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若不是在这两个决策上失误,也就没有大清朝近三百年国史了

明朝若不是在这两个决策上失误,也就没有大清朝近三百年国史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39 更新时间:2024/2/17 9:26:18

“绝不妥协”说的是晚明政府,而“君王死社稷”说的是崇祯。

说晚明政府绝不与任何势力妥协,大家都知道,是不与两股势力妥协——1620年萨尔浒之战崛起的后金(1636年改名为“清”)和1627年陕西爆发的范明农民军起义。说崇祯“君王死社稷”指的是1644年崇祯拒绝南迁也拒绝投降,吊死在煤山。

前者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政府中的楷模——尤其是不与清朝势力妥协简直成了誓死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象征,后者视死如归的与社稷共存亡的精神则更是让人们唏嘘不已!

但是,笔者却有着与之相反的及看法——“决不妥协”是愚蠢,“君王死社稷”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崇祯皇帝朱由检

1晚明两线作战,疲于奔命

1620年萨尔浒之战和1627年陕西爆发的农民军起义可谓晚明政府的两大催命符——明朝政府不仅再也不能收到粮食大区陕西省的粮食,还必须多掏军饷、粮饷去应付量大敌对势力。

明朝因此疲惫不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三饷——辽饷(明末为筹充辽东军饷、对付后金-清而加派的田赋,到崇祯末年,增至九百万两以上);剿饷(明末为筹措镇压民变军饷而加派的田赋,到崇祯末年,剿饷共征三百三十万两);练饷(明末以筹措练兵军饷为名加派的田赋,崇祯十二年,总额达七百三十万两)——明朝怎能不亡?

大家都看出来了,明朝政府既要应对起义军,还要应对满清,这犯了军事上的大忌——两线作战。解放战争是时,Mao主xi就批判过国民党:“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是的,明朝政府正是犯了蒋介石那样的错误,最终无论是后金-清还是农民军起义哪个都解决不了!

▲明朝

甚至,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表明,清朝统治者与农民起义军曾经互相呼应:

1634年——崇祯七年,农民军被明朝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同时清朝发动入口之战,兵分四路向明朝腹地进攻,以宣府、大同为主要攻击目标,影响所及至于北京戒严。

1636年——崇祯九年七月,农民军在陕西盩厔(今周至)战败;而该年六月至九月,清军由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领,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1638年——崇祯十一年,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面临覆亡;同时清朝自该年九月令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等率领清军分两路,一入墙子岭,一入青山关,至通州会师,包围北京。

注意1634年,1636年和1638年这三年,农民起义军都曾惨败,尤其1638年,由洪承畴率领的五省联军就要把农民军彻底围死之时,清朝入关,洪承畴被迫悲伤救援,农民军得以逃出生天!

反过来说清朝,如果明朝不把大批军队放置于陕甘用于平息农民起义军而是大举进攻满清,满清也撑不了多久。由此可见满清与农民军就是利用了明朝的两线作战才都得以生存下来!

▲李自成农民起义

2如果议和,则明朝军队可集中全力消灭起义军

其实,崇祯可以先与满清议和,然后调集全部精锐部队针对农民军。许多人认为其实满清统治者并没有与晚明政府议和的诚意,其实这是不对的。

当时满清人口总共几百万,大明上亿,客观的说满清的统治者并没有做好统治明朝的准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1638年这一年,皇太极对北京还是“围而不打,抢劫为先”。这就促使如果晚明政府给大清和谈,甚至多让出一点一粒,应该还是可以换的明清和平,一边抽出全力镇压农民军!

但是可惜,晚明政府没有这么做。

其实,明清曾有过三次议和,还都是明朝提出的。

首开明清议和先例的是辽东巡抚袁崇焕。

六年九月,当努尔哈赤死讯传至宁远后,袁崇焕即派锁让人前往后金吊唁,贺皇太极继位,并提出“欲两国通好”。皇太极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明朝政府这边很冷淡。

直到1628年,皇太极遂再次提出议和之路。这次甚至去其帝号——来书的落款已抹去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但均不见下文。皇太极在议和屡遭拒绝的情况下,将战争升级,第一次和谈宣告失败。

第二次和谈是在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三月,在明阁臣、兵部尚书杨嗣昌授意下,由驻锦州太监前往沈阳与清议和,但明朝的这一主动的议和之举却又有头无尾。清方不见明朝的回音,遂于八月分兵两路大举攻明。由明朝挑起的明清间第二次议和又宣告失败。

明清间的第三次议和开始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当时,明朝在松锦之战中败局已定。

这年三月,崇祯被迫派兵部尚书陈新甲派职方郎中马绍愉携书至沈阳,与清议和。皇太极也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但马绍愉回京之后,明廷不仅未再遣使致书,而且不久,议和之事败露,陈新甲竟以通敌卖国罪被弃市。至此明与清的第三次议和也是最后一次宣告失败。

▲明末辽东形势

3崇祯死了

1644年,农民军前锋逼近京师。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用生命妆点了亡国之君的尊严。

崇祯既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南迁,甚至连太子都没有正式送出去(后来太子跑出去了,被南明弘光政府找到,不承认,将其杀害)。

在他身后,长江以南,一系列南明政权虽然相继而立,却又相继而亡!

