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实行闭关锁国,为什么广州港口依然开放?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为什么广州港口依然开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4/2/25 20:32:28

明朝和清朝都曾实行过闭国锁国政策,也就是海禁,目的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传教士入国,也同样限制了贸易。所以当时全国各地的港口都被要求停止和西方做贸易,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广州。为什么只有广州能够继续开放港口呢?或许还是因为明清政府并不想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而广州在海外贸易中又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当时广州港口的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的广州,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宋人的口岸开放政策一直延续到元朝。元末广东顺德有位诗人写了一首《广州歌》,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广州繁华气息:“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少年行乐随处佳,羊城南畔更繁华。朱楼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峨舸大舶映雱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乱鸣鼍鼓竞龙舟,争赌金钗斗百草。游冶流连忘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游人过处锦成障,公子醉时花满堤。扶留叶青蚬灰白,盆饤槟榔邀上客。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茉莉天香国。别来风物不堪论,寥落秋花对酒樽。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淡黄昏。”

进入明清时期,口岸开放的格局才被逆转。明初朱元璋厉行海禁,“片板不许入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这一禁就是200年;明朝又规定,外国人要来做生意,必须以朝贡的名义,带上他们国王上表称臣的“贡表”,按天朝规定的时间来,否则,就别来了。直到隆庆元年(1567),明王朝才放开海禁,开放漳州月港,“准贩东西二洋”。但月港的开放是非常有限的,只准明朝商民出洋,不准蕃船进来。

倒是广州口岸,从明中叶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开放体例。说起来,这得益于广州港邻近澳门岛的地理优势。嘉靖年间,广东海道批准葡萄牙商人在澳门居留、晒藏商货,这一创举打破了明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僵化局面,使得澳门渐渐发展成为市舶贸易的中转站:每年七八月,满载商货的蕃船乘着东南风,抵达澳门岛,在澳门码头住舶贸易;同时,广州官府召告商人,发给“澳票”(批准前往澳门贸易的凭证),让他们跟随税官一同前往澳门,蕃船完税后,即可与持有“澳票”的明朝商人交易。

也是从嘉靖年间开始,广东官府准许葡萄牙商人每年两次进入广州城,与广州商民直接交易。晚明时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记载说:“葡萄牙商人已经奠定了一年举行两次集市的习惯,一次是在1月,展销从印度来的船只所携带的货物;另一次是在六月末,销售从日本运来的商品。这些市集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澳门港或在岛上举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内举行。由于官员的特别允许,葡萄牙人获准溯河而上至广东省壮丽的省会作两天的旅行。在这里他们必须晚间呆在他们的船上,白天允许他们在城内的街道上进行贸易。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间一般规定为两个月。”我们的“广交会”历史,可以追溯到这里。

但广东的开放局面在清初又中断了。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实施海禁,严禁海商出洋:“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严酷的“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迁离故土,禁毁海边房屋与船只,沿海岸线制造出一个漫长的无人区。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才结束海禁,宣布开海,次年又在厦门设闽海关,宁波设浙海关,广州设粤海关,上海设江海关(一说江海关初设于连云港的云台山,后才迁至上海),管理海外贸易,史称“四口通商”。“四口通商”体制推行了70余年,又被乾隆帝废止——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发下谕旨:“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只准许西洋商船在广东口岸互市,这便是“一口通商”体制。

也就是说,乾隆二十二年之后,中国沿海各个口岸当中,只有广东的口岸可以跟西洋商船贸易。广东口岸是唯一向西洋商船开放的门户。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清廷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842),“一口通商”才被西方列强主导的“五口通商”取代。

康熙开海至晚清上海崛起之前,这200年间,广州一直是清王朝最繁华的口岸城市,广州诗人屈大均有一首《广州竹枝词》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竹枝词写于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刚刚放开海禁,广州港的对外商贸已非常繁忙。屈大均还在他的《广东新语》描述说:“东粤之货,其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出于西南诸番者,曰洋货。在昔州全盛时,番舶衔尾而至,其大笼江,望之如蜃楼屃赑。殊蛮穷岛之珍异,浪运风督,以凑郁江之步者,岁不下十余舶。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国是如何灭亡的?宋国巅峰期足以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宋国享国829年共经历34位国君,宋国巅峰期的实力足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可惜宋国地理位置不佳,东邻齐国、南接楚国,所以宋国强盛起来后就遭到了邻国的打压,最终在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经济发达,据说宋国人都十分善于经商,而且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的发源地都是在宋国。如果宋国的地理

