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城为什么缺少西南角?古代皇城有哪些讲究?

明朝皇城为什么缺少西南角?古代皇城有哪些讲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39 更新时间:2024/1/19 7:50:57

古代皇城是指都城和皇室居所之间的区域,一般都有独立的城墙和城门。历史上最早使用皇城的朝代是隋朝,杨坚立隋后精心设计了大兴城,唐朝时期被改为了长安城。当时皇城被建造在宫城以南,此后多个朝代基本上也都使用了类似的布局。不过在明朝时期修建的皇城,并没有设计成四四方方的样子,而是缺少了西南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代皇城究竟还有哪些讲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北京保留了众多的独有遗迹。被全国人民追捧的故宫博物院,那时是遥不可及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又叫作“宫城”。环绕着宫城的,则是南至今长安街、北至今地安门大街、东至今东黄城根街、西至今西黄城根街,被高大的城墙围起的皇城。

想象中,皇城似乎应该是四四方方的。然而,北京皇城在西南方向却凹进去了一个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皇城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皇城第一次出现在城市规划中是在隋唐时期。隋唐的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三重方城:外郭城是黎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居所;最北为宫城;皇城建在紧挨着宫城的南墙,面积大于宫城,是中央官府、御用作坊、仓库及禁卫军等的所在。

明代在元大都萧墙旧址上改建,将元大都皇城墙的南、北、东三面稍加开拓,即形成了明皇城。清代沿用明代皇城,仅仅换掉了一些名称,比如将大明门更名为大清门,将北安门更名为地安门;后来在乾隆时期,皇城城垣不断修缮,城墙周长明显增长,城区范围有所扩大,乾隆朝《大清会典》中记载,皇城“广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比明代的“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有显著加长。

明代的皇城,严格按照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布局制度布设。午门前中心御道的左右两侧,分别建造了太庙与社稷坛;而在紫禁城的玄武门之北,辟有一座宫市,每月初四开市,从民间采买所需物品,正应了“后市”的要求。清代基本沿袭明皇城规制,在细部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明清的皇城之中,一半为皇家的别宫、坛庙、寺观等,为皇家提供服务;同时,皇城也是对宫城的防御和保护,起到了缓冲作用。在明代,皇城中只有宫苑和衙署,门禁森严,人员出入盘查严谨,对出入的时间也有严格限定,平民百姓难以入内。

到了清代,皇城内部作为满人的居住区域,门禁较前朝松弛,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康熙时,“紫禁城外,尽给居人,凡在昔时严肃禁密之地,担夫贩客皆得徘徊瞻眺于其下。”

明清的皇城为什么缺了角?

那么,如此一个为皇室提供服务,也属于皇家禁地的皇城,是什么原因竟然没有建成四方形,而是在西南角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凹陷呢?

明代的皇城借用了元大都皇城的西段城墙,南段则向南扩展至今长安街北侧。元大都皇城的西南角时雍坊内,有一座著名宝刹,名为大庆寿寺。大庆寿寺原为金朝的庆寿宫,建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元代改称大庆寿寺。

元代皇帝对佛教非常尊崇。元宪宗曾说,佛教犹如手掌,其他宗教仿佛手指,手掌是基础,而手指则依附于手掌而存在。

元代初年(1257年—1258年间),大庆寿寺大和尚海云及其弟子可庵先后圆寂,按照佛教习俗,各建一塔,九层塔为海云塔,七层塔为可庵塔,故后来大庆寿寺又被称作“双塔寺”。海云和可庵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十分显赫,海云和尚甚至被封为佑圣国师,统领全国佛教。

元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修建大都城,原定的南段城墙恰与双塔塔基冲突,为保护塔基,统治者特意下令,城墙向南退让,绕塔修建,完整地保护了双塔。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规模兴建都城。其中,皇城借用了元大都的西段城墙,将原来的南段城墙向南推进,但这样城墙会穿过大庆寿寺。出于对佛教的尊重,也考虑到佛教信众的感情,最终,城墙在靠近大庆寿寺的位置转向朝东,绕过大庆寿寺修建。本应方正的皇城,也就在西南处留下了一个凹陷,仿佛是缺了一角。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太监王振称这座寺院已凋敝不堪,劝服明英宗动用上万人力,花费巨资重修该寺,修成后改名为“大兴隆寺”(又称“大慈恩寺”),寺内新建一座牌楼,榜额题“第一丛林”,明英宗还曾亲临此处。

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大兴隆寺遭遇了一场火灾,寺院毁于一旦,只剩下两座砖塔屹立。同时,御史向皇帝进言,说佛法迷惑百姓,不利于社会风气。双塔寺从此元气大伤,风光不再。嘉靖十五年(1536年),该寺被改为培训军人的“讲武堂”、训练大象的“演象所”,再也没有了当初的规模和地位。

清代沿用明代皇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寺院,赐名为“双塔庆寿寺”。

双塔与皇城后来怎么样了?

