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秦国偏僻,为什么商鞅要到秦国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偏僻,为什么商鞅要到秦国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38 更新时间:2024/1/21 19:39:34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秦国最重要的转折点,若是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想要强大,还不知道要等到几时,更不要提统一天下了。商鞅变法的核心人物,当然就是商鞅,只是商鞅原名叫卫鞅,是卫国人,而当时的秦国条件并不好,很落后也很偏僻,但是为什么商鞅就愿意来到秦国进行变法?他的一身才学到哪个国家都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秦国呢?

商鞅所在的时代,正是七国变法的高潮时代。过了这个时代,拥有变法资质和机遇的人将被历史淘汰。这时候,选择合适的平台,跟对老板很重要。

商鞅在职业规划上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首先他出自卫国贵族,卫国那个小国早已名存实亡,想要力挽狂澜是不可能的,所以直接放弃。然后就是战国七雄这七个一线平台,但这七家也不是不一样的。

首先,魏国、齐国是第一集团,楚国、秦国是第二集团,燕国、赵国、韩国是第三集团。至于为什么要去秦国,而不是其他六国。我们不仅要看秦国开的条件,还要看其他六国开的条件。

1.魏国—平台大,人才多,掌舵者调整了发展战略,自己价值凸显不够强

首先是魏国,魏国是战国时代第一个变法的国家,也是战国第一个霸主。魏国主要在魏文侯时期,由李悝主持,可以说后面的其他六国变法都是参照以魏国为模板。李悝在公元前422年为相,开始主持变法,一直到公元前395年去世,一共持续了27年。到了魏武侯、魏惠王时代,魏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魏国变法已经成熟,后面不再需要大刀动斧地改革,商鞅等变法价值在魏王眼里已经贬值,不需要像以前高标准对待。

而商鞅年轻时就在魏国学习,深受李悝、吴起变法的影响。可以说,商鞅的一身本事是在魏国练就的,在魏国出人头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魏国丞相公叔痤贪恋权势,排除异己,人才都被他压在手下,商鞅其实就是深受上司的毒害。即便是公叔痤离世了,魏惠王也不会重用他。因为此时的惠王已经变成战争的狂热分子,喜欢重用军事人才,比如庞涓等。所以商鞅感觉自己委屈了,便离开了魏国。

2.楚国—平台大,嫡系势力占据高位,排挤外来人才

商鞅的导师吴起早在公元前286年离开了魏国,来到楚国,得到了楚悼王的支持,进行了五年变法。但由于楚国世家贵族的顽抗,在公元前2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被贵族射杀,吴起变法最终失败。

楚国的世家贵族已经强横到极致,变法在楚国是行不通的。贵族肯定会反对,楚王也会慎重考虑。可如果商鞅在楚国变法,就是第二个吴起下场。

3.韩国—平台小,未来前景可期,变法效果有限

韩国地处四战之地,地盘不大,国力弱小,即使进行变法也只能勉强自保。韩国和楚国一样,三大世家拥封地割据,韩王并没有太大权力,调动全国资源有限。这些条件限制了平台的潜力,也就限制了变法带来的效果,韩国很难被商鞅选中。申不害靠韩国两次劫难获取向上的政治资本,于公元前351年—337年进行变法,韩国也因变法真正变成地域强国。

4.齐国—平台大,竞争太激烈,没有出头前景

其实,齐国是当时最具统一天下潜质的大国。地广人多,国家富强,一旦进行法家变法,将比秦国更加强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齐国地处山东,儒家势力十分强大,法家想要撬动这块蛋糕很难。公元前357年,邹忌获得齐威王的赏识,担任相国,开始推行变法。

这一时期,齐国各方面人才济济,闻名诸侯者繁多,不需要引进外来人才,而且齐国比较喜欢重用宗室子弟,尤其是田氏家族出身。商鞅还没有闻名诸侯,只是个无名小卒,所以在齐国也很难混下去。

5.燕国—僵尸企业初期,得过且过,变法环境差

燕国地处边远之地,对于国际大事参与甚少,存在感最低。国力也一直被视为弱小,排名倒数第三,一般的威胁来于北方游牧部落。燕国整体上自保有余,国君和大臣胸无大志,日子倒也过得安稳。如果不是子之与燕王传位之乱,齐国趁火打劫占领燕国,恐怕燕国长期在战国前百年是隐形人。对于这种透明、吃老本、不思进取、思维僵化的平台,成长型极低。对于商鞅来说,不具有成长性。

燕国变法比较晚,比商鞅迟了三四十年。燕昭王花了三十年,得到上将军乐毅,再联合其他四国,这才敢向齐国复仇。五年后,又回到原地。

6.赵国—平台小,生存压力极大,初创企业艰辛

赵国在战国时代前百年,也近乎于透明的存在。实力弱小,国土狭窄。立国之初,二等强国中山国都都打不过。后来又被魏国欺负的很惨,首都邯郸都被占领过。商鞅所生活的时代,赵国为了求生连年开战,耗费了大量国家资本。此时的赵国是赵敬侯时代,备受屈辱,国际地位不高,可谓是一穷二白。

