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为何传位给弟弟

赵匡胤为何传位给弟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977 更新时间:2024/2/13 7:42:53

事实上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任何人。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50岁,作为一员武将,身体一直算是好的,也许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传位给谁的问题。作为皇帝,赵匡胤肯定是不愿意放弃皇位的,除非是自己身体出了状况,或是根本不想当皇帝了。赵匡胤雄心万丈的要大一统中国,身体健康,正是好年龄的时候。但是凡事总会有意外,赵匡胤突然间就归位了,根本就没来得及想传位的事情。

赵匡胤生于927年,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这时候他的职务是殿前督点检,年近34岁,还是虚岁。

到976年的时候,赵匡胤才49岁,虚岁50岁,没有任何生病的记录,也没有任何要死的迹象,所以他对身后事没有做任何安排。但问题是,他还是死了。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德昭,此时24岁,次子德芳,此时17岁,但两个儿子的生母都不在了,此时的皇后宋皇后,年仅25岁。

他还有两个弟弟,大的是后来的太宗赵光义,此时38岁,参与了陈桥兵变,也一直是被赵匡胤重点培养的,小弟弟廷美,此时虚岁才30岁。

往前倒推一下,陈桥兵变的时候,除了赵光义21岁,已经基本成年之外,廷美13岁,德昭7岁,德芳才一岁,都没法参与,只有光义参与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古如此。在造反这种掉脑袋的事情上,只有光义一个成年的亲人能给自己帮忙,其他人虽然也是亲信,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加成,到底隔了一层。

所以,从陈桥兵变之后当上皇帝开始,赵匡胤就始终坐镇京城汴梁,很少离开,大的外出征战,都是他派手下的得力将领去干。

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离开了京城,会发生什么事,他自己就是这么上台的,所以他怕别人也照芦葫画瓢,不敢把空虚的京城留给别人。

也是因此,他一直在不断的提拔此时唯一已经成年的大弟弟光义,先是步军都侯,之后是开封府尹,都是靠近自己的关键岗位,因为他只有这一个信得过的成年亲人。

随着廷美、德昭和德芳不断的年龄增长,也逐步长大了,也在加官进爵,也在努力培养,但相比之下,实际工作经验最丰富的,始终是光义。

也是因此,在赵匡胤的这个核心团队里,光义其实一直处在备胎位置上,如果赵匡胤有什么三长两短,顺位上位的不会是别人,就是赵匡胤。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他自己的大儿子德昭十五六岁之后,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了,他也还是没有让他接受更多的锻炼,来为将来接班做准备。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有信心,来日方长,不急于培养接班人。这也为他突然猝死之后,光义顺利上位埋下了伏笔。

按照现在我们在《宋史》上看到的记录,就是在赵匡胤突然驾崩之后,宋皇后自作聪明,让太监继恩出宫去找小儿子德芳来继位,显然想给自己日后干政留点空间。

没想到王继恩是个二五仔,早就被光义收买了,所以他直奔光义的晋王府邸,催促光义火速入宫,灵前即位。光义安排停当,就赶紧入宫了。

宋皇后的政治经验也是幼稚得令人发指。如此重要的事情,派了一个王继恩,出去耽搁半天,居然也没有起任何疑心,另外安排人去找德芳入宫,可见她根本没想过出意外。

所以,当意外出现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慌乱。看到光义入宫,她自己就直接放弃了抵抗,直接说,我们母子性命,全赖官家。这就等于直接承认了光义继位。

那么,如果当时宋皇后派的不是王继恩,而是其他她比较信任的人,会不会好一些呢?哪怕是一个地位不太高的小太监,他可能也未必有胆量搞这种政治赌博。

如果宋皇后当时派出去的人不是找德芳,而是找已经成年的德昭,可能也会很不同。毕竟此时德昭已经24岁了,成年了,是有能力稳住局面的。

但她却自作聪明,派王继恩去找只有17岁的德芳,企图自己干政,这就让王继恩一眼看穿了她的小心思,怕宋皇后没有能力稳住局面,出现混乱,自己受牵连,就直接拐到晋王府去了。

宋朝官方史料说,赵匡胤和光义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的时候特地叮嘱太祖,国赖长君,所以将来太祖要传位给太宗,而不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兄终弟及。

但这显然是后人伪造的史料,尤其是安排赵普做当时唯一的见证人,更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因为赵普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太宗朝了,赵普敢说没有吗?

