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宗在宝应元年政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唐代宗在宝应元年政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77 更新时间:2024/1/13 9:47:06

关于宝应元年政变的过程,各种传世史料记载基本一致。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过程大致为:宝应元年四月,张皇后假传肃宗之命召太子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入宫,意图谋害;李辅国、程元振知情后,率兵至凌霄门迎候,将张皇后的阴谋告知了代宗,并将代宗强行转移至飞龙厩保护了起来,之后率军诛杀了张皇后等人。

两《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明确记载,代宗在入宫前对政变毫不知情,而且也没有参与之后诛杀张皇后的政变。唐代宗是否真如史书所描述的那么单纯、无辜,甚至在程元振告知其张皇后的阴谋后还说出“必无是事,主上(指唐肃宗)疾亟召我,我岂可畏死而不赴乎”的话语?史书的记载实际上不乏疑点,但一直无法得到澄清。

但幸运的是,20世纪以来新出土的墓志提供了许多新的线索,为我们揭开历史真相创造了条件。本文尝试利用新出土的墓志,结合传世史料的相关记载,探讨唐代宗在宝应元年政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从墓志入手

新出土的《陈守礼墓志》对于揭开宝应元年政变的真相至关重要。前辈学者对于《陈守礼墓志》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与细致,但遗憾的是,通过《陈守礼墓志》对宝应元年政变的过程进行讨论的研究较少。

《陈守礼墓志》记载:“洎代宗董戎,命我先君(即陈守礼)亲入衙幕,寔近臣也。夙夜未懈,诏加左卫凤翔郡岐山府折冲都尉,赐紫金鱼袋,赏劳也。及元帅(即代宗)之复两京也,转游击将军,守左威卫翊府中郎将。旋拜右清道率府率,又迁左骁卫将军。代宗之即正也,凌霄门册立,制以宝应功臣为名,遂授左金吾卫大将军”。

由此可见,至德元载代宗任天下兵马元帅时,陈守礼就成为代宗的侍卫,之后陈守礼随代宗东征西讨,不断获得升迁。陈守礼被称作代宗的“藩邸旧臣”,始终受到代宗的宠信,毫无疑问是代宗的亲信。那么其参与宝应元年的政变时是由代宗率领还是由李辅国、程元振所统领?墓志记载陈守礼“年廿三为代宗中涓吏,年廿五为左巡贼盗捉搦使,年廿七为右龙武军将军知军事”。

墓志又载陈守礼扈从代宗幸陕州时,“行在拜右龙武军将军知军事”,此事发生在广德元年十月至十二月之间。因此宝应元年政变发生时,陈守礼为“代宗中涓吏”或“左巡贼盗捉搦使”。若陈守礼当时为“代宗中涓吏”,其所统领的当是代宗的亲兵。若其当时为“左巡贼盗捉搦使”,所统领的为南衙兵,并不归李辅国管制与统辖。陈守礼既非李辅国或程元振的部将,也非两人党羽,陈守礼参与政变时不可能是由李辅国、程元振所统领。

陈守礼为代宗亲信,其率兵参与政变只可能是受到代宗的调动与指使。代宗率领陈守礼等人前往凌霄门,说明代宗不但对张皇后的阴谋早已事先知情,而且也并非孤身一人入宫。《陈守礼墓志》的记载前后矛盾,宝应元年政变发生时陈守礼的官职到底是“代宗中涓吏”还是“左巡贼盗捉搦使”难以确指,笔者认为“左巡贼盗捉搦使”的可能性更大。陈守礼“为左巡贼盗捉搦使”在“为右龙武军将军知军事”之前两年。

陈守礼“为右龙武军将军知军事”在广德元年末,因此陈守礼“为左巡贼盗捉搦使”约在上元二年末至宝应元年初。所以宝应元年政变发生时,陈守礼可能任左巡贼盗捉搦使。值得一提的是,代宗即位后,陈守礼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陈守礼是否是此时才出任左巡贼盗捉搦使?唐代的左右街使由左右金吾将军担任,左右巡使由御史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不会担任左巡使。

二、社会背景

陈守礼担任左巡使应当不是在升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之时。肃宗时长安盗贼横行,陈守礼以武将身份担任左巡使似乎是当时的临时措施。李辅国曾因长安盗贼横行而请求令其麾下的羽林军负责巡街,被肃宗拒绝。肃宗不久后提拔代宗的亲信陈守礼担任左巡使,应当也是为了制衡李辅国。除陈守礼外,扈从代宗入宫参与政变的还有禁军大将李光进。据颜真卿所撰《李光弼神道碑》记载,李光弼之弟李光进曾“凌霄翼圣,既有戴天之功”。

这里的“凌霄”指凌霄门;“圣”指皇帝,即代宗。宝应元年四月政变发生时,代宗由凌霄门进入大明宫。代宗的即位赦书也明确称:“诸色文武官应在凌霄门内谒见者,并飞龙射生等,并宜以宝应功臣为名”。李光进“有戴天之功”即是指其拥立代宗即位称帝的功劳。李光进同样参与了宝应元年的政变,其是否为李辅国的部下,参与政变时是否是由李辅国所统领呢?

