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如何处理和鞑靼之间的关系?朱棣态度表明一切

明朝如何处理和鞑靼之间的关系?朱棣态度表明一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13 更新时间:2024/3/1 4:31:13

鞑靼是明朝对东蒙古的统称,更准确一点是指成吉思汗嫡系政权以及东部蒙古部落的统称。洪武年间,明朝曾多次打击蒙古势力,将他们击退至漠南,消除了对明朝边界的威胁。此后明朝派出使节到鞑靼各部建立羁縻卫所,想用经济手段牵制他们。到了1410年,明成祖朱棣亲征北伐,击溃了鞑靼两个部落,算是完成了一场大胜。当时明朝并没有发展到强盛期,为何朱棣就敢主动出击呢?

大明到了朱棣时期,看似逐步繁荣,外部却危机四伏。明成祖即位时,蒙古已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兀良哈部活动在西辽河、老哈河一带,靠近中原,力量也较弱,在洪武时即已归附。朱元璋在兀良哈部设立朵颜三卫,归宁王朱权统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朵颜三卫立了大功。因此,明成祖便授予朵颜三卫的大小头目以军职,每年还给兀良哈部耕牛、农具、种子等,以帮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兀良哈部一直和明廷保持着较友好的关系。

对明王朝来说,最主要的威胁就来自蒙古诸部,这是朱棣心头的一件大事。早期朱棣对蒙古诸部总的政策是:分化瓦解,抑强扶弱,恩威并施,维护均势。然而一旦固态政策失效,反弹的威力也极大。永乐元年(1403)九月,镇守贵州的总兵官顾诚在给朱棣的奏疏中,精辟地分析周边大势,建议对北边进行重点防御:“窃以为云南、两广,远在边陲,蛮贼间尝窃发,譬犹蜂虿之毒,不足系心。东南海道,虽倭寇时复出没,然止一时剽掠,但令缘海兵卫严加提防,亦无足虑。惟北虏遗孽,其众强悍,其心狡黠,睢盱侦伺,侵扰边疆。经国远谋,当为深虑。”

他还在奏疏中建议,在北边关隘要“高其城垣,深其壕堑,屯田储积,操兵养马,以备不”。朱棣对顾诚如此成熟的战略眼光深为赞许。当时靖难之役结束不久,实力淡单薄,朱棣希望边疆不要多事。因此,他也不主张轻易对漠北蒙古诸部用兵。他曾对身边的侍臣说:“至于外夷,但思有以备之,必不肯自我扰之。”因此,他除了在北边加强防备以外,自己还经常驻守北京,称行在,并设立了一整套行政机构。这也就是后人所常说的“天子守边”。另外,明成祖对鞑靼、瓦剌诸部不失时机地抑强扶弱,在它们中间维持一种均势状态,使其难以对明廷构成威胁。对愿意和明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蒙古诸部,明成祖都一律抱欢迎的态度,并极力对诸部进行和平争取,以维护边疆的安宁。只有当蒙古诸部之间的均势被打破,明王朝面临严重的威胁时,朱棣才参以大规模的军事远征,而武将出身的他对如何全方位处理。

从永乐初年鞑靼和瓦刺的情况来看,鞑靼的势力较强。当时鞑靼的可汗是鬼力赤,他并非元顺帝的后裔,而是通过篡权当了可汗。原来他们仍称元朝,史称“北元”,鬼力赤废除了元朝的称号,改国号为鞑靼。永乐四年(1406),鞑靼发生内讧,大将阿鲁台杀掉鬼力赤,迎立元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自任太师。尽管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使通好,但鞑靼一直没有积极的表示。阿鲁台掌权后,与明王朝断绝了一切往来。

鞑靼和瓦剌不断相互仇杀。朱棣看鞑靼势力较强,就着意支持瓦刺,借以牵制鞑袒。瓦刺在与鞑靼的争战中处于劣势,也迫切希望得到明王朝的支持,所以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来京朝贡,以后贡使往来不绝。永乐元年(1403)十月,鞑靼进攻瓦刺,被瓦刺部的马哈木打败。于是,双方都来入贡。这表明双方的势力已大体趋于平衡。但鞑靼的实力比瓦刺强大,很快又处于明显的优势,并打算南下攻掠,对大明的态度也渐渐不恭。

永乐三年(1405),朱棣听说鞑靼准备南下,命边关将士严加防备。他颇为自信地说:“狡虏情况固亦如是,谨吾边备,虏何能为!"果如明成祖所料,鞑靼见边境防守严密,没敢大举内犯。

此后,鞑靼的势力愈见强大,对瓦刺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并不时南下侵扰。朱棣遣使责问,使臣反而被杀。于是朱棣在丘福北征失败后,自己亲自率兵进行了第一次北征,大获全胜。鞋靼的势力从此大衰,与瓦剌又维持了几年的均势。瓦刺势力渐强,想完全控制漠北,均势显然被打破。朱棣于永乐十二年(1414)又进行了第二次亲征,使瓦刺受到严重打击。这种均势一直维持到永乐末年,当朱棣看到鞑靼的势力又强大起,便又连续三年进行了三次亲征,从而使鞑靶的势力一蹶不振。

