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宰相和丞相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宰相和丞相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00 更新时间:2023/12/30 11:30:38

每次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名人,一些对古代官职划分不了解的朋友就会产生新的疑问,如什么太尉和廷尉、内史和御史等古代官职称呼之间的差别。而在这些相关疑问之中出现得最多的,莫过于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差别。

由于在历史上很多的名人都声称自己做过宰相,且在史书中的记载也是“拜相”的。但是一查当时皇帝给这些名人的官职,却是什么杂七杂八的名称。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神探狄仁杰狄大人,他在史书中就被记载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但是再一细查,却发现狄仁杰的官职却是“内史”。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丞相和宰相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呢?

在详细了解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差别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了解,丞相和宰相确实是不同的。因为无论是从品级上还是说在地位上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古代王朝在官职的划分上面其实是相当的严谨的,既然我们现在出现了对丞相和宰相之间的疑问,那就不得不先从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本详细的记载了官职划分的《周礼》来说了。

在周王朝时期,官员的种类共分为六种,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以及“冬官考工”。这六种不同的类别不仅严格的划分了不同等级类型的官员,还在相关的人数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标准。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丞相,其实就是从这六个种类之中的“天官冢宰”里边衍生出来的。

在丞相这个称呼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担任着丞相职务的人叫作“大宰”。在这一职务上最为出名的,就是当年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姜太公姜子牙了。

等到周王朝被秦朝取代,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觉得周王朝的官职称呼太过麻烦,直接将这六种官职分类取消,转而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候首次面世。如当年秦始皇用得最顺畅的李斯,他的官职就是丞相。

但是丞相可就不一样了,由于丞相太过于专权,以至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文书要先经过丞相的手才能够传到皇帝手上。并且皇帝的诏令也是首先经由丞相过一遍,才能够下发到群臣之中。

这种几乎“全揽”的职务也使得丞相的权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膨胀。臣子的权力膨胀了,自然就代表着皇帝的权利受到了挤压和侵占。例如在始皇帝去世时,始皇帝的诏令明明是立公子扶苏为二世皇帝,但是由于丞相能够“专揽独断”,以至于始皇帝说出这一诏令的时候,除了李斯这位丞相以及作为内侍的赵高了解以外,再也没有第三个大臣了解。最后赵高和李斯密谋修改诏令的事情自然无法传出,修改诏令的过程也就无比的顺畅。

等到秦朝灭亡,汉朝建立起来之后,沿用了秦朝制度的汉朝皇帝早已明白丞相“专揽独断”的危害,专门设置了类似后世“中书省”这样的“尚书省”来分化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时。

宰相这个称呼就随之出现了。丞相和宰相不一样的原因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里面产生的。当时汉朝虽然设立了“尚书省”来限制和分化丞相的权力,但却没有之后那么严谨。以至于当时在“尚书省”供职的每一位官员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丞相。

当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丞相的时候,设立“尚书省”的初衷就逐渐地跑偏了。“尚书省”的官员不仅不再能够替皇帝监视和汇报丞相的一举一动,反而成为了丞相欺上瞒下的帮手。虽然“尚书省”里面的官员很多,但是能够架得住权力诱惑的人毕竟是少数。随着时间一长,尚书省自然也就难以避免被丞相同化,明面保持着一个表面上的相互对立,暗地里蝇营狗苟沆瀣一气。于是,尚书省内的官员们就统统有了一个类似于丞相,但是又和丞相不尽相同的称呼宰相。

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丞相必然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不见的就是当时的丞相。比如说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狄仁杰,在实际上虽然他只是一个“内吏”。但是就从他在武则天手底下所做的事情来看,狄仁杰还是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丞相的成分的。于是乎,当时的官员们为了讨好狄仁杰,就开始以宰相这个称呼来喊狄仁杰。

真真正正会让人把丞相和宰相搞混淆的朝代,其实是宋代。由于宋代的基业来得太过轻巧,不仅导致了宋代君王“重文轻武”,也使得宋代的文官制度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复杂。