《旧唐书·李光弼传》记载李光弼之弟李光进“与李辅国同掌禁兵,委以心膂”。《新唐书·李光进传》记载李光进“自至德后与李辅国并掌禁兵,委以心膂”。《旧唐书·宦官传》记载李辅国“干预国政,亦未全握兵权”。若李光进为李辅国麾下的部将,不应当称“与李辅国同掌禁兵”。这说明李光进并非李辅国的属下,其所统领的禁军也不归李辅国指挥。但史书中又记载李辅国“及还京师,专掌禁兵”。

有关李光进的记载是否有误呢?实际上两种记载描述的是不同时期的情况。李光进“至德中,授代州刺史”。接任李光进为代州刺史者当为辛云京。邺城之战时,“史思明屯相州,(辛)云京以锐兵四千袭滏阳,追破其众,至浪井。录多,授开府仪同三司,加代州都督、镇北兵马使”。

可见辛云京在乾元二年三月邺城之战后才接任代州刺史。邺城之战后不久,李光弼由河东节度使升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代州刺史为河东节度使所管辖,李光弼离任河东当是肃宗征调李光进入朝的契机。因此李辅国“专掌禁兵”实际只是特指至德二载九月至乾元二年七月这一时期,并非终肃宗一朝皆是如此。

晚唐诗人陆龟蒙《江湖散人歌》记载:“禁军近自肃宗置,抑遏辅国争雄雌”。陆龟蒙这里所说的“禁军”是指神策军,神策军代宗时期才成为禁军,陆龟蒙所说有误。但是肃宗时期的禁军并非完全由李辅国掌控当是史实。肃宗新设一批不归李辅国统辖的禁军,显然是为了制衡李辅国。“抑遏辅国争雄雌”,“抑遏”当是指压抑与遏制。既然“与李辅国同掌禁兵”的是李光进,则统率新设立的禁军并且“抑遏辅国争雄雌”的当是李光进。李光进统领的是哪支或哪些禁军史无明文,只能略作推测。陆龟蒙记载:“禁军近自肃宗置”,肃宗时期确实新设了多支杂号禁军,例如左右威远、英武、威武、长兴、宁国、骁骑等。威远军虽然在肃宗前就已设立,但经过战乱后必定已经离散殆尽。

三、调兵遣将

乾元二年四月肃宗下诏:“英武军虞候及六军诸使、诸司等,比来或因论竞,悬自追摄,自今须一切经台、府。”可见此时已无威远军,肃宗时期的威远军当为重新设立的禁军。黄楼考证设立这些杂号禁军主要是为了填补南衙卫军消亡后的空缺,这些杂号禁军并不驻守在皇宫或禁苑中,而是驻扎在长安城中,例如威远军就驻扎在长安城南部,与大明宫相去较远。乾元二年三月,“京师多盗,李辅国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以备巡逻”,由于宰相李揆的劝谏而作罢。

李揆虽然阻止了李辅国权力的扩张,但并未解决京师治安混乱的问题。驻扎在长安城中的威远军等禁军,当是此后不久设立的,用来维护京师治安。而李光进也是在乾元二年三月后不久被征入朝中,掌领禁兵。李光进所统帅的很可能威远或长兴、宁国等禁军。

除威远军与英武军外,威武、长兴、宁国、骁骑等禁军在鱼朝恩领神策军入屯长安之后即销声匿迹,而神策军的规模却急速扩张。大历初年,礼部郎中相里造曾抨击鱼朝恩:“今京师无事,六军可相维镇,又屯十万……军容为之”。因此,威武、长兴、宁国、骁骑等禁军很可能被鱼朝恩合并入神策军。

长兴、宁国、骁骑等禁军在晚唐人看来,也可以被视为神策军的前身,因此陆龟蒙称“禁军(指神策军)近自肃宗置”。肃宗利用李光进制衡李辅国,说明李光进不可能是李辅国的党羽。李光进作为与李辅国并列的禁军高级统帅,既非李辅国的部将,也不是李辅国的党羽,他参与政变显然不是出于李辅国的指使。李光进参与政变既然不是出于李辅国的指使,那么最有可能是受代宗调动或指使。肃宗本人已经病危,其所有发布命令的渠道已被张皇后垄断,因此张皇后可以假借肃宗之命召代宗入宫。

四、皇后密谋

张皇后意图谋害代宗,其显然不可能调动禁军护卫代宗。史载:“(皇后张氏)因皇太子(指代宗)监国,谋诛(李)辅国”。这说明在政变发生前代宗已获得“太子监国”的权力,代宗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后,张皇后原本想联合代宗发动政变铲除李辅国。但张皇后本人并不掌握兵权,代宗拒绝合作后,其只能指挥二百余名宦官发动政变。张皇后之所以想借太子监国发动政变,很可能是由于代宗监国后获得了部分禁军的调动权。因此,有权力调动禁军或者可以依靠“大义名分”号召、鼓动禁军参与政变的只有代宗。