在提到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时,经常可以听到到明成祖的5次亲征。其实,明成祖对蒙古更经常、更大量的工作是和平争取。尤是在永乐七年(1409)丘福北征以前,明成祖主要是实行和平争取的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朱棣即位才一个多月,即建文四年(1402)八月间,“以即位,遣使赍诏谕和林、瓦刺等处诸部酋长。”“和林”在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当时是鞑靼部的统治中心。由此可见,这次遣使诏谕显然包括鞑靼。从朱棣的意思来看,一是告知他们自己已即帝位,二是希望维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永乐八年(1410)二月十日,朱棣率大军浩浩荡荡走出德胜门,踏上了北征之路。这正像金幼孜所记载的那样:“兵甲之雄,车马之盛,旌旗之众,耀于川陆。风清日和,埃尘不兴,铙鼓之声,訇震山谷。“明成祖更是气宇轩昂,对这次出征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自己“必胜之道有五:以大击小,以顺收逆,以治攻乱,以逸待劳,以悦吊怨。鲜不殄灭荡除有罪,扫清沙漠,抚绥颠连,疆场义安,人民无转输之苦,将士无战斗之虞,可以解甲而高矣!"

二月十三日大军出居庸关,忽然纷纷扬扬地下起大雪来,不大会儿天气转晴,天宇澄净,云霞五彩,灿然照耀于山谷。山岩积雪如银台。明成祖于帐前放眼四顾,雪后景观奇丽,令人顿生浩气。他喊出金幼孜等人出来观赏雪景,并说道:“雪后看山此景最佳。虽有善画者,莫能图其仿佛也。“这种乐趣是宫廷中所没有的。第二天一早醒来,衣服上都是霜,帐房旁边积雪盈尺。天气虽寒冷,但明成祖的兴致却特别高,一边前行,一边狩猎。金幼孜看到朱棣骑着马追赶一只兔子,忽然走到自己跟前。明成祖笑着对这位内阁学士说:“到此看山又是一种奇特也。明成祖一边前行,一边与身边的人讲述沿途山川的历史传说,得名的由来,居然将雪后的寒冷忘诸脑后,君臣之间似乎顿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随和。

一个月后,朱棣率大军到达广武镇,将当地一泉赐名“清流”他还亲自制铭文,刻于石上:“于铄六师,用歼丑虏。高山水清,水彰我武。“接着到达长清塞,将当地一泉赐名“玉华“。以此显示这位新皇帝的才华和足迹。

朱棣的车驾由顺安镇出发,营外四山云气洁白,望之如白云。明成祖一时高兴,赐其名为“白云山”。将到胪朐河时,明成祖登山四望,俯视河流,遂赐胪朐河为“饮马河”。明成祖一路行来,也不知为多少山川、泉水改赐了名称,大都勒铭于石,有时还刻上御制的铭文。对久居宫中的明成祖来说,这里是另一种天地,有着另一种情趣。

本雅失里听说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北征,十分害怕,想与阿鲁台一起往西逃跑。阿鲁台不从,二人遂各自为部,本雅失里率一往西逃去,阿鲁台率一部往东边逃去。五月,指挥款台在玉华峰擒获了一个鞑靼的翻译,知道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明成祖遂大军渡过饮马河。接着,明成祖命清远侯王友驻兵河上,留金幼孜于王友营中,自己率轻骑前进,每人带20日的粮食,让方宾和胡广跟随。当明成祖赶到兀古儿札河时,本雅失里已提前逃跑。明成祖马不停蹄,连夜追击,在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相遇。翰难河是成思汗的发迹之地,本雅失里在这里率众与战。明成祖麾前锋迎击,一鼓作气,锐不可当。本雅失里抵挡不住,只得丢下淄重,带7领骑仓皇逃去。

明成祖在当燕王时,虽也曾数次与蒙元势力交锋,但都没有深入这么远。这是明成祖称帝后的第一次亲征,又是第一次亲征中的第一次大胜利,他心里自然十分高兴。诸将把俘虏来的百余人带来,朱棣命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并给予口粮、羊马。明成祖说:朕所讨者,凶渠耳。彼亦吾赤子,为贼所困久矣。”下令官军不得对这些普通百姓有所扰害。“自是,降附者益众。”朱棣将兀古儿札河改名为“清尘河”,遂率军返回。此次第一次胜利而归,朱棣颇为踌躇,这是他发动靖难之役后一次重大成果,对其稳定帝位十分重要。尽管已经做了皇帝,却依旧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回京的路上,有一天,天已经黑了,朱棣还没吃到晚饭,中官送上饭来,朱棣问:“士兵们还没吃饭,我怎么忍心先吃饱。”