虽然这个制度在宋代时期看起来相当的清晰,但是就以我们国家在对宋代官职构成上面的研究来看,宋代文官制度中的“差遣除去”等不同的变化,就足以令人看得眼花缭乱了。尤其是在分出了什么“本官阶”和“散官阶”以及“文资”“武资”的情况之下,普通人就更不可能对宋代的官员职务进行区分了。

官职区分到了连我们现在的专家教授都容易看花眼的情况,就更别说当时的普通官员以及平民百姓了。于是,宰相这个“万金油”一般的称呼就被广泛地应用了起来。什么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的等官职和官衙之内的大官,基本上都能够用宰相这个称号来称呼了。

虽然真正能够总领丞相职务的大臣依然只有一位,但以限制丞相权力膨胀而出现的宰相却越来越多了。更别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宰相的理解还并不浅薄。尤其是在开府仪同三司里面的大官员们眼中,宰相这个词所代表的就是“宰辅之臣”的意思。

顺着历史、朝代的发展脉络看到这里,想必各位朋友们已经能够很好地理清楚什么是丞相什么又是宰相了吧。因为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只要是在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下,那些象征着一个王朝中枢的机构,无论如何演变和更替,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宗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宰相告老还乡后,与地方县令谁的权力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宰相可谓是位高权重,特别是在明清以前的宰相,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说法。但是任何一个宰相,即便是权倾中外的人,都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结局,那就是告老还乡,只要皇帝觉得自己的宰相够老了,已经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了,就可以让宰相告老归田,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放下手中的权力,做一个

  • 中国古代为什么需要有人在夜间打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倘若说起古代人的晚上生活的话,人们都会觉得十分无趣,因为古人们晚上基本不出门,更何谈夜生活。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保证了古人们的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当然,说起古人的晚上,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夜生活,还包括了一类特殊的人更夫。在很多古装剧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有一个打着锣鼓之人,口中喊着:“天

  • 宋朝的官帽为什么翅膀那么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长翅帽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赵匡胤一路走来,他依靠着自己的一帮弟兄,终于在陈桥兵变时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他自己曾经是后周臣子,如今成为皇帝,除了他自己能力突出外,自然少不了功臣们的相助。但是退一步说,赵匡胤本身曾经又何尝不是后周的重臣

  • 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社会时期,朝廷每年都会流放很多犯人,这些被流放人为什么不逃跑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逃犯如果真的逃走的话,由于自己的穿着和印记,走大路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就只能走小路一个村接一个村的跑回家。那么这样的成功率有多大呢?第一:不能走官道在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喜欢钻入

  • 爆米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原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爆米花首次被发现于数千年前的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中国最早的爆米花的记载可上溯到宋朝,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那么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1、宋朝的

  • 北魏冯太后掌权后为什么要重用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冯太后是我比较佩服的几位古代女政治家之一,在其掌权期间,太监的确深受重用,仅封王者就有王琚、赵黑、张祐三人,这是即宗爱首创太监封王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三、四位得以封王的太监。而冯太后之所以会重用太监,我认为应该与她所面对的政治局势有关。冯太后所经历的复杂局势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

  • 司马懿为什么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不起兵攻打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懿,也就没有后来的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因病逝世,其长子曹睿继位,诸葛亮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这8年间一共北伐的五次,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也在诸葛亮的

  • 义和团真的有刀枪不入的拳术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近代中国出现的“义和团运动”,对西方人的影响最大,19世纪末发生的这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是当时西方大小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义和团在当时也宣称他们已经练就了刀枪不入,洋人根本不是对手。但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那时的清政府加上义和团不可能打的

  • 最后义和团到底杀了多少洋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堂而皇之地瓜分中国这块蛋糕。很多农民在此形势下流离失所,随着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些普通人坚信自己刀枪不入,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希望可以赶走侵略者,从而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那最后义和团到底杀了多少洋人呢?义和团发展速度之猛,真是叫人难以置信,短短两年时间,义

  • 朱元璋禁止交易人参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人参用药的最早记载,就在《神农本草经》之上,直到今天这里面关于人参的用药规则和药效的描述,都还被海内外众多医学名家所沿用。关于《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目前学界广泛认为它并非一人之力可作,因为这里面描述的中草药,积累了汉朝以前几乎所有的中医成果,可谓是集大成之作。因此人们认为,这本书的应该是汉朝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