民国年间,没有了皇帝,平民百姓可以自由进出曾经的皇城。这时,城墙就成为了大家通行的阻碍。因此,人们先是在城墙上打豁口方便进出,后来干脆将皇城墙全部拆除。

1955年,在长安街拓宽改造过程中,经再三考虑,又征求多方意见后,决定拆除西长安街马路当中的双塔。考古队员们在此进行了相关工作,于可庵塔塔基下发现了一些骨灰,在海云塔下发现了石棺,棺内有木匣,匣中盛放着丝绵包裹的骨灰,骨灰上放着一顶僧帽,木匣四角有“香花供养”四字,外加铜钱、水晶、宝石等。

除了碑志之外,这里还出土了一批宋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钧瓷香炉一只、木质须弥座髹漆涂金小瓶两个,还有丝金纻线、织花稠残片、缂丝等等。这些少见的宋代用品提供了极具历史价值的资料,这些文物目前保存在首都博物馆。

现在,为了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风貌,政府加大了对皇城内的文物古迹、环境风貌的保护,同时也小规模地复原了皇城城墙,向民众展示当年的历史风貌。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南明除了桂王、唐王、鲁王、福王还出现了哪些政权?都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南明其实还是很有说法的一个的时期了,话说当时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而且持续的时间还非常的长,这其中就有桂王、唐王、鲁王、福王等等,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当时就只有这几个政权吗?这些政权后来又是怎么灭亡的呢?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南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

  • 潘世璜考上探花,为何却选择回乡守丧不在出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潘世璜是清朝探花,状元潘世恩的从弟,当时潘世璜、潘世恩还有潘祖荫被称为“苏州三杰”,已经是当地非常知名的文人。潘世璜考上探花后,原本能直接进入朝廷当官,但此后潘世璜因为自己母亲去世,所以选择回乡守丧。丧期满后又不忍心让自己年迈的父亲独自一人在家,所以要求留下来照顾自己的父亲,

  • 嘉靖为何要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嘉靖帝大家也知道的,在位的时间还是挺长的,感觉这个人不好评价,但是他在改革新政什么的方面还有抗击倭寇都是做得非常的好的,所以他这位皇帝不奈,再说明成祖吧,他的争议就非常大了,这个郑和下西洋就是他主张的,但是他的名声并不好,话说嘉靖有一次好像就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

  • 曾国藩是如何改掉好色的毛病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一个人好色这件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也比较的有内涵的,不管是上到皇帝还是下到黎民百姓好色这件事情还是真的是太多见了,话说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位好色的人,比较都是爷们吗,但是最后曾国藩却改掉了这个习惯了,那么这个曾国藩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曾国藩年轻的时候确实很

  • 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徐晃能打败关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荆州在三国时期是极其重要的一块地域,魏蜀吴三股势力都在这里交汇,所以如果能够有人得到荆州,那么对于另外两国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而在关羽死前,荆州是在刘备手里的,由关羽镇守,但是不料却被孙权偷袭,丢失了荆州,关羽也因此丧命。但是如果当时孙权并没有偷袭荆州,徐晃对阵关羽能不能赢?徐晃去攻打关羽,最终是不

  • 曹魏稳坐江山就能避免五胡乱华?这个锅还让不让曹操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西晋发生的五胡乱华,一度让中国陷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当时侵犯中华的胡人远不止五个,北方各族在华北地区足足建立了十几个国家政权,等前秦统一北方后,才算是正式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但在这百余年间,可以说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难寻一片和平之地。要说会爆发五胡乱华,也是因为在晋朝出现了八王之乱,

  • 后周柴荣经常屠城,为什么还是一位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柴荣,说起来很多人应该都是比较了解他的,只不过也有很多都是在了解赵匡胤的同时,顺带提了一下柴荣,并没有专门的去特意了解过。而柴荣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明君,那么一般人眼中的明君就是爱民如子、勤政等等特质集中在一起,然而柴荣却经常会屠城,为什么这样的柴荣还会被人们认为是

  • 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赵光义害死的?烛影斧声真相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976年,赵匡胤叫上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一起在宫中饮酒,结果第二天早上赵匡胤突然驾崩,而赵光义宣称自己是皇位继承人,而且还拿出了众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金匮之盟”。所以有人认为,赵匡胤其实是被赵光义害死,目的就是为了篡夺皇位,可惜

  • 董卓死后人人都高兴,为什么蔡邕要叹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董卓的死,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他们终于摆脱了噩梦一样的日子,自然是会很高兴的出来庆祝,而面对董卓的尸体,也是将他点燃、而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董卓已经死了这件事情带来的高兴当中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为他叹了口气,这个人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声叹息,将蔡邕送上了绝路。那为什么蔡邕要为董卓

  • 掌印太监比秉笔太监地位高,魏忠贤为何当秉笔太监不当掌印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其实按照常理来看的话,这个掌印太监是要比秉笔太监地位高了很多很多的,但是魏忠贤作为当时最大的宦官,他为什么不选择当掌印太监而是做了地位更小的秉笔太监呢?其实这个也还是挺有说法的,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魏忠贤是秉笔太监。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