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名义上对君主负责,行政上却南辕北辙

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名义上对君主负责,行政上却南辕北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1/5 3:10:11

君主在行事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手下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点大家看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就能理解。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取消丞相制度,结果却因如此,加大了皇帝的负担,不得不组建内阁来维持,可偏偏明朝后期的皇帝烂泥扶不上墙。名为维护君权,实际上到最后反而削弱了君权。

那么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是不是换了明主就可以挽救明后期的颓势?

明代内阁制——何为内阁

内阁于国人而言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大多数人知道英国的内阁和首相,但是不知道中国的内阁是什么。在他们的想象之中,中国似乎就不存在内阁制度,似乎在中国,君主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可事实是这样的吗?明代内阁与现代意义上的内阁主体其实差不多,甚至在名义上都是对君主负责,但是行政方式上来讲却南辕北辙。

1.相权被废,君相之争落下帷幕

古代政治体制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是中国官场的天花板。自封建政府诞生以来,丞相的位置一直都以各种名义存在着,国家政务琐碎繁重,仅仅靠皇帝自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国民之中选出一人作为自己的助手。所以历代丞相手中的权力都是极为巨大的。

这不由得让封建统治者感到后怕,手下的官员和丞相的直接接触可比自己多得多,自皇帝之下丝丝入扣的官员关系网,交接的关键点就是丞相。

农民出身,对官僚文化极为厌恶的朱元璋,害怕自己的位置坐不稳,丞相手中权力太大了,若是丞相真有谋反之意,自己无力回天。因而朱元璋直接宣布废掉丞相制度,把统治百官的能力收归自己。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

并下令子孙后代不得设立丞相,自此中国存在千年的宰相制度宣布被废除。

2.加强皇权?为何废丞相又设立内阁制度

如果只是为了加强皇权,那么朱元璋的这些行为看起来还是比较正常的,那么为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朱棣还是选择实质上恢复了相权呢?

封建王朝加强皇权的趋势一直都在加深,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权力确实得到了空前的集中,但是所有政事,都需要皇帝亲力亲为,当时的朱元璋每天要审批多达207份公文,处理的政务超过411件,这相当巨大的工作量,比得上之后的工作狂雍正了。

这种繁杂的事务处理就会分散皇帝的精力,一个人在身体承受的度之内,做出的判断就会正常且精准,一旦超越自己的度,哪怕只是感到些许疲倦,都会对自己的身体大为损伤。因而另一位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解决这件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一开始内阁大学士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实际上只是皇帝的智囊团和提出参考意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也开始尝试拥有自己的实权。

“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是对早期的内阁行政的表现。到了后面出现内阁“票拟”之权,掌握了实际权力的内阁瞬间就变为实权且专制的部门,结合明代后期的宦官和重臣专政,成为仅次于皇权甚至超越皇权的执政部门。

党争之祸——内阁走向权力的炼狱

说到明朝后期,可以说是自唐宋以来近代少有的政局大混乱的时期。这段时间,权力高度集中,但是不在皇帝手中,都在宦官和各党派的总领手中,所谓的内阁成为各级官员的政治中心。明后期的内阁之争其实大部分都体现各级的党争的得势与否。

1.明代几代重要内阁的变换

明朝出清官,也出权倾一时的权臣,但不可否认这些人都非常有实力,比如严嵩张居正高拱等人都是青史留名的朝廷重臣。

严嵩在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大多都是负面评价,书上对他的评价大多都是擅于谄媚、两面三刀、为人刻薄之类。严嵩上位之时就利用了皇帝的软肋,处处讨皇帝欢心,从而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在严嵩在位期间,世宗懈怠政务,不理朝政,严嵩更是只手遮天,在各地安插自己的亲信眼线,统治百官,并广结党羽,任人唯亲,百官“皆惴惴事嵩”,敢怒不敢言。

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之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人说他是凭借一己之力续命了百年的明朝,万历新政使得摇摇欲坠的明王朝苟延残喘了许久。虽然执政能力张居正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但作为内阁首领,张居正在权势方面也是专权弄权,早期和高拱交好,之后高拱和张居正关系出现裂痕。各自用亲信攻击对方,矛盾持续数年。最终高拱因故称病,张居正“大柄悉以委居正”。在明代历史之中内阁首辅一直都是权力更迭和党争的重灾区。

