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宰相告老还乡后,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更大?

宰相告老还乡后,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514 更新时间:2024/4/26 5:46:35

古代宰相可谓是位高权重,特别是在明清以前的宰相,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说法。

但是任一个宰相,即便是权倾中外的人,都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结局,那就是告老还乡,只要皇帝觉得自己的宰相够老了,已经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了,就可以让宰相告老归田,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放下手中的权力,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回到家乡后的宰相们,自然无法享受到在朝中时的那份荣耀,那么,身为地方父母官的县令有权利对其进行管辖么?没有了权力的宰相在告老还乡之后,与县令相比,谁的权力更大一些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宰相与县令的品级差异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品级的差异,从九品开始往上数,一直到一品大员为止。

县令在这个九品十八级的官僚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大概是在五品左右,也有一些县令,因为自己所辖地区贫瘠,其官职的品级不会太高,低到了七品以下,甚至是一些代理县令,其品级甚至可以是九品,这也就是九品芝麻官的来历。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朝代,县令的品级也是不相同的,有的朝代是五品官员,如汉、唐等,有的朝代是七品官员,如清代等。

而宰相呢?在任何一个朝代,宰相地方级别都是相当地高,最差也是三品大员,最高的当然是一品大员。

所以,在官职级别上,县令是完全没有法子与宰相相提并论的,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宰相与县令之间,隔着好几个级别呢?

因此,宰相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对于县令,是采取俯视的角度的。

由于宰相在朝中权力大,关系网错综复杂,有很多人都是县令的直属上级,即便是宰相离开了朝廷的权力中枢,回到乡下养老,但是这些关系网依然存在,所以离职后的宰相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巨大。

特别是一些在朝廷担任宰相几十年的人,那权力就更大了,整个官僚体系都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县令本身就是宰相的人,所以,这个时候的宰相即使是告老还乡,县令还是只能够依附于他才能够正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告老后宰相与县令的相互依存

不过,在绝大多数时候,宰相的任期都不会太长,特别是一些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在其统治之间,先后出现很多的宰相,彼此衔接,主持朝政,这就是为了避免宰相的权力过大,对于皇权产生威胁。

在这些皇帝的治下,县令对于告老还乡的宰相,在态度上,明显就要差了很多,毕竟,这些宰相在朝廷里面的权力还不是很大,关系网也不牢固,县令没有必要全部照着没有实际权力的宰相的意思去做。

在更多的情况下,宰相与县令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毕竟,在官场上,更多的是人情世故,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敌对关系。宰相尽管声望高,有复杂的关系网,但是县令作为地方官,是有实际权力的,能够在一些具体事情上面,有自己的主手段。

退休后的宰相想要让自己的意志被自己的关系网所理解并执行下去,在古时候通讯条件十分不足的情况下,是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这就给了县令在时间上的优势。比如宰相的下人或者亲属甚至是其本人犯了法,县令完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犯法的人员进行相关的拘押或者惩戒。

当然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厢情愿而已。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退休后的宰相和县令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们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在一起,压榨乡民和普通老百姓,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况且,有了退休后宰相的把柄,县令可以处于不败的地位,既可以皇帝举报宰相邀功,也可以让宰相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让自己得到提升。

皇权至上下的官员生活状态

在古代,最突出的矛盾并不是宰相与县令,而是官员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因此才有了数千年相权与皇权的争斗,并且上演了许多血淋淋的历史事件。不论是宰相这样的一品大员,还是县令这样的五品地方官,都是维护皇权的政治工具而已。

有时候,作为工具人,也想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就会组团向皇权发起冲锋,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大的权力去稳固自己的地位。县令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大多数时候还是站在宰相这一边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除非是某些县令是皇帝安插在地方上的心腹,他们负担着监视返乡后的宰相,这样才可能让宰相和县令出现裂痕和矛盾。

