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讼师的社会定位和社会效果如何?

古代讼师的社会定位和社会效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169 更新时间:2024/1/16 13:02:35

由于单一集权式的政治结构及政治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上统治集团推行“无讼”的思想,讼师一直处于被官方所拒绝打压的尴尬境地。

一、讼师的社会定位

1、讼师的主要活动

“茶食人”是代对讼师的另外一种称谓。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深化。事实上,宋廷对诉讼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前一时期相比略有放松。例如,宋代允许民间开办私人书店,在法律上赋书店以适当的地位。书店不仅是验证政府需要证明的“干照”、“固定帖”等合同件真伪的地方,还可以代政府写投诉。书店对书店也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在民间流传的当事人秘籍中,有对当事人诉讼技巧的经验性质的记载。所谓秘本,即未获公开流行的文本,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官方所想要要达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民众要安分守己,不争事端,服从法律,民众不为争端怒目相对,擅兴事端。诉讼之事应尽可能减少。这种模式背后的驱动力量是强大集中的皇权不能容忍面对它的质疑与挑衅。这与古代官方一直提倡的息讼意识内在一致。“父母官”不仅管理行政、司法诸事,更享有合法行使暴力的单权力,民众除了被动接受,别无他法。

2、讼师的地位

讼师或凭借自身的涉案经验、或是通过秘密流传的讼师秘本及日用类书为民众帮忙书写书状、提供法律技巧与意见,手法多样。在官方记载中,讼师所进行的活动被冠以“调词架讼”、“歪曲事实”、“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等等。历史上的讼师或许并不像记载中这样一副阴险刻薄、惟利是图的小人嘴脸,官方一直也未正式承认讼师的正当法律地位,让这份业务可以存在于阳光之下,让讼师可以正式出现于公堂之上以自己的知识参与诉讼活动中来。相反的,讼师在历代都是被打压的对象,即使是在清朝,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这类私人从事法律的讼师被鄙弃地称作“讼棍”。法律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性质以及政权架构的模式,使得讼师的存在必要却尴尬。讼师在历代都是被官方所打压的对象,其地位不被官方所认可,活动范围受限制。《唐律疏议》中禁止为人擅作辞碟,违者处刑。

讼师较为活跃的宋代,官方虽然允许代写书状的书铺存在,但法律中依旧没有改变对讼师活动的严格限制。清代为了杜绝讼师的活动,官方设立代书机构。讼师处于被官方拒绝的尴尬境地,只能在民间进行私人性质的活动,在诉讼结构中也没有讼师的一席之地。讼师与权力结构中处于正当地位的士大夫相比,并不具有可以与其平等对话的权利。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很难对讼师给以正面评价。讼师从未能够从官方压制的阴暗处走出来面向阳光,在公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他们在官方精英的记载中多是以负面形象出现,是干扰官府行政活动的不安定因素。

二、讼师的社会效果

1、沟通民众与官府

法律作为文化内容中的一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由精英所制定、解释、使用。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官僚以正统自居,傲然立于受统治民众的对立面,手握由自己团体内部所解释的纲伦理和法律作为治理的工具,以刑罚作为社会关系的修正利器。无论是哪个朝代,改头换面之后,统治者首先做的便是制定自己的法律,即便是如清朝律典大幅摘自明朝法律,统治者也乐此不疲。这当中包含着新的政权需要向民众宣告其统治的正当性,进而是行使制裁的合法性。法律在传统中国语境下,代表着消极的意义和否定性评价,是拥有集中、单一政治权威的统治者治理民众的工具,无关权利。民众作为工具的法律所指向的对向,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更况,传统中国社会农业人口占据大多数,法律知识对于他们并不是随手可得的文字资料。熟人社会的所有纠纷并不能全部以民间调处进行解决,一旦诉诸官府,面见威严的朝堂,未发声已心怯。再加上不知晓法律,更增惶恐。若是再落个“好讼”之名,被罚几十大板并非不可能。官方单向向民众施行法律是官府代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体现,此过程当中,官府与民众必然处于对立的两面。不知晓法律的民众在这样强势的法律权威之下,需要懂得法律、有知识的讼师的帮助。

2、讼师存在的缘由

而从可翻阅的古代法律典籍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法律以刑律居多,大部分如今被纳入民事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在中国古代却会被施以刑罚。法律在中国古代是自上而下实施否定性制裁的这样一类规定,几乎所涉及到的都是义务性条款。法律在此更是皇权实施统治的制裁性工具,对于单一、集中的皇权统治所指向的对象即大部分不熟悉国家法律的乡民而言,法律施加的是束缚与不利,而非权利与自由。形式化要求也使民间了解法律知识的人的存在成为必要。明清时期,民众去官府表达诉讼请求需要格式性的书面文书。大部分不识文字的乡民自己去书写足以打动法官的状词给诉讼增添了困难。民众面对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对家国的情怀盖过对自身安危的关切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也正是不寻常的少数人的壮举才被多数人寻常的认知所感到不寻常和伟大,否则人人皆可为英雄。对自身安危的关切在并非可耻,这是讼师一直得以存在的客观需要。

