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

唐朝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730 更新时间:2024/2/3 20:41:30

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可以永生不灭,即便是如同盛世唐朝,最终也有灭亡的一天。唐懿宗李漼,虽然不是唐朝的末代皇帝,但是唐朝的灭亡,可以说与他不无关系。毕竟,一个朝代不管是建立也好,灭亡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定是一个长期积累以至于最终建成或崩塌的过程。唐懿宗,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那么,他在唐朝历史上扮演者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什么与唐朝的灭亡关系密切呢?

或许李漼当上皇帝实在太过容易,或许是他曾经得不到父皇的宠爱,所以当上皇帝伊始,他便有一种小鸟挣脱牢笼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后,国家的一切对于李漼而言便不再重要,由于失去制约,李漼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嬉戏游乐,进而开始懈怠政事。据史料记载,李漼当时主要沉溺音乐和宴游,每个月要在宫内设宴十几次,席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并通宵达旦地观看优伶演出而不知疲倦。殿前供奉乐工常有五百人,李漼每次看完演出兴之所至,便随手赏赐乐人优伶动辄上千贯钱。

长安附近风景名胜中的行宫,是李漼经常光顾的地方。例如长安附近的曲江池,自从玄宗李隆基时期以来,上百年间是李唐皇族首选的游乐之地。曲江池更是李漼的最爱,而且一旦想去曲江池,李漼说走就走,相关部门只好随时在行宫内做好音乐、饮食和住宿的一系列准备,进而恭候李漼的随时出现,搞得其他皇族成员也在府邸随时准备好鞍马以便陪同出行。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漼每次出行,皇族成员、相关部门人员以及神策军等十多万人陪同(“内外诸司扈从者十余万人”),钱财耗费无数(“所费不可胜”)。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喜欢宴游娱乐倒是无可厚非,即使是李世民、李隆基、李纯等开明之君也没有丢掉宴游娱乐活动的传统,但他们对于帝国的政事还是没有荒废。反观李漼对于政务已经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例如从咸通四年(863年)处理张议潮建议收复凉州的事宜中,就可以看出李漼一朝是多么昏庸。

早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就抽调驻守河西、陇右的精锐边军到中原地区平定叛乱,吐蕃趁唐朝边防空虚之机,出兵攻占了河西走廊地区。直到沙州人张议潮在大中二年(848年)率领当地人起义,赶走吐蕃人,成功收复了沙州和瓜州(今甘肃安西)。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张议潮又先后收复伊州(今新疆哈密)、河州(今甘肃临夏)、甘州(今甘肃张掖)、廓州(今青海贵德)、兰州(今甘肃兰州)、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八州大片土地。为此,李忱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统辖河西地区。李漼即位后,张议潮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绝对安全,决定继续收复失地,准备向凉州进军。

张议潮将自己准备收复凉州的计划上报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出兵协助自己,但李漼对于此事似乎并不放在心上,依然过着宴游无度的荒淫生活。为此,左拾遗刘蜕上疏劝谏,认为吐蕃已侵占凉州很长时间,如今张议潮主动提出收复凉州,皇帝陛下不应该不闻不问,这样会严重挫伤这些手握重兵的边将的积极性,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立即下诏肯定张议潮为国尽忠的壮举,并立刻发兵增援张议潮。

应该说,张议潮在收复八州之地后,对于收复凉州可谓志在必得,但由于长年驻守边境,也使得他对于朝廷局势的变化知晓甚少。宣宗李忱曾经对他的全力支持,使得他本能地认为新皇帝李漼一定会继承先皇的做法。可是收复凉州的计划递上去后久久没有回音,张议潮敏锐地意识到,新皇帝李漼和先皇李忱是完全不同的人。

就在张议潮计划收复凉州的奏疏上报朝廷十天后,李漼突然做了一件唐朝历代皇帝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参拜历代先皇的陵墓,美其名曰“历拜十六陵”。

事实上,唐朝历代皇帝的陵墓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全都参拜过来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谁都知道李漼是借着拜陵的名义,再一次大搞旅游项目,但人家名义是祭拜历代先皇,所以朝臣们也都不好说什么,于是只得勉强随行。