  •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要到东海求仙?秦始皇巡游东海恋上长生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曾到东方沿海一带巡游,结果回来以后就迷恋起了长生之术,开始笃信命数,派人到蓬莱、瀛洲和方丈三岛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皇帝都有一颗长生梦,这点可以理解,不过他们为什么都喜欢在东海求仙,寻找长生之术呢?有一种推测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人在东海看到了仙人居住的海岛,所以此后便有了很多关于仙人都活在

  • 宋朝最早使用纸币,为什么没能让纸币在民间普及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当时的纸币叫做交子,每年定期限额发行。宋朝商业经济发达,内出口贸易频繁,导致铜钱和白银大量外流,所以在宋真宗时期第一次推出了纸币,代替铜钱。不过纸币的命运并不顺利,纸币是以铜钱为本位,但此后纸币不断贬值又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作为追加,就导致了纸币和铜钱之间的汇率越来越低

  • 刘备托孤为什么安排两个人?他是不是不信任诸葛亮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的时候,安排了两个人,一个自然就是诸葛亮,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李严。可能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诸葛亮有旷世的才能,也最受刘备的信任,托孤这种事情交给他,自然是万分放心。但是真实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有一个李严?难道说是刘备其实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刘备托孤找两个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他们掌

  • 朱祁钰废了朱见深,为什么朱见深还要为朱祁钰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土木堡之变,瓦剌掳走了朱祁镇,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只能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既然如此,那么自然要将原来的太子朱见深废掉。但是没想到,瓦剌最后竟然又把朱祁镇放了回来,后来朱祁镇复辟,对这个软禁自己的弟弟可没留情。不过等到朱见深当了皇帝之后,这个曾经废了自己的叔父,他却为他平反,这又是为什

  • 汉献帝秘密发布衣带诏为何会被泄露出去?衣带诏真相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衣带诏事件存在诸多疑点,这应该是汉献帝一生中最有可能除掉曹操的一次机会,为什么如此重要的计划会被泄露出去呢?当时曹操准备迁都许县,汉献帝知道如今曹操当政,自己日后还是一个傀儡皇帝的角色,所以秘密写下诏书缝在衣带里传给董承,让他想办法除掉曹操。参与衣带诏的人还有种辑、吴硕、刘备等人,但因为遭到提前泄密

  •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死了,刘备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之后,关羽被派去华容道截杀曹操,但是最终曹操还是被关羽放了,他没有杀掉曹操,或许是为了报答他曾经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吧。但是,曹操退回北方之后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就形成,一时之间各方都不会轻举妄动,那如果当初曹操被关羽斩杀了,刘备有是不是有希望统一天下呢?刘备失去了曹操这样一个对手之后,是否就能完成

  • 汉朝唐朝都有和亲,为什么宋朝宁愿送钱也不和亲?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和亲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多朝代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汉唐”,很多人总认为汉朝唐朝是非常强大非常繁荣的,但是却也难逃和亲的命运,可是一向被认为是弱不禁风的,重文轻武的宋朝,却鲜少听闻有和亲政策,而是送钱。宋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办法,为什么白白给钱也不肯和亲?宋朝对此

  • 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的死因和卫青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十七岁便能上阵杀敌,并且大破匈奴,漠北之战以后霍去病拜大司马,和自己的舅舅卫青一起掌管军权。不过霍去病却在23岁那年因病去世,霍去病正值壮年到底是得了什么病会如此严重呢?其实关于霍去病真正的死因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更多说法是认为霍去病死于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他

  • 唐朝诗人为什么都爱边塞诗?边塞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边塞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整个唐朝时期边塞诗的数量就有将近2000首,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从军行》、《关山月》、《燕歌行》等。为什么唐朝诗人都这么爱边塞诗呢?实际上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题材,并不是所有诗人都到边塞生活过,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还有对塞外美好风光的向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