2.首辅之争——政治集团之间的血腥动乱

明末党争是产生于特殊年代的产物,从之前的历史看,政治的动乱向来都是社会的动乱为前提,从之后历史看,清朝也未出现这样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集团。虽然自古以来,官员之间拉帮结派,以地区和政见为统一的“党派”屡见不鲜,甚至每代皇帝都面临这样的苦恼。明朝的所谓首辅之争,其实就是各方党派在选举自己的话事人。从万历时期开始,权力极具膨胀的内阁首辅的位置就让所有官员垂涎。

内阁自从出现,想要获取更多权力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内阁成员不甘心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传声筒”,纷纷要求自己的权力。当然明朝早期的几个皇帝都掌握着实权,自然不肯放松,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突然之间一代不如一代,不是沉迷于木匠瓦匠,就是喜欢炼药修仙。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到了万历时期,高拱长期兼任吏部,张居正权倾一时,内阁统领六部,此时内阁手中的权力极为膨胀,官员任免,兵权等等都归内阁统一管辖。

张居正去世之后,内阁权力一度收缩。内阁与六部的权力争夺越发严重,神宗放权给六部,之后又因张位的进言取消,此时的内阁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朝廷”。给之后蔓延到官场深处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北京城最后一次落日——人间之殇

几百年前,那场延续了数十年的干旱,最终在陕北找到了突破口,李闯王进入了北京城,可他除了北京城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崇祯帝最后在煤山上走完了他的一生。可能他是个历史的背锅者,说实在他的处境似乎秦皇汉武也无法收场,可他偏偏是个普通人,在帝国的最后余晖中犯下了一次次无可挽回的错误。明朝末年,官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1.政局乱象——做官就是为了结党营私

明代末年,争权之风愈演愈烈,双方不惜采用了任何手段来对持不同政见的敌人攻击。作为一位能够接触皇帝的高级官员,身上不可能纤毫未染,大家都是煤堆上的乌鸦,真“一般黑”。皇帝的信任是看你还有多少利用程度,只要你没有用处,自然进言就能置于死地。

因此明末各党派任人唯亲、党同伐异,不以政论的是非曲直论正确,而是以此合乎自己的政见而论合理。各党派纷纷进行拉拢和离间官员,争夺首辅之位,即使百姓已经民不聊生,依旧为此争论不休,明朝不亡,就不合天理了。

2.军事腐败——将帅未死沙场而亡于内廷

明朝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书上记载极少,但还是可以于古籍里管中窥豹。当时明朝虽然有着火器等高科技装备,但普通士兵战斗力和战斗素养极为低下。不说打得丢人的抗倭,几万人拿几十人束手无策。土木堡之战更是直接家被偷了,皇帝都做了俘虏,战斗力真是一言难尽。就这,和明末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明后期的党争使得将领各自为战,并且因为内部的党争结果受到牵连。

好不容易打了几个胜仗的袁崇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于自己人的手中,将领在外作战最怕的就是敌人的反间计,简直是有口说不清。更怕的是朝廷内有的人还巴不得你死。做了替死鬼的袁崇焕九泉之下看到明朝的覆灭,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不知道如何作想。

总结:

明朝的内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尊崇皇权的,如果一切顺利,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当一个人手中握有权力的时候,权力的性质就变了。

作为君权的附庸,只对皇帝负责的行事规范让他们“师出有名”。一旦君权不那么步步紧逼,内阁就会只手遮天。所以,内阁制度实质上并没有对于皇权的统治带来一些便利,设立内阁初衷很好但是行事起来不是那么回事。看似是加强皇帝权力的行为反而加速了封建皇权的灭亡。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更多文章

  • 前朝剑不能斩本朝官乾隆最爱的富察却套用明朝丧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对富察氏评价,嘉庆忌惮富察氏的原因,乾隆皇帝用过的弓箭

    在乾隆十三年,在事业上、家庭上发生的一些事对乾隆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外有“平定金川叛乱”非常的不顺,内有“他最爱的女人富察皇后去世。”尤其是后者,让乾隆接下来的余生都感觉内心孤独、凄凉,因为后宫的女人再多,也无人像富察那样能给他心灵上的慰藉。富察氏与皇子弘历的婚事,是雍正皇帝钦定的,可谓是父母之命媒