总的来说,就是太祖自己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提前安排,导致他突然驾崩的时候,宫中一片慌乱,没有应急预案,而宋皇后又出身低微,缺乏经验,应对不力,才导致皇位直接转到太宗一系去了。

古人常说,太子乃国家根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要在皇帝还健在的时候,用自己的权威确立一个太子,帮他树立起权威,将来也好顺利接班。

如果皇帝自己生前不做任何安排,万一出现这种意外情况,那就只能任由后人发挥了,看谁的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谁就能乱中取势,成功上位。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事实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了,这也是自古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传说之一。但是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怀疑。对于大禹治水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此事真实存在过或是不存在过。而这一件事情也需要在不断的考古中得到答案,也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有利的证据。不过近些年有一个中美的联合研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前126年夏季,两名破衣烂衫的男人带着位匈奴女子步履瞒珊的走向了长安城。他们狼狈不堪的样子引来了不少长安城人的目光。当他们站在了长安城城墙下,眼角忍不住掉下了泪水。此时的汉武帝刘彻还蒙在鼓里,他并不知道城墙下的这感人一幕。突然间有人来报:张骞回来了,张骞真的回来了!刘彻听后又惊又喜,张骞已经出使西域

  • 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赐死刘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诸葛亮和刘备,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过来当军师的,然而刘封又是刘备的儿子,可是为什么诸葛亮会让刘备赐死刘封呢?这个事情也是存在着很多的疑虑,难道是诸葛亮和刘封之间有什么恩怨?或者说是诸葛亮这样做有什么目的。至于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封乃是蜀汉先主刘备的义子,

  • 曹营五子良将分别是谁,为什么没有夏侯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大家肯定都知道五虎上将分别是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但是说到这个五子良将,可能就并没有那么熟悉了。毕竟五虎上将在三国里面名气可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曹营的五子良将分别都有谁呢?这个可能是很少人说的出来。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个五子良将。1、曹营五子良将分别是谁前将军张辽、右将

  • 乾隆皇帝为什么替八爷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胤禩是康熙皇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胤禩从小深得父亲喜爱,是所有皇子中最年轻的贝勒。当太子被废后,胤禩想要替自己争取一番,不过他因利用张明德相面来为自己立嗣,使他在康熙心中形象受损,他的威望也就此衰落。此后胤禩和胤禛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夺嫡之争,最后由胤禛胜出。然而,胤禩依旧不甘心,后来他是被削王爵,并圈

  • 天子守国门是明朝祖训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天子守国门的相关问题,这句话非常的振奋人心,很多人也觉得很有意思,也想知道这句话的具体情况,比方说这句话的具体来历,还有这个句话的完整句子是什么样的,下面就简单的带大家解析解析看看了。“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并不是明朝的祖训,这个只是网友后期加工而成的

  • 明军三大营中一个营有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明军三大营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明朝三大营的厉害之处,但是久而久之很多人也都发现了,那就是明军三大营好像人数并不多,为什么人数并不多的明朝三大营有这么高的人气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明朝时期三大营的人数都是有变化的,三大营的前期、中期

  • 明朝灭亡和崇祯帝急于除掉魏忠贤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魏忠贤死后过了17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也就此宣告明朝走向灭亡。有一种这样的声音,称明朝此后快速走衰,和崇祯帝急于除掉魏忠贤有关,如果魏忠贤不死,或许能带来转机。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明朝走向不是魏忠贤一人能够左右的,他还没这么大的能力。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和皇帝的放纵有很大关系,如果是一位

  • 忽必烈为何要将都城迁往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作为蒙古领袖忽必烈,为何要将都城定在北京?首先我们要明白忽必烈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按照我国封建传统正统王朝的排序来看,忽必烈先是灭亡了金朝,然后是在金朝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而当时金朝的中都位于北京,北京又是金朝的中间部分,非常的利于统治。一是忽必烈统一蒙古。由于忽必烈的想法是统一整个中原,才将首都迁至

  • 汉武帝为什么将卫氏家族诛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因太子派和反太子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卫子夫自杀,而卫氏家族也被诛灭,曾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外戚,为何结局会如此凄惨呢?或许这也跟当时卫家势力过于庞大有关。汉武帝对待外戚有自己的尺度,如果让他感受到了威胁,那无论此前的关系有多好,汉武帝都会想尽办法将其消灭,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