这个时候的宰相当然要处在县令的管控之下,毕竟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是皇帝的直接意志,这在古代,是任何人都不能反抗的。只要宰相或者他的家人、甚至是奴仆,敢在地方上犯事儿,县令都有法子去处理对方,毕竟他代表的是皇帝。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县令和退休后的宰相都是同一战线上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不会真正地发生冲突,反而会利用这种关系,相互包庇,相互成就,共同欺压老百姓,欺骗皇帝,成为地方上的一大势力,成为整个朝坍塌的罪魁祸首,这在明代时期的表现特别突出。

小结

县令和宰相,作为古代官员体系中最为常见的存在,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是朝廷里面的权臣,一个是地方上的最高话事人,是整个体系中最不可缺少的存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为什么需要有人在夜间打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倘若说起古代人的晚上生活的话,人们都会觉得十分无趣,因为古人们晚上基本不出门,更何谈夜生活。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保证了古人们的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当然,说起古人的晚上,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夜生活,还包括了一类特殊的人更夫。在很多古装剧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有一个打着锣鼓之人,口中喊着:“天

  • 宋朝的官帽为什么翅膀那么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长翅帽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赵匡胤一路走来,他依靠着自己的一帮弟兄,终于在陈桥兵变时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他自己曾经是后周臣子,如今成为皇帝,除了他自己能力突出外,自然少不了功臣们的相助。但是退一步说,赵匡胤本身曾经又何尝不是后周的重臣

  • 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社会时期,朝廷每年都会流放很多犯人,这些被流放人为什么不逃跑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逃犯如果真的逃走的话,由于自己的穿着和印记,走大路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就只能走小路一个村接一个村的跑回家。那么这样的成功率有多大呢?第一:不能走官道在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喜欢钻入

  • 爆米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原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爆米花首次被发现于数千年前的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中国最早的爆米花的记载可上溯到宋朝,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那么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1、宋朝的

  • 北魏冯太后掌权后为什么要重用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冯太后是我比较佩服的几位古代女政治家之一,在其掌权期间,太监的确深受重用,仅封王者就有王琚、赵黑、张祐三人,这是即宗爱首创太监封王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三、四位得以封王的太监。而冯太后之所以会重用太监,我认为应该与她所面对的政治局势有关。冯太后所经历的复杂局势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

  • 司马懿为什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不起兵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懿,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因病逝世,其长子曹睿继位,诸葛亮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这8年间一共北伐的五次,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也在诸葛亮的

  • 义和团真的有刀枪不入的拳术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近代中国出现的“义和团运动”,对西方人的影响最大,19世纪末发生的这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是当时西方大小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义和团在当时也宣称他们已经练就了刀枪不入,洋人根本不是对手。但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那时的清政府加上义和团不可能打的

  • 最后义和团到底杀了多少洋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堂而皇之地瓜分中国这块蛋糕。很多农民在此形势下流离失所,随着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些普通人坚信自己刀枪不入,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希望可以赶走侵略者,从而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那最后义和团到底杀了多少洋人呢?义和团发展速度之猛,真是叫人难以置信,短短两年时间,义

  • 朱元璋禁止交易人参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人参用药的最早记载,就在《神农本草经》之上,直到今天这里面关于人参的用药规则和药效的描述,都还被海内外众多医学名家所沿用。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目前学界广泛认为它并非一人之力可作,因为这里面描述的中草药,积累了汉朝以前几乎所有的中医成果,可谓是集大成之作。因此人们认为,这本书的应该是汉朝官方

  • 古墓里长明灯千年不熄的原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墓里的长明灯千年不灭,这个说法最早源于盗墓者。的确,盗墓者往往身经百战,敢于深入古墓,才会如此早又如此近距离地注意到长明灯。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古墓中,通常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帝王寝墓中甚至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但是,为了获得古墓中埋藏千年的金银珠宝,盗墓者往往铤而走险。有时候,就在他们进入古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