当张议潮得知皇帝李漼全然不理自己的建议时,他无奈地长叹一口气,由衷地发出了“国事日衰”的哀叹。不过张议潮始终没有忘记先皇李忱对自己的恩德,所以他怀着报答朝廷的心理,依然决定兴兵收复凉州。咸通四年(863年)三月,张议潮带领蕃汉联军七千人,经过一番血战,成功收复凉州,而后又在咸通七年(866年)六月成功收复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所以河西地区的人不断歌颂张议潮的功绩,今天在流传下来的敦煌文书《张议潮变文》中,有着称赞张议潮的诗句: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不过,当时张议潮虽然为朝廷收复众多失地,但由于皇帝李漼对国事的日渐懈怠,对于张议潮的功绩,朝廷内竟然没有人为他申理,幸好张议潮治下的沙州之地在当时算是个独立王国,张议潮并不在乎朝廷如何对待自己。可是,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已经看出,李漼在位时期对于政事已经到了日渐荒废的地步。

置国家主权不顾是李漼荒废朝政的一个典型标志,事实上在朝廷内部,由于李漼的懈怠,导致宣宗李忱吏治清明的局面遭到颠覆性的破坏,其标志就是滥施官赏。例如在对待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的入仕与升迁问题上,李漼就表现得十分随意。

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李漼即位之后,就将令狐绹罢相改任河中节度使。令狐绹辅任宣宗李忱十年,既无突出政绩,又没有拥立李漼之功,所以被罢相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他被罢相的导火索还是源于其令狐滈,由于令狐绹教子无方,导致令狐滈一方面仰仗父亲的权势作威作福;另一方面仰仗与驸马郑颢是姻亲,长期“骄纵不法,货贿盈门”,使得朝臣对其颇为不满,但因为令狐绹权势炙手可热,所以谁都不敢摸令狐滈的老虎屁股。

当时令狐滈不仅贪污腐化,而且利用父亲的身份地位,随意插手科举考试的录取、官员任免诸多事宜,以至于众人称他为“布衣行公相之权”,谓曰“白衣宰相”。

等到李漼即位后,很多官员看到弹劾令狐绹的机会已经到来,纷纷上疏揭发令狐滈招权纳贿之事,最终导致令狐绹被罢相。但是令狐绹溺爱儿子的本性依旧不改,到任河中后立即上疏以儿子令狐滈“避贤罢举”为理由,要求让儿子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进而正式取得入仕资格。

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规定,参加科举考试者首先必须要经过州县或国子学的推荐,而且相关部门上报应试者名单的截止时间是在当年十月,称为“解碟尽十月”。而令狐绹被罢相的时间是在十二月,因此令狐滈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解碟,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李漼认为已经罢免了令狐绹的宰相之位,如果再拒绝其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请求,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屈朝廷取士法为滈家事”,特意下了一道敕文加以批准同意令狐绹的请求,从而为其开了科举入仕的门户。

李漼在敕文中宣称令狐滈虽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考试过程一定要严肃公平。然而,在转年的科举考试中,主持考试的是曾经受令狐绹推荐担任中书舍人、知制诰的裴坦。裴坦对于令狐绹当然怀有感激之情,因此毫不犹豫地录取了令狐滈,同时还包括前户部尚书郑瀚的孙子、前宰相裴休的儿子、前宰相魏扶的儿子等人。

当时谏议大夫崔瑄上疏弹劾裴坦,认为这是典型的徇私舞弊行为,希望皇帝陛下要求御史台严肃查处此事。但李漼并不为所动,这件“皆取名臣之子”的科举考试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咸通四年(863年)十月,李漼诏令擢升令狐滈为左拾遗。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品阶不高,只有八品,但因为在皇帝身边负有谏诤的重任,所以是个职责重大的官职。但是,纵观令狐滈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胜任这个职位。左拾遗刘蜕、起居郎张云分别上疏表示反对,认为令狐滈是“无解及第”,所以不应该担任这个职务,但是两个人似乎忘了令狐滈参加科举考试是皇帝李漼亲笔点名批准的,说令狐滈是“无解及第”,在皇帝李漼看来,这等于是在变相讽刺自己。所以刘蜕、张云的结局可想而知,李漼一道诏书将他们贬出京城。

