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官员为什么很穷?京官穷到早晚只能吃馒头

清朝官员为什么很穷?京官穷到早晚只能吃馒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89 更新时间:2024/1/16 15:34:36

古代科举普及以后,读书就成了古人能够改变人生的一条新出路。对于贫寒子弟来说,当官不仅能获得权利和财富,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过到了清朝,官员的待遇就没那么乐观了,有些小官员非常清贫,甚至每天只能吃馒头度日,生活十分困苦。为什么清朝的官员会这么穷呢?这也跟当时清朝推行的薪俸机制有关,国库收入非常吃紧,官员自然也是过不上好日子。

康熙八年(1669)监察御史赵璟上疏康熙大谈京官工资待遇太低,并抱怨这点工资连温饱都维持不了,但没有被康熙采纳,原因是国库没钱。

雍正继位后,采取了耗羡归公,并改革了薪俸机制,增加养廉银,却基本针对地方总督等高级官员。与外官相比,京官工资收入虽然在雍正三年有所提高,在总体上却未能得到明显改善。如六部堂官给“恩俸但是凡部院衙门中的额外官员,以及候补官员都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如此对比便可看出,京官的名义收入根本与外官无法相比,一个七品的县令收入在1000两以上,而同级的京官不足100两,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也未得到有效改变。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铭做京官时,常常是揭不开锅“近日窘绝,殆不能举火。”《李慈铭日记》

李慈铭的情况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甚至因为穷困导致一些京官因为长期吃不饱造成营养不良,而“人有菜色”。许多京官之穷成了许多人调侃嘲弄的对象,当时就有四句打油诗对此进行调侃:“轿破帘帷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

虽然穷困,但是最要命的是作为翰林京官却宁可饿死,也要摆出排场。出行要坐轿子,家里要有奴役,而迎来往送更是不能少,但是随着日渐开销不起,求借无门时,就只能进行逐渐裁撤,当时有一首诗很生动的记录这样的场景:“先载车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惟有两餐裁不得,一回典当一伤神。”不光如此,

京官还要维持与身份相当的各种交游,听戏、宴饮等等,有学者粗略统计,京官工资月薪折合人民币,也就在2000多元钱,这对于巨大开支简直杯水车薪,微不足道。《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

京官李锡彬是河北人,因结交外官很少,为此经常发牢骚诉苦说:“我家平常不做饭,上下四口人,早上花一钱买开水,早晚两餐四人吃馒头四斤,加上点葱酱小菜。”可以想见京官之穷困状况。

既然这么穷困,那么靠什么维持正常的京官生活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借钱,二是眼巴巴的盼望外官来送各种“敬”,为此不得不结交各地官员,希望能施舍一点赞助。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京官到处打听地方官进京消息,一旦确认,马上奔走相告,趋之若鹜,有人说这是“百余年来成为故事”。

清代笔记《平圃遗稿》记载:京官去剧院,习以为常,如果不去参与,不回请,今后就不在被列入到阵营,长时间没了这个圈子,不按照这个官场规则“把戏”,那么这辈子也别想再当官翻身,这些社交在当时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投入”。

有趣的是,中兴名臣曾国藩恰恰也是从穷京官开始的,作为湖南大山走出来的青年,一路向北,典型的“北漂”,在做了京官后,常常为了缺钱发愁,甚至因为穷,被手下人炒了鱿鱼,气的曾国藩作诗对此怒则一番却无可奈何。

道光二十一年,新来乍到北京的年底,曾国藩在湖南老家到处“化缘”的钱基本花光,不得不借了50两银子才勉强过年,此后借债逐渐达到1000多两,长期的经济压力下,甚至在做梦时,让曾国藩都梦到别人得钱的羡慕:“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随后不得不自己检讨这种“好利之心”。《曾国藩日记》

因为缺钱,远在北京的曾国藩想回老家探亲因为没有路费而不得不作罢:“梦寐之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

“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一则京中欠债将近一千两,归家路费又需数百,甚难措办。”此时曾国藩已经跃升为清朝的副省级官员,却因没有路费回不了家,这实在令人感到歔欷。

与李慈铭和刘光第相比,京官曾国藩还不算最惨,晚清最穷最惨的京官就要属刘光第。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京城的房子都住不起,不得已在北京的“五环”郊外盖了一个破房子,用篱笆围起来,家里请不起老师,他就自己教,如果来了客人,只能零卖一点白酒,煮芋麦招待客人。刘光第本人整整十年买不起一套衣服,“一布袍服,十年不易。”其妻子和孩子们穿着破烂,跟沿街的叫花子没什么区别,刘光第甚至每天要步行十公里去上班,可谓京官中穷到了极致的一个。

