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韩王安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来看,韩国是最先被秦国消灭的。公元前230年,秦国派遣内史腾进攻韩国。此时,韩国的大部分疆域已经丢失,更不能指望魏国、赵国等诸侯国相助。于是,韩王安开城投降。在被秦军俘获后,韩王安一开始被软禁起来,也即秦始皇没有打算赶尽杀绝。
但是,公元前226年,韩国宗室发动了叛乱。于是,在平定叛乱后,秦始皇为了以绝后患,就将韩王安处死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公元前226年,秦国还有楚国、魏国、燕国、齐国等诸侯国需要消灭,在这个时候,韩国宗室的叛乱,自然会让秦国后防不稳。所以,秦始皇也无法宽厚对待韩王安了。
[var1]
二、赵王迁
公元前229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军攻打赵国。在此之前,赵国虽然表现出强劲的韧劲,不过,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战役后,赵国已经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特别是在秦王嬴政即位后,秦国和赵国的巨大国力差距,是后者难以弥补的。
诚然,赵国还有李牧这位名将。不过,在郭开的陷害下,赵王迁还是冤杀了李牧。自毁长城后,王翦于公元前228年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并俘获了赵王迁。作为赵国的亡国之君,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也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一带。或许是因为秦国和赵国同宗同源,秦始皇没有对赵王迁痛下杀手。
[var1]
三、魏王假
众所周知,三晋同气连枝,韩国、赵国相继倒下后,魏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进攻魏国。在这场战役中,魏王假坚守城池,一度给秦国大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不过,通过水淹大梁,王贲还是迫使魏王假放弃抵抗。对于魏王假的结局,西汉刘向的《烈女传》表示秦始皇杀了魏王假。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没有魏王假被杀的记载,也即存在一定的争议。
[var1]
四、楚王负刍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是最辽阔的,但是,自楚怀王开始,楚国在和秦国的较量中不断损失疆域和兵马,从而走向了灭亡。当然,为了消灭楚国,秦始皇还是动用了60万秦军,这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了。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俘获了楚王负刍。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将楚王负刍废为庶人。自此之后,就没有楚王负刍的记载了,也即属于下落不明的情况。
[var1]
五、燕王喜
再者,就燕国来说。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获了燕王喜,这意味着燕国正式灭亡。诚然,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曾经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不过,这并没有让后者迁怒在燕王喜身上,也即在《史记》等史料上,没有燕王喜被杀的记载。对此,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位成熟的君主,秦始皇没有感情用事。况且,早在公元前226年,燕王喜已经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国了。
[var1]
六、齐王建
最后,自五国伐齐后,齐国和其他诸侯国渐行渐远,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吴国被秦国逐个消灭。并且,在战国七雄中,齐国也是唯一一个不战而降的诸侯国。在齐国灭亡后,秦始皇将齐王建软禁起来,不给他供给食物。因此,齐国的亡国之君最终被活活饿死。
从这一角度来看,齐王建的结局可谓是最悲惨的。当然,这应该是因为齐王建目光短浅乃至于昏庸无能,促使秦始皇十分鄙夷。总的来说,对于六国的亡国之君,秦始皇明确处死的只有韩王安和齐王建这两位,所以,正史上的秦始皇,显然不能说是一位残暴不仁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