内部问题,发展国力上。事后发展,应验王猛的看法。

淝水之战后,前秦大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原本依附于前秦的诸多民族重新脱离秦国统治。这段时期先后建立了后凉、后秦、后燕,它们分别由氐族、羌人、鲜卑族建立而成。后凉被后秦消灭,后秦被东晋灭亡,后燕被北魏灭亡。

南燕是在后燕的基础上建立的。后燕被北魏击败后,宗室后裔仍称燕王,避开燕国,转移发展。南燕存在时间只有十二年,就在北魏跟东晋夹击下灭亡。北燕的鲜卑族已经非常汉化。后来北魏建国时的民族融合,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实际上已经打下基础。北燕一共存在29年,最后在北魏进攻下灭亡。

不过,当时鲜卑族并非只由慕容氏建国,还有拓跋氏。拓跋氏曾建立南凉,这个政权存在时间也不长,只有十七年,就被西秦吞并了。

而西秦也是由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它在甘肃一带建国,前后存在三十七年,就被由匈奴人建立的夏国吞并。

夏国后来被北魏的属国吐谷浑灭了,前后只存在了24年。而在凉国中,还有西凉跟北凉。西凉由李姓汉人建立,李姓在当地属于大家族,根基极为深厚。

不过,西凉存在时间极短,前后只有二十一年,但他们的影响极深。后来唐王朝的李氏皇族就把西凉李氏尊奉为先祖。

西凉是被北凉灭亡的。北凉最初也是由汉人建立的,后来由匈奴人继承,势力范围也在西北一带,所以才会跟西凉有冲突。

跟西凉相比,北凉存在了42年,算是五胡十六国中,存在时间比较长的政权。北凉被北魏消灭后,就代表五胡十六国的结束,新时代的到来。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如果投奔曹操,能否成为五子良将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虽然不是三国最厉害的武将,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能要比其他的武将加起来还要大。关羽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刘备,五虎将中也是排名首位,如果关羽投靠曹操,他能否成为五子良将之首呢?曹操身边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关羽如果在魏国其竞争性肯定要比在蜀国激烈很多。虽然曹操本来就很欣赏关羽,但他在魏国的日子可能会更加凶

  • 朱元璋两个发小来求官,为什么关系好的被杀关系差的当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人在飞黄腾达之后,总是会出现各种亲戚朋友,这些人以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甚至从来没见过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也有一些曾经的发小来求他做官,一个是关系很好的,一个是关系不好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反而是关系不好的当了官,那个关系好的却被杀了呢?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在闹

  • 历史上晋文公怎么死的?晋文公的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有关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为人谦虚好学,而且十分善于社交,虽然被迫在外流亡19年时间,但依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国能在此后的百年间称霸中原,晋文公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不过历史上对于晋文公的死因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竟然缺失晚年的记录实在有些蹊跷。那历

  • 尹嘉铨为什么会被乾隆皇帝处以绞刑?尹嘉铨死的冤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尹嘉铨是清朝乾隆时期大臣,他曾向乾隆请奏让旗籍子弟读朱熹《小学》,获得了乾隆的赞同。此后他还重新编写出《小学大全》,因此得到乾隆嘉奖。尹嘉铨70岁时已致仕回家,他让自己的儿子给乾隆送了一个奏章,但乾隆看后大为生气,本想治他的罪,但看在父子私情这次就算了,如果再犯必定严惩。但尹嘉铨还是上奏了第二本,结

  • 关羽大意失荆州,换了赵云还会丢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是给蜀汉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自己也命丧孙权之手。虽然说这次荆州三郡的丢失,关羽是逃不开责任的,毕竟如果不是他要去攻打襄樊,三郡空虚,孙权也没有机会乘虚而入。但是,如果将关羽换成谨慎小心的赵云,荆州还会丢吗?事实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失望,其实不管换了是谁,荆州都是不可能保住的。三国时期,

  • 张飞真的喝退曹操百万大军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张飞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一个黑脸大汉,脸红脖子粗,一脸大胡子,嗓门还很大,《三国演义》中有张飞在长坂桥一嗓子喝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描写,可以说是十分精彩了,这个时候的张飞绝对是威风凛凛。不过百万大军仅凭一个人就能喝退,还没有出手,这实在是太戏剧化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公元207年,曹操亲率

  • 司马懿要想政变成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突然发动一场政变,改变了曹魏的内部格局,也提前宣告曹氏就此衰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司马懿能够政变成功,就算是皇帝和曹爽出城,但仅凭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能控制整个洛阳吗?实际上司马懿在此之前就做好了周详的计划,并且计算了自己需要的人手,这才能政变成功。而且司马懿也是看准了曹芳

  • 诸葛亮为什么拒绝子午谷奇谋?原因和魏延没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北伐中提出来的一种设想,利用这个办法拿下长安,而且魏延要求的人数只有五千人,并不算多。可是诸葛亮却一直弃而不用,根本不考虑这个办法,所以这个办法就没有得到验证,有没有用也就没人知道,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原因其实和魏延没有什么关系。提

  • 孙策为何一定要除掉于吉?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搜神记》中都有记载于吉。不过正史上有关于吉的事迹还是太少,根据《三国志》中的说法,于吉最后是被孙策所杀。不过孙策对于吉下手似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毕竟于吉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于吉和孙策之间的故事,以及于吉最后的悲剧

  •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李陵在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一样的评价,第一种自然是站在他投降匈奴的角度来说,认为他不顾国家,没有气节的话,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看重气节的结果。而另一种确认为李陵做的没错,但是汉朝却对李陵的家人太严苛,李陵为了让士兵活命有什么问题?能屈能伸,投降也不是什么事。李陵(前134—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