这些虽然只是表面,却能在根本上找出一些原因。

时光回溯到乾隆年代,一直以盛世自居的乾隆一朝,京官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的吏部尚书陈宏谋由于为官廉洁,不贪不占,家里缺钱时候,需要把朝廷所赐的人参拿出去卖补贴家用。从薪俸角度来看,乾隆时期到清朝末期,薪俸制度大体相当,但是物价水平却不断攀升。清代自乾隆元年以来,到光绪十年左右一个时期中,白银的购买力大约低了三倍左右,在银价上涨的情况下,以银为主要货币手段的京官们又再次受到这种冲击,可谓低薪下的雪上加霜。

造成清代进一步腐败问题是,一旦穷京官一旦遇到机会外放地方官或者主考官,马上咸鱼翻身,甚至变本加厉进行贪污搜刮,以报此前的“穷仇”。为了进一步保住官位,而上下勾连,只求做官发财。素有三朝元老的曹振镛把这种做官套路发挥到了极致。

《清室外纪》记录了一段生动的曹振镛心得体会:“你要想当官,第一要有内援,贿赂之费,尤其不能小气。态度要极圆滑,遇到事情不可承担责任。凡是均需认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为忠。遇到困难,则取巧规避,最要者,为模棱二字,切勿妄发议论……”很大程度上,以曹振镛这样不作为的三朝宰相,代表了清代官员的整体官场作风,在历史大格局下,也让更多人围绕着制度性建设进行历史借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什么定都洛阳而不是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时期,原本的都城是长安,但是等到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将都城迁往洛阳,在洛阳定下根基。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武则天建立武周,其实就已经算是夺取了李唐的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只是她后来又还政,所以武周也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不长。但是为什么武则天要把都城迁往洛阳?她是出于什么考虑,还是像传闻的那样,是

  •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谁说的?张昭究竟有何厉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臣,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也正是因为有张昭的帮助,孙权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让东吴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三国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由此也能看出在内政问题上,张昭要比周瑜更胜一筹。但是孙权最后却没有重用张昭,两次设立丞

  • 李白和杨贵妃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诗仙李白,贵妃杨玉环,因为李白曾经在唐玄宗身边待过一段时间,也写过一些描绘杨贵妃的诗词,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绝世美人,而李白又是如此的才华横溢,所以难免会有人认为,李白与杨贵妃之间,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关系,才子佳人,从来都是绝配。不过,事实当真是如此吗,李白难道真的与杨贵妃有关系吗?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

  • 杨修之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不该参与夺嫡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在初中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杨修虽说被称之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然而他却并没有怎么做好一位文学家应该要做好的事情,反而是掺和到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的争斗里面。不仅做人不低调,反而各种张扬,显摆自己的聪明。最后是惹得曹操对他的印象极差,愤怒不已,直接将其斩首。杨修的死不能

  • 战国时期如果由齐国统一天下会怎么样?中国文化或被彻底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是春秋四大国和战国七雄之一,首位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姜子牙。齐国自封国以来,就非常强盛,无论是经济还是军师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知道齐桓公上位以后,齐国更是成长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如此强盛的齐国,最后也没能完成统一的伟业,如果战国最后是由齐国完成了全国统一,那会怎么样呢?其实齐国的衰落也有他的必然性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马上就灭亡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一直都被看作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而瓜分晋国的三家韩赵魏,后来也都成为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或许我们会以为,三家分晋就是在三家将晋国打败瓜分之后,晋国灭亡,历史进入下一个时期,但事实当真如此吗?晋国在经历过被瓜分之后,难道马上就这样消失掉了吗,其实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还存在了几十

  • 汉朝人退休有哪些福利?满70岁者与官吏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汉朝时期,对于老人的福利待遇是怎样的呢?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退休福利待遇政策了,只要年满70岁的老人就可以享受和官吏一样的待遇。不过汉朝的平均年龄才只有25岁左右,能活到70岁的人会多么?其实这个平均年龄也是要把士兵和普通百姓分开来看,如果没有参军打仗的话还是有部分老人能活到70岁的,在春秋战

  • 夷陵之战中,为什么魏国一直没有出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借着为关羽复仇,向东吴出兵,结果却遭遇惨败,自己也因为这场战役的失败,退居白帝城,最终命丧于此,把偌大一个国家交给了刘禅。而反观东吴,虽然打赢了,但是还是努力修复与蜀国的关系,而看似与此毫不相关的魏国,却从始至终都没出手,这明明是个很好的机会,不管是灭掉哪个国家可能都是有希望的,但是为

  • 赵匡胤为什么要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后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他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想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仅对他的为人,还有他制定下来的国策,其中有一点就是重文轻武。有人会说了,文人治理国家,和武将治理国家,那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局面,文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只会说来说去,不过,赵匡胤会做这样的选择,自然还是有他的道理的,毕竟身为皇帝,这些事情

  • 秦国灭韩国时,为什么其他五国不去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最终只剩下了一个秦国统一,这其中,不仅仅只有秦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和雄心壮志,还有其他六国自己的问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才最终使得秦国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而在秦灭六国的时候,韩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那么那个时候,其他诸侯国为什么不去救援?他们为何都没有伸出手去拉一把,如果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