  • 李自成写信向史可法求和,史可法却写信多尔衮:明清联手剿灭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多尔衮杀了李自成吗,吴三桂 李自成 多尔衮,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信

    原本李自成形势大好,占据了中国北方和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江南等地传檄可定,但是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后,清军顺势入关,占据了北京和山西等地,并全力攻击陕西的李自成,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压力陡然增大。而与此同时,明朝南方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原本李自成占据河南、山东,可以顺势南下,以大顺军的士气和明朝军队的

  •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曾杀妻表忠心的这个部下是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全集,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李自成部下宋良兴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有人说起义本就不成熟,失败是必然。但我们回顾历史,其实他兵败的转折点是因为这个人。这个人叫刘宗敏,在李还没有扬名立万的时候,就跟着他,如果李自成当了皇帝,他肯定是开国功臣之一。这个人身上发生过一次有趣的事件,就是他曾杀妻儿向李自成表忠心。有一年,明朝廷重用了杨嗣昌

  •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救出的那个孩子是谁吗?难怪语文老师从来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光砸死人,司马光砸缸把人砸死的爆笑故事,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关于司马光,大多数都停留在孩童时期的“砸缸救人”,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他父亲司马池是光州县令,取名为光,六岁时,司马池就开始教司马光读书,司马光也非常好学,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司马池每次出游或者同幕僚交谈时都会带着司马光,在这种耳闻目染下,司马光不论在学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

  • 雪域远征尼泊尔:清朝军队为何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乘风破浪?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01 稳定的西藏 清军在西藏的出色表现,首先有赖于清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扎实政治基础。 雍正年间,清政府借平定海西蒙古叛乱之际顺利 收服西藏,并开始向西藏正式派驻具有实权的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的同时,直接参与西藏的高层宗教与行政事务决策。除此之外,清王朝还在西藏实行了长期驻军制度。

  • 大清第一“悍妇”,骂名传到现在,为何看到现在有人给她“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这个名字应该没有人陌生,一般人对她的印象都不太好,这其实大都来自于一些片段性的小故事,比方说慈禧太后为了办生日宴挪用北洋海军军费,慈禧太后大肆修建园林,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英明神武的光绪帝并且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种种。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我们要评价一个人,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她的一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立储在历史各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涉及国本和国运,历代君主也都十分重视。我们大多历史书籍都是平面政治历史,很少从民众的角度去书写历史,这是我们历史书籍的短板之处。所以,看待历史,应该有透过历史记录的眼光,或者说正确的历史观,来考量问题的真相。立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王朝的延续,试问哪个郡王不愿意立一位优

  • 雍正继位之初,内忧外患频仍,胤禩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胤禩评价雍正截图,雍正胤禩出身,历史胤禩给雍正写过信吗

    康熙虽然号称千古一帝,但是在晚年治理国家中,多有心力不济,在他的刻意放纵之下,清王朝吏治腐败,内部因皇储之争而陷于九子夺嫡之中,可以说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九子夺嫡的余波一直延续到后来乾隆继位,可以说在清代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 我们在雍正王朝始终,可以发现雍正在继位之初,受到八阿哥胤禩的

  • 雍正继位之初就被臣子揭伤疤,震怒过后反夸:我也佩服他胆子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雍正臣子大全,雍正继位史,雍正与臣子们对话视频

    1722年11月13日,掌管大清朝60多年的康熙皇帝在北郊畅春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对于康熙来说,他这一生是“绝对值”的,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后的事情,康熙双手一摊,也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康熙的儿子有很多,但在他死时,真正伤心的却没有几个。 不少皇子在康熙死后甚至还会长舒一口气,顺便说句:终于还是死

  • 雍正皇帝上台后,囚禁了好几个兄弟,为何只放过了老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当上皇帝后怎么处理他的兄弟,雍正囚禁老八的原因,雍正到底有没有杀兄弟

    康熙晚年被“九子夺嫡”搅得心力不支,忙于到处调和和灭火,直到自己油尽灯枯的时候,还不忘嘱咐雍正,要善待自己的兄弟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他们。但自古成王败寇,对付政敌须杀伐决断。 雍正继位后,深知诸位兄弟不光不服,还有心不甘,雍正为了巩固皇权和地位,便开始着手对自己的政敌清算隐患。 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