三、官方对讼师的压制目的

1、“无讼”的意识

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再到《大清律例》,法律对讼师这样一类人的活动的都持否定性态度。且官方从未认可讼师的正式存在,并且对讼师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以期确保其统治下的民众安分守己,不形成对权威有质疑的声音。在实践中,司法官员为了打击他们眼中的“讼棍”,减少本地诉讼,将讼师抓来官府,严刑拷打,使其就范。如清吏辉祖为惩治其治内的健讼之风,抓来两三个名气较大、业务量较多的讼师。在对讼师包揽的案件进行重审之时,于公堂之上将讼师捆绑于堂柱,一件件核实讼师有无歪曲事实之举。传统中国法律文化推行“无讼”的思想。古代官方不赋予教民诉讼的这样一类人的正式地位,一般认为与官方推行的意识形态有关,这便是中国古代的“无讼”文化。

2、对权威的挑战

讼师的活动是对权威的挑战。单一集权治下的古代中国,“法自君出”,君主享有最高权力。法律、政令的制定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与表达,执行法律、代替君主治理社会的官僚组织仰承皇帝鼻息。官僚体系为自上而下垂直领导,民众位于统治的对立面。统治者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官僚集团虽参与其中,但并不能分享权力。权力的单向性和垄断性使得除皇帝和官僚群体的统治所指向的百姓是被动的指向对象,而不是分享者,更不是实施者。

讼师代人书写词状,巧舌如簧,被认为是引导淳朴的乡民变得顽劣;讼师给当事人提供诉讼技巧,同样被认为是妨碍司法。地方官掌管地方一切事务,当地所发生的案件自然由“父母官”操持权柄,作为法律所适用、针对的百姓,做反抗状反而落得不安分的骂名。传统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为权力的享有者设置对立面,集中单一的政治体制与法律体制很难包容对它质疑的声音。统治者一方面教导民众“无讼”的意识,在舆论上对诉讼活动进行谴责;一方面在限制民间的诉讼活动,希望民众安分守己,形成稳定的秩序。

结语

讼师未能在中国古代获得一席之地,与行政官僚体制的构建有莫大关联。清末法制改革遭受巨大阻力,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中艰难行进。行政权过大依旧在今天留有历史的印迹。律师制度始终是西方法制的舶来品,它能在契约社会有效运转并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而不是被讥之为死磕律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政专权乱政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晚清有李连英、萧德章这样的赞助人,也从未出现过太监干涉政治的严重现象。事态的出现,与入关以来从清朝太监之死中汲取的教训息息相关,他对太监专政一直怀有强烈的戒备心,出台了各种遏制太监专政的措施密切相关。一、清代太监的形象1、尽职尽责因为有些早年入宫的老太监,出于炫耀的心理,走亲访友或退休回家后,常

  • 中国武侠小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由玄幻逐渐转向写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绵延不绝,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脉,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被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难当头,侠士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同情心,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先唐侠及侠文学侠义精神1、玄幻神话的道义韩非子以法家理论为基础,站在法家的立场上论侠,并没有完全阐释侠的本

  • 驴在唐朝是马匹的重要补充,当时是如何使用与管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由于军用和公用对马匹的需求巨大,加之战乱频繁,损失严重,时有马匹短缺。驴以其独特的服务优势,成为马匹的重要补充。唐朝政府非常重视驴的管理和使用。驴马和牛都是大型牲畜,不得随意宰杀。这条法令证明了驴的重要性和当时政府对驴的重视。唐代对驴的管理,横向分为生产和使用系统,纵向分为中央和基层系统。一、

  • 古人喝酒为什么要温酒?加热后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渊源,早在史前时代,原始部落人们发现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时间的储存之后会形成非常奇妙的变化,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独特的味道。当他们经过品尝之后发现野果储存时间长了之后流出来的液体非常好喝,后来就形成了酿酒文化。只不过由于当时的酒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基本上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并不适用饮

  • 许褚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什么却屡次败给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许褚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人称“虎痴”,他随曹操征战各方,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曾经多次救过曹操。不过这么一员猛将却屡次败给张飞,这又是为何呢?许褚与张飞一样都曾经战过吕布和马超,按照《三国演义》中所描述,张飞第一次与吕布交战时是在虎牢关,当时两人打了五六十个回合不见胜负,后来关

  • 传统汉服都是交领右衽,汉服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注汉服文化的朋友们可能会心存疑虑,为什么我们的大多数传统汉服都是交领右衽?右衽是怎么个穿法?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让我们来谈谈今天汉服右衽的起源和意义。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相反称左衽。在古代,中原汉族的服装是衣襟向右,“右衽”被称为中国

  • 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装瞎隐忍三年之后才成功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我国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本国内拥有着最高的权力,掌管着天下臣民的生杀大权。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掌控这个权力。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皇帝为了保命装瞎三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在他的眼皮底下与别人

  • 太康之治是哪个皇帝开创的,有哪些政治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太康之治是晋武帝司马炎一手开创的,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登上王位之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并且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全国,最终迎来了太康之治,也称为太康盛世。司马炎为缓解之前的压力,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策略。他改善制度,颁布律法,任用人才

  • 古代大臣被处死后,小妾一般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允许一夫多妻制,古代女性没有地位或权利。男人可以娶许多妻子,但是女人只能忠于丈夫。而且,他们还必须实现“三从四德”。当他们嫁给某人时,他们将终身跟随丈夫,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1、连带处罚我们经常在电视连续剧中看到,如果大臣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么皇帝就会下令

  • 上官婉儿墓里为什么没有遗骨?答案就在墓志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上官婉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吧,不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玩的游戏当中吗,经常能碰到这个角色。在历史上,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才华出众,长的也是极为美丽的,可以说就是武则天的女宰相了。后来在武则天晚年期间,李隆基发动了宫廷政变,上官婉儿就同韦后一起被诛杀。史书中并未记载上官婉儿死后下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