直到回京后,在慰劳将士的大会上,朱棣深情地说:“朕自出塞,久素食,非乏肉也。念士卒艰食,朕食肉岂能甘味?故宁已之。”正是靠着这种大将风度的朱棣,才成为大明继朱元璋后的武将皇帝,而此后数次亲征漠北,无不显示他善于驾驭军队的魄力。而这种经验,来自朱棣当王爷时的心得。平素他就有“义气王爷”的外号,特别重感情,爱护士兵。有一次朱棣见到一个生病的兵丁在路边呻吟,于是把自己的马让给病卒骑,随从们说:“殿下是万金之躯,怎么可以让一个小兵随便骑自己的马呢?”燕王朱棣动情地说:“人命与马,孰轻重?人病不能行,不载之,是弃之矣。吾岂贵马而贱人哉?”正是靠着这种细节,成就了朱棣此后的赫赫功业。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北伐注定失败?如果能给诸葛亮多几年时间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假如能多给诸葛亮几年时间,最后北伐能不能取得成效呢?或许依然很难成功。当时蜀国军力和曹魏已经不成正比,想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能靠智取,但司马懿又坚守不出,所以诸葛亮也就失去了他的优势。诸葛亮本以为曹睿派司马懿来当统领,会是一次取得战果的好机会,哪知道司马懿为人谨慎,吃过一次亏后就再也不给自己犯错的

  • 安史之乱两年后安禄山就死了,为什么平定叛乱却用了八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的安史之乱,成了盛唐和晚唐的分界线,李隆基带着唐朝走上了巅峰,但是也拉着唐朝跌入了谷底。他一向信任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给了盛唐一个重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是,安史之乱虽然名义上是安禄山史思明作为头领,但实际上安禄山在叛乱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被杀了,可为什么平定叛乱却总共

  • 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给的毒酒,为什么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李建成曾经请李世民喝酒,但是给他的却是毒酒。毒酒这种东西,虽然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面演绎的那样,一喝下去才几秒钟的时间就毒发身亡,捂着肚子不可置信地看着对方,但是却也的确是用来害人的。但是,为什么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给的毒酒却没有死,最后还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夺取了太子之位呢?既然

  • 作为清朝战力最强的军队,八旗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八旗是清朝旗人的军事组织,也被认为是清朝的制度根本。女真最早开始实行八旗制,在此后形成了一股极强的军事战力,也正是因为有八旗才能让清军顺利入关。后来皇太极又编制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将八旗制打造成为完全体。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八旗逐渐开始走衰,战斗力也是每况愈下,曾经作为清朝最强军队的八旗究

  • 崇祯死后,为什么顺治那么崇拜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面对自己根本无力回天的局面,最终选择了杀掉自己的妃嫔女儿,免得她们被清兵侮辱,之后自己也在歪脖子树上吊死了。但是人们对于崇祯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尊敬,有的是不屑。而清朝时期的顺治帝,面对这个前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却一直都是非常的崇拜的,甚至将他认为是自己的“大哥

  •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为什么广州港口依然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和清朝都曾实行过闭国锁国政策,也就是海禁,目的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传教士入国,也同样限制了贸易。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的港口都被要求停止和西方做贸易,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广州。为什么只有广州能够继续开放港口呢?或许还是因为明清政府并不想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而广州在海外贸易中又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下面

  • 宋国是如何灭亡的?宋国巅峰期足以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宋国享国829年共经历34位国君,宋国巅峰期的实力足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可惜宋国地理位置不佳,东邻齐国、南接楚国,所以宋国强盛起来后就遭到了邻国的打压,最终在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经济发达,据说宋国人都十分善于经商,而且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的发源地都是在宋国。如果宋国的地理

  •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要到东海求仙?秦始皇巡游东海恋上长生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曾到东方沿海一带巡游,结果回来以后就迷恋起了长生之术,开始笃信命数,派人到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岛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皇帝都有一颗长生梦,这点可以理解,不过他们为什么都喜欢在东海求仙,寻找长生之术呢?有一种推测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人在东海看到了仙人居住的海岛,所以此后便有了很多关于仙人都活在

  • 宋朝最早使用纸币,为什么没能让纸币在民间普及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当时的纸币叫做交子,每年定期限额发行。宋朝商业经济发达,内出口贸易频繁,导致铜钱和白银大量外流,所以在宋真宗时期第一次推出了纸币,代替铜钱。不过纸币的命运并不顺利,纸币是以铜钱为本位,但此后纸币不断贬值又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作为追加,就导致了纸币和铜钱之间的汇率越来越低

  • 刘备托孤为什么安排两个人?他是不是不信任诸葛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的时候,安排了两个人,一个自然就是诸葛亮,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李严。可能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诸葛亮有旷世的才能,也最受刘备的信任,托孤这种事情交给他,自然是万分放心。但是真实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有一个李严?难道说是刘备其实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刘备托孤找两个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他们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