赵国一直到了赵武灵王出现,进行胡服骑射等军事改革,赵国的改革走着军事扩张路线,与商鞅变法不大相同。赵国的贤臣良将涌现,终于在战国中后期称霸天下。

7.秦国—大平台,有底蕴,有潜力,有机遇,可死而复生

魏国凭借的正是变法带来的利好,其他六国眼红,开始一窝蜂地跟进。这时,六国君主纷纷物色变法人才,秦国作为魏国邻国,河西之战备受摧残,国家已经衰弱到不行,秦孝公为了改变现状,打破了以往秦国内部招聘的地域歧视,向东方六国变法人才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了优渥的条件。

公元前359年,商鞅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先是舌战秦国旧贵族,然后变法开始徐徐图进。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秦国在东方战场上高歌猛进,打得魏国割地求和。

秦国的历代君主们看到了变法的好处,相当于秦国的脱胎换骨,取得的成就是以前几百年的先王们不敢想象的。即使商鞅后来身死族灭,那不过是君王与他的私恨,反而秦国六世余烈们是其最为忠实的拥泵。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龙袍只有皇帝能穿吗,其实这些人也可以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龙袍”,在我们的固定印象当中,那就是皇帝专属的服装,毕竟上面是有“龙”的,而皇帝又是“真龙天子”,所以龙袍那就是皇帝的象征,世间也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穿龙袍。的确,这种印象也已经算是根深蒂固了,然而今天要说的是,清朝时期的龙袍,

  • 厚养薄葬是谁提出来的?魏晋时期为什么盛行薄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厚养薄葬的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古代,特别是帝王之家,原先根本就不可能实行厚养薄葬,都是厚养厚葬,每位皇帝在死后也想风风光光的入土。但是在魏晋时期,薄葬的风气突然盛行,曹操就曾交代过自己死后葬礼一切从简,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曹操如此富有野心的人,竟然主动提出要薄葬。他的后代们也都遵循了这样一个

  • 秦武王举鼎而死,为什么是远在燕国的嬴稷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秦武王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君了,没事就喜欢和人比试武力值,最后因为举起大鼎又一下子手滑脱落,被鼎砸中,当天就去世了。而秦武王死后,继位的却是当时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然而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嬴稷回来继承王位?秦国当时内部还有别人吗,嬴稷与别人相比又强在哪里呢?公元前307年,

  • 汉景帝年少误杀刘濞太子是怎么回事?事发成为七国之乱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汉景帝刘启上位以后,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平定了各方叛乱,汉景帝稳固住了自己的政权。但此次事件差点让全国再次陷入被分裂的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实际上七国之乱会爆发,和汉景帝从小发生的一起意外有关,汉景帝小时候因为下棋误杀刘濞的太子。此后汉文帝和刘濞产生矛盾,这让刘濞起了反叛之心,此后汉景帝又

  • 兰陵王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上战场为什么还要佩戴面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兰陵王原名高孝瓘,字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将领。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兰陵王每次上战场之前,都被佩戴一个面部狰狞的面具,兰陵王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有如此颜值为何还要佩戴面具呢?可能兰陵王就是因为自己长相,觉得不适合在战场上给予敌方足够的威慑力,所以才选择佩戴面具。不过这个说法,应该也是来自

  •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是如何对待李世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与李世民这对父子,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了,李渊还在位的时候,立下的太子原本是长子李建成,也是轮不到李世民的,但是李世民偏偏就发动兵变夺取了太子之位,李建成也被杀掉了。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对待李世民又是什么样的态度?难道是李渊的态度激起了李世民的不满吗?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公元626年

  • 易牙烹子,为什么还被称为厨师的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而不是只看他的外表,就好比评选四大美女,也许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比其他美人更美呢?但是因为她品行不端,祸乱后宫,所以后来就把她从中除名。而历史上被厨师界封为祖师爷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做易牙的人,但令人惊讶的是,易牙曾经把自己的儿子杀掉烹饪,为什么这样的人还会被称为

  • 万历皇帝一共有多少年不上朝?明朝灭亡万历皇帝有多大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继位称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万历皇帝在位初期,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朝政,此后张居正进行了多项改革,为万历年间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等万历皇帝长大后,却开始不务朝政,似乎厌倦了朝中党派的权利之争,此后选择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他身边又缺乏像张居正这样的能臣,导致明朝国势开始走衰,不光是

  • 历史上真有神行太保吗,不是戴宗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神行太保”戴宗,靠着一双脚打出名气,日行八百里堪比千里马,说的再玄乎一点,戴宗差不多就是一个“瞬移”技能,只不过听起来比瞬移还要靠谱一些。不过,戴宗毕竟只是《水浒传》虚构而来的一个人物,历史上自然是没有这号人的,但是历史上却真的有一个类似神行太保的人

  • 大唐三绝是什么,大唐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大唐三绝”,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三个好到“绝顶”的“东西”。那你又知道这三绝是哪三绝吗?其一就是李白的诗歌,这一点一直到现在我们也都不否认,很多人最开始接触诗歌,背的都是李白的诗。其二就是张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