其实,当时明朝在长江以南还有上百万军(后边南明一个弘光政权的兵力就达到百万),还有一个设施非常齐全的留都南京可以做现成首都(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设置)。。。

究其原因,内部不团结,互相争斗,斗得一塌糊涂。结果一盘散沙,被满清各个击破!

这,全是为了一个词儿“正朔”!正朔,即”正统“的意思。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说白了,就是谁能当老大,谁该当这个家?

▲1644年形势图

最开始,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中,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以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继立。这个开始就预示着南明内部矛盾,争斗不断。没过多久暴发太子案(即崇祯太子被杀),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抵抗清军,竟然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攻打南京!逼迫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结果,南明第一个政权仅仅存在一年即被清军消灭。

弘光政权垮台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权先后建立,但鲁、唐二王政权却开始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开战,先后为清军所各各击灭。

最后,当最后一位南明国主朱术桂在郑克塽降清时殉国,正朔,也就成了一个笑柄!

但,假如崇祯不自尽呢?

如果崇祯不自尽呢?如果崇祯南渡呢?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没人敢跟他争,正朔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然后,他登上金陵城头,振臂一呼,南部各省云集响应,我猜,情势一定比南宋赵构南渡是好得多!这是因为,南宋当时面临的北方敌人只有一个——金;而这时明朝面临的北方敌人有两个——农民军和满清,这两股势力一定会互相打起来,这时候明朝就能得到了很多的时间喘息歇息。然后再以“恢复中华”的名号起兵,并努力联合旗农民起义军,这很容易做到,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汉人,共同抗清,很有基础(后边李定国就是例子);最后共同夹击满清,那么大明复国有望!

▲1650年形势图

4历史没有如果

其实,明朝灭亡是注定的,历史没有假设。

明朝灭亡的根源是制度,可以说,是制度决定了大明不能和满清议和,也是制度决定了崇祯不能南迁,最终,也是制度决定了大明注将灭亡。为什么会如此?原因还得从明朝制度说起。

明朝设立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又设立御史衙门对二者进行监督。到御史衙门的主要是所谓“清流”,自诩“直言敢谏”的“忠臣”。明朝皇帝在于这些人的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明神宗在与清流“定国本”的争斗中的失败使这些人俨然成为了朝廷甚至是皇帝的监视者。

这些人做事大多不考虑国家利益,主要是抱着一些什么“华夷之防”的教条,认为一旦和谈是就是丧权辱国,就是屈膝卖国!崇祯在这些人的不断“强谏”下自然退缩了!尤其是最后一次,明明是崇祯派人和谈,但清流“强谏”,崇祯竟然下的只得找陈新甲当替罪羊了事——明清和谈,绝不可能!

▲皇太极

再来说南迁,仍然不可能。

罪魁祸首还是这帮清流。大家不要忘了一百多年前,当明英宗土木堡惊变被俘虏后徐有贞主张南迁时,于谦说过的话:“主张南迁者,杀!”所以,当崇祯提出南迁时,这帮人又跳出来了:左中允李明睿在皇帝的召见中提出了南迁的建议,不料内阁首辅陈演坚决反对,在其授意下,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上疏谏阻,斥南迁为“邪说”,并扬言“不斩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三月初三日,督师大学士李建泰奏请皇帝南迁,却又被光时亨指责为企图效仿唐肃宗故事,拥立太子以架空皇帝,此话一出再无人敢议论南迁之事。后来,连懿安皇后的极力反对,质问他“祖宗宗庙在此,迁何往?”南茜最终搁浅!

可以说,在大明晚期东林党清流遍布满朝的情况下,有的只是空谈“精神”的大臣,却无真正“救世”的良臣,最终决定了大明朝走投无路,最终灭亡的命运!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牛奕达

更多文章

  • 揭秘宋朝的顶级宴席,宋高宗最喜欢吃的洗手蟹,做法竟如此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十大特色小吃,宋朝宴席资料,宋朝最具代表的美食

    神奇的大宋朝,能载入史册的最牛的一次家宴,非张俊宴请宋高宗的那次家宴莫属。张俊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直到今天,他的铜像还跪在岳王坟前,都在为当年本主陷害岳飞的事买单,其实,张俊在当时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富可敌国的财主。据说他家在全国各地的良田共有一百多万亩,加起来,比今天新加坡的面积还大。他家每年收租