通过李漼毫无章法的任命和升迁官员,可以看出,宣宗李忱的“大中暂治”的局面正在一点点地被李漼无情地毁坏,而且从个性角度来看,李漼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行为已经到了放纵至极的地步,靡财好色甚至是滥杀无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为何会灭亡?唐朝灭亡到底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可以永生不灭,即便是如同盛世唐朝,最终也有灭亡的一天。唐懿宗李漼,虽然不是唐朝的末代皇帝,但是唐朝的灭亡,可以说与他不无关系。毕竟,一个朝代不管是建立也好,灭亡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定是一个长期积累以至于最终建成或崩塌的过程。唐懿宗,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那么,他在唐朝历史

  • 刘邦是怎么从一个混混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其经历实在传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打破了之前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垄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篇章。要知道刘邦的当年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说的好听一点是个公务员,其实当时的刘邦和街头上的市井混混没什么区别。令人好奇的是,刘邦是怎么从一个混混一步步当上皇帝的呢?要想真

  • 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南方汉人没有办法收复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晋室南迁,华夏大地遂开启第一次以南北为界的大分裂时期。中国历史,统一是常态,分裂是变态。只要是分裂时期,总会有人高举统一大旗,力图重建大一统政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统一大旗举得最高的是南方。毕竟这是从北方逃难而来的高门大族建立之政权,向来以神州正朔、华夏正统自居,看不起

  • 历史上真的有空城计一说吗?空城计的主角真的是诸葛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非常的有名,一人一城就吓走司马懿十万曹军,此事一直被作为诸葛亮的经典事迹流传至今。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事件要么与史实相差甚大,要么就是张冠李戴。那么历史上真的有空城计一说吗?空城计的主角真的是诸葛亮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看过三国演义的许多

  • 大诗人孟浩然是怎么死的?真的是因为吃鱼而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唐诗,总是古代文学里不容忽视的一个种类,诗虽然说很多朝代都有,但是能够登峰造极的,也就只有唐朝了。唐朝诗人里,孟浩然想来很多人都很熟悉,他的诗作能够流传至今,并且为很多人所知,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很希望看到的吧。但是,这位诗人的一生,却结束在了一条鱼的身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孟浩然居然是因为吃了一条鱼

  • 关羽张飞赵云谁厉害?正史和演义中分别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时期的张飞和关羽还有赵云很多网友也知道的,那就是他们几个的武力值都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关于他们到底是谁更加厉害这这个说法也还是有很大争议的,有的人说张飞别看那么弱其实要厉害很多,别看赵云万人迷,其实关羽隐藏实力更加厉害,所以下面我们就分别从正史和演义中来看张飞和关羽还有赵云谁更加厉害吧,感兴

  • 中国的骑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两军交战时,骑兵互相冲锋的大场面。在古代那个交通不便,骑行工具只能靠马的的年代,骑兵在当时的兵种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是普通士兵所不能及的,历史上就出现过许多精锐的骑兵部队,比如三国时曹操的“虎豹骑”和公孙瓒的“白

  • 为何《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仁德伟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巨著一直都受到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欢,但是随着大家对三国历史了解的逐渐加深,人们开始对《三国演义》产生了诸多质疑,其中大家意见最大的一点便是《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形象刻画的过于仁德正面了,反观曹操却被极意抹黑。那么为何《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仁德伟岸呢?《三国演义》

  • 为什么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了刘邦?只是因为项羽太过仁慈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在为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这个自己日后最大的敌人,而感到可惜,但是我们毕竟是站在后人的角度上,在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的基础上去惋惜。但是,如果结果不是这样,势必就会有另一套想法冒出来。那么,项羽究竟为何没有杀掉刘邦,难道只是因为他的仁慈吗?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当时的局势,想一想,如果刘邦真的

  • 郭嘉怎么死的?郭嘉死亡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但后人对于郭嘉的军事才能非常看重,升至有人到了崇拜他的地步。而且最近很多三国影视剧中,郭嘉的戏份也逐渐多了起来,还承担了非常关键的职位,所以也是让郭嘉积累的一定的粉丝。那郭嘉为什么只活了37岁便去世了呢?关于郭嘉死亡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郭嘉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远见,认为东汉末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