张皇后假传肃宗之命召见代宗,但代宗直接率领大批禁军前往。这说明代宗已提前知晓张皇后意图谋害自己的阴谋。代宗是如何知晓张皇后的阴谋的?新出土的《李从易墓志》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李从易墓志》记载,李从易的外祖母为“肃宗皇帝长女和正公主”,“公主当代宗在谅暗之辰,内难仓卒,居中先觉,保护有功,俔天恩礼,时推第一。”“和正公主”即“和政公主”。

肃宗诸子诸女中,为章敬吴皇后所生育者,除代宗之外,只有和政公主。和政公主实为与代宗关系最为亲近之人。颜真卿所撰《和政公主神道碑》明确记载:“肃宗弥留,众皆迭侍,主(指和政公主)独瞻依,不去于旁”。

结语

正是因为在肃宗弥留之际,和政公主始终不离左右,才提前发觉了张皇后假传肃宗之命召代宗入宫而害之的阴谋。和政公主在“内难仓卒”之际,“居中先觉,保护有功”,可见最早向代宗传递消息的是和政公主。因此代宗才直接率领大批禁军前往大明宫。由此可见,代宗并非入宫后才被李辅国、程元振告知张皇后的阴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未必完全可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讼师的社会定位和社会效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单一集权式的政治结构及政治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上统治集团推行“无讼”的思想,讼师一直处于被官方所拒绝和打压的尴尬境地。一、讼师的社会定位1、讼师的主要活动“茶食人”是宋代对讼师的另外一种称谓。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深化。事实上,宋廷

  •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政专权乱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晚清有李连英、萧德章这样的赞助人,也从未出现过太监干涉政治的严重现象。事态的出现,与入关以来从清朝太监之死中汲取的教训息息相关,他对太监专政一直怀有强烈的戒备心,出台了各种遏制太监专政的措施密切相关。一、清代太监的形象1、尽职尽责因为有些早年入宫的老太监,出于炫耀的心理,走亲访友或退休回家后,常

  • 中国武侠小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由玄幻逐渐转向写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绵延不绝,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脉,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被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难当头,侠士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同情心,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先唐侠及侠文学侠义精神1、玄幻神话的道义韩非子以法家理论为基础,站在法家的立场上论侠,并没有完全阐释侠的本

  • 驴在唐朝是马匹的重要补充,当时是如何使用与管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由于军用和公用对马匹的需求巨大,加之战乱频繁,损失严重,时有马匹短缺。驴以其独特的服务优势,成为马匹的重要补充。唐朝政府非常重视驴的管理和使用。驴马和牛都是大型牲畜,不得随意宰杀。这条法令证明了驴的重要性和当时政府对驴的重视。唐代对驴的管理,横向分为生产和使用系统,纵向分为中央和基层系统。一、

  • 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酒?加热后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渊源,早在史前时代,原始部落人们发现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时间的储存之后会形成非常奇妙的变化,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独特的味道。当他们经过品尝之后发现野果储存时间长了之后流出来的液体非常好喝,后来就形成了酿酒文化。只不过由于当时的酒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基本上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并不适用饮

  • 许褚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什么却屡次败给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许褚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人称“虎痴”,他随曹操征战各方,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曾经多次救过曹操。不过这么一员猛将却屡次败给张飞,这又是为何呢?许褚与张飞一样都曾经战过吕布和马超,按照《三国演义》中所描述,张飞第一次与吕布交战时是在虎牢关,当时两人打了五六十个回合不见胜负,后来关

  • 传统汉服都是交领右衽,汉服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注汉服文化的朋友们可能会心存疑虑,为什么我们的大多数传统汉服都是交领右衽?右衽是怎么个穿法?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让我们来谈谈今天汉服右衽的起源和意义。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相反称左衽。在古代,中原汉族的服装是衣襟向右,“右衽”被称为中国

  • 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装瞎隐忍三年之后才成功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我国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本国内拥有着最高的权力,掌管着天下臣民的生杀大权。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掌控这个权力。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皇帝为了保命装瞎三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在他的眼皮底下与别人

  • 太康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有哪些政治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太康之治是晋武帝司马炎一手开创的,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登上王位之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并且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全国,最终迎来了太康之治,也称为太康盛世。司马炎为缓解之前的压力,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策略。他改善制度,颁布律法,任用人才

  • 古代大臣被处死后,小妾一般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允许一夫多妻制,古代女性没有地位或权利。男人可以娶许多妻子,但是女人只能忠于丈夫。而且,他们还必须实现“三从四德”。当他们嫁给某人时,他们将终身跟随丈夫,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1、连带处罚我们经常在电视连续剧中看到,如果大臣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么皇帝就会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