  • 朱元璋将六旬老农接到皇城,还命太子前去请安,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皇城,朱元璋时期的南京皇城是啥样,朱元璋的皇城是在哪里拍的

    原来这位老农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朱元璋出生前,他的父亲朱五四原在盱眙一带谋生,并在此娶妻生子,其中二女儿名叫朱佛女,嫁给了当地人李贞。后来,朱五四又搬家了,来到凤阳,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李贞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经常在经济上帮助朱元璋一家,对此朱元璋一直心存感激。元朝末年,天

  • 朱元璋当皇帝后衣锦还乡,怎样对待欺凌他的地主?结局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衣锦还乡,朱元璋当了皇帝怎么对待地主,朱元璋衣锦还乡的情景

    朱元璋出身低微,卑微到连名字也没有,历史上同样出身低微的皇帝还有刘邦,但人家好歹还是个泗水亭长,在当地混的还不错,吃穿不愁,女人和兄弟都不缺。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古代很多农民的生存都是依靠土地的,他们辛辛苦苦耕种地主的土地,大部分收入都进了地主的腰包,而自己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朱元璋也不例外,儿时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了开国功臣,现在终于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贫农出身,低微的出身和悲惨的少年经历使得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大大小小的事务,一定要亲自处理,天不亮就起床办公,直到深夜也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没有什么精神娱乐。但是最后还是杀了开国元勋们。最过出名就是胡惟庸案了,自以为是的胡惟庸以为和所有朝中臣子有关联朱元璋就不会杀他,俗话说的

  • 朱元璋治贪杀15万人,雍正只用了一个方法,官员们战战兢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铁腕治贪结果,朱元璋治贪案例,朱元璋最严的治贪手段

    这种法律虽然在秦朝时期盛行,但后面的朝代却并没有完全效仿秦朝,而是极大地减轻,其中清朝的雍正就是用这一种方法对待贪官的,为的也是让人们形成监视之风,来防止官员们的贪污,这种方法及其有效,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贪污案件极少发生,每个官员都战战兢兢,生怕身边的人连累自己。仅仅通过这个手段,雍正皇帝就减少了

  • 朱元璋为何病态般杀功臣,除了为朱允炆外,还因为自己的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允炆毒杀朱元璋电视剧,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所有功臣

    但是这个特质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甚至是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的。朱元璋是中国小农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巅峰,他是个天才,少年的时候贫穷,青年的时候流浪,中年的时候从一个小军官当到假一个统帅,和他伴随的总是饥饿,战争,阴谋,这样的人,不但早早的识得文字,还能写了一首诗文,当然,也要经过别人的润色,不过这是

  • 朱元璋临死前留一计策,六百年来无人能破,成为千古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临死的真相,朱元璋临死问了三个问题,朱元璋临终前的计策

    朱元璋这个人很难得,因为他是平民的榜样,他从草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上人,坐到了皇帝的宝座。即使后来清朝极力抹黑这个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历史不会撒谎,朱元璋做得很好。他活到了71岁,对于皇帝来说,这算长寿了,因为皇帝日夜处理政务,很是费神费力。当然那些荒淫无道的昏君就不能一同论处了。他

  • 朱元璋和沈万三吃饭,指着“猪”蹄问是什么菜,沈万三妙答保住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沈万三也是个传奇人物,在元朝覆灭的战乱中他的生意没有失败,在经过王朝更迭之后他的生意竟然是蒸蒸日上,在明朝建立后,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后,他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富可敌国,名气也越来越大。但是太过于有钱也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也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在建国之时为了防止再次有人作乱采取了各种措施,

  • 朱元璋辛苦打下的帝都,为何朱棣要执意迁到北方?原因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朱棣教育儿子,朱棣和朱元璋谁军事厉害,朱元璋给朱棣赐婚

    此时就算再想培养新储君,朱元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唯有草草将东宫之位交由朱标之子朱允炆,几年后朱元璋郁郁而终,朱允炆登基是谓建文帝。朱允炆皇位还没坐热,便听从文臣进谏,大行削藩之道,以此彰显手腕强硬之姿。怎料削藩政策逼急了燕王朱棣,后者得病虎姚广孝相助,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叔侄皇位之争。不过几年,

  • 朱标不死,若果坐上皇位,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不死朱棣反吗,朱标如果不死朱棣还会造反吗,朱标不死朱棣会不会造反

    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有多重视呢?在太子还不是太子,皇帝也还不是皇帝的时候,那时候朱标是朱元璋和后来马皇后的爱情结晶,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早年与马皇后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对于这么个长子,自然是特别重视,而且由于朱元璋早年实在太惨了,父母死绝的他过早品尝到了人情冷暖,缺少亲情的他对于自己的儿子那是有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