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什么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

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什么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859 更新时间:2024/2/14 7:23:01

唐朝时期,原本的都城是长安,但是等到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将都城迁往洛阳,在洛阳定下根基。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武则天建立武周,其实就已经算是夺取了李唐的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只是她后来又还政,所以武周也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不长。但是为什么武则天要把都城迁往洛阳?她是出于什么考虑,还是像传闻的那样,是因为害怕王皇后萧淑妃的鬼魂,才不得不迁都的呢?

1.定都洛阳的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大唐立国之后,长安城粮食贮备量日渐萎缩。每逢灾荒之年,皇帝要带领嫔妃、大臣等各色人等前往洛阳“就食”。武则天尚未即位之前,就有过三四次这样的“乞食”经历,可能在武则天心目中留下了阴影:这样的行为,跟那些低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有甚区别?

相比之下,尽管洛阳的伊洛河盆地粮食生产量不及“八百里秦川”,但却有着当时无与伦比的便利交通优势——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以洛阳为起点的京杭大运河。借助水路运输,洛阳能够源源不断从东南的苏州、湖州一带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

2.定都洛阳的政治问题

围绕着长安城,陇西贵族、山东五姓七阀、江南士族等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权利中心,甚至强如皇族李氏,也以娶到高门大性的女子为荣。以陇西氏族为首的旧势力垄断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武则天推动变革的主要阻力。

而东都洛阳由于相对远离政治中枢,为武则天与寒门士子的接触提供了某些便利。在武则天定都洛阳后,相继通过修订《姓氏录》、运用酷吏、开设殿试、增设武举等方式,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为寒门士子入朝为官铺平道路。

抛弃长安,定都洛阳,不过是武则天处于政治权衡而考虑的结果。然而,在学术家传、书籍罕见的唐代,门阀贵族把持教育文化依然是一种大势,进士科录取数量较少,韩愈考中进士的那届“龙虎榜”人数最多,也堪堪23人而已。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3.洛阳被称为神都的原因

“神都”之名是从“神州”演变来的。“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驺衍的《五德终始说》。

其中记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吕氏春秋·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684年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改元敕中曾对此进行过解释,之所以改洛阳为神都是因“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

意为在唐高宗死后,发生了“镇星在太微”的变化。在当时人看来,洛阳在分野上是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的;洛水贯都,则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而镇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

武则天认为,洛阳是天设地造的都会,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同样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谁说的?张昭究竟有何厉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臣,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也正是因为有张昭的帮助,孙权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让东吴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三国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由此也能看出在内政问题上,张昭要比周瑜更胜一筹。但是孙权最后却没有重用张昭,两次设立丞

  • 李白和杨贵妃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诗仙李白,贵妃杨玉环,因为李白曾经在唐玄宗身边待过一段时间,也写过一些描绘杨贵妃的诗词,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绝世美人,而李白又是如此的才华横溢,所以难免会有人认为,李白与杨贵妃之间,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关系,才子佳人,从来都是绝配。不过,事实当真是如此吗,李白难道真的与杨贵妃有关系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

  • 杨修之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不该参与夺嫡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在初中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杨修虽说被称之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然而他却并没有怎么做好一位文学家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反而是掺和到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的争斗里面。不仅做人不低调,反而各种张扬,显摆自己的聪明。最后是惹得曹操对他的印象极差,愤怒不已,直接将其斩首。杨修的死不能

  • 战国时期如果由齐国统一天下会怎么样?中国文化或被彻底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是春秋四大国和战国七雄之一,首位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姜子牙。齐国自封国以来,就非常强盛,无论是经济还是军师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知道齐桓公上位以后,齐国更是成长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如此强盛的齐国,最后也没能完成统一的伟业,如果战国最后是由齐国完成了全国统一,那会怎么样呢?其实齐国的衰落也有他的必然性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马上就灭亡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一直都被看作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而瓜分晋国的三家韩赵魏,后来也都成为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或许我们会以为,三家分晋就是在三家将晋国打败瓜分之后,晋国灭亡,历史进入下一个时期,但事实当真如此吗?晋国在经历过被瓜分之后,难道马上就这样消失掉了吗,其实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还存在了几十

  • 汉朝人退休有哪些福利?满70岁者与官吏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汉朝时期,对于老人的福利待遇是怎样的呢?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退休福利待遇政策了,只要年满70岁的老人就可以享受和官吏一样的待遇。不过汉朝的平均年龄才只有25岁左右,能活到70岁的人会多么?其实这个平均年龄也是要把士兵和普通百姓分开来看,如果没有参军打仗的话还是有部分老人能活到70岁的,在春秋战

  • 夷陵之战中,为什么魏国一直没有出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借着为关羽复仇,向东吴出兵,结果却遭遇惨败,自己也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退居白帝城,最终命丧于此,把偌大一个国家交给了刘禅。而反观东吴,虽然打赢了,但是还是努力修复与蜀国的关系,而看似与此毫不相关的魏国,却从始至终都没出手,这明明是个很好的机会,不管是灭掉哪个国家可能都是有希望的,但是为

  • 赵匡胤为什么要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后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想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仅对他的为人,还有他制定下来的国策,其中有一点就是重文轻武。有人会说了,文人治理国家,和武将治理国家,那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局面,文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只会说来说去,不过,赵匡胤会做这样的选择,自然还是有他的道理的,毕竟身为皇帝,这些事情

  • 秦国灭韩国时,为什么其他五国不去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最终只剩下了一个秦国统一,这其中,不仅仅只有秦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和雄心壮志,还有其他六国自己的问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才最终使得秦国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而在秦灭六国的时候,韩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那么那个时候,其他诸侯国为什么不去救援?他们为何都没有伸出手去拉一把,如果韩国

  • 一鼓作气的主角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曹刿,这个词大概很多人都还有一点印象,是曾经在语文课本上见到过的,而与之关系比较大的有一个成语,那就是“一鼓作气”。也就是告诉我们,人做事情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若是等到热度都降下去了,再来做事,就根本是来不及的了。这个词语很好记,但是这个故事主人公,你又有多少了解呢?曹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