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一代忠臣蒙冤被杀,官兵抄家时无不落泪,刽子手愧疚自刎谢罪

明朝一代忠臣蒙冤被杀,官兵抄家时无不落泪,刽子手愧疚自刎谢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2 更新时间:2024/3/1 18:54:59

君臣相得无疑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政治体制使皇帝终身执政,无论他是否平庸,都没有转圜的余地,而忠臣就算能力再强,如果得不到任用那也没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更有甚者,皇帝非但没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反而对小人的话深信不疑,在小人的教唆之下,使忠臣陷入危险。在佞臣和昏君的共同迫害下,含恨而终的忠臣数不胜数。

虽然他们的生命从这世间消失,但他们的美好品质会永远被百姓铭记,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永生。

明朝第一大忠臣于谦更为难得,在他被杀之后,前往他家抄没财产的官兵无不落泪,对他行刑的刽子手更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选择了自刎。

刚正不阿的于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以自身经历证明了侯将相并非为贵族垄断,平民百姓也可以经过一番打拼,成为天下共主。

朱元璋早年经历很苦,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他深知底层人民的不易,因此登基为帝之后,朱元璋严抓吏治,对于贪官污吏的打击力度极大,贪污一点钱财就要被剥皮实草,震慑力很强。

因此,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早期的官场十分清廉,吏治清廉的维持条件是朱元璋的高压政策,等到朱元璋去世,朝廷对这一方面的管制逐渐松懈。

也可能是物极必反,在经过了早期的严厉抑制后,一朝获得自由,官吏们就大贪特贪,使得明朝后期官场贪污问题十分严重。

在浑浊的明朝官场中,于谦是一股清流,他带有浓厚的依法治国思想,坚信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并也在执法行动中贯彻这一原则。

当时的官场内官官相护蔚然成风,唯于谦刚正不阿,没有遵从那一套潜规则,只要违法者触犯律法,伤害百姓利益,于谦就一定会处罚他们,给百姓一个交代。

维护百姓的行为,自然为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但是也招来了官场中其他官吏的怨恨,他们视于谦为规则破坏者,对他多有诋毁诽谤。

但于谦并不会在意他们,巨人怎么会理会脚下小小蚂蚁的抱怨呢?时日一久,于谦严格执法的名声流传很广,甚至连盗贼都不敢来他的辖区作恶。

除了贪污腐败,明朝的一大问题就是宦官专政,当时的宦官王振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以宦官之身掌管内阁。

掌握大权并且有皇上恩宠在身的王振成为了众人追捧的对象,无论是一朝为臣的大臣,还是参加科举的学子,都会想方设法拜谒王振,并赠送给他金银珠宝,以此来获得他的赏识,为自己谋一块立身晋阶的敲门砖。

这些对王振阿谀奉承的人里边当然没有于谦,他坚守本心,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因此遭受到破坏,他也不改变心意。

身边人看不下去,劝他对王振示好,不一定要赠予其贵重物品,只要表明自己顺从的态度就好,于谦对此嗤之以鼻,他信奉言行如一,心里厌恶王振之流,就绝没有做出顺从姿态的道理。

首次被陷害

于谦绝不盲目从众,他特立独行的行为在官场中看来就仿佛是逆流而上,与众人浑然不同,因此早早就引起了王振的注意。

于谦具有能力,又受到百姓的爱戴,难保以后不会升迁,而这样一个处处与他作对的人,如果身居高位,无疑会成为王振的眼中钉,肉中刺。

王振升起了危机感,因此决定除掉于谦。他指使手下人以虚假的罪名弹劾于谦,把他收押在监牢,判处死刑,一切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光明正大地进行,足以说明明朝的吏治已经完全腐坏。

而一听说于谦被抓入监牢并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受过于谦恩惠的百姓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民怨沸腾,他们联合士人一同上书,阐述于谦的过往功绩,最后王振的打算破灭,他不得不退让,把于谦无罪释放。虽然于谦还是得到了降职处理,但毕竟保住了性命。

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公元1449年,蒙古大军压境,局势危急,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对敌我实力做出错误判断,决定御驾亲征,于谦自然看出了这一决定的不妥,他联合兵部尚书一同劝谏,希望能让明英宗打消这个荒唐念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英宗不顾忠臣的劝谏,沉浸在王振的谗言里,毅然决然地出征,最终在土木堡被俘,造成明朝的一大屈辱——土木堡之变。

动乱中王振身死,宦官势力为之一衰,于谦挺身而出,出谋划策保住了京师,在他的促成下,监国朱祁钰登基为帝,即后来的明代宗。

明代宗在位期间重用正直之士,官场为之一清,于谦也成为朝中重臣,局势大好,看起来怨恨于谦的人似乎没有出手的机会了,但变故来得猝不及防。

明代宗病重,已经回国的明英宗有意夺回皇位,为他筹谋的大臣建议他牺牲于谦来登上皇位,使他重登皇位名正言顺。后来,明英宗以镇压于谦谋反的姿态重回至尊之位,于谦则被以“谋逆罪”斩首。

于谦死了,但他在百姓心中长存,负责杀死于谦的刽子手也知道于谦的忠良品质,清楚他是被陷害的,而自己杀了这么一位忠臣更是铸下大错,最后,他受不住煎熬,决定自刎赎罪。

而负责抄没于谦家产的官兵也受到了震撼,于谦身居高位,家中竟然徒有四壁,见者无不落泪。

小结:

于谦是一味苦口的良药,他本可以发挥效力,挽救明朝崩溃的朝纲,可偏偏是朝廷对这一救命药弃若敝屣,最后也迎来了自身的灭亡。

更多文章

  • 朱棣炫耀父亲给他剥桔子,为何马皇后却神色慌张?嘱咐他快回属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的老婆一览表,朱棣1-46集电视剧,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

    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他在位期间前后进行过六次大肃贪,涉事官员高达15万人,并且无一生还。与朱元璋相反,马皇后向以仁德示人,作为一国之母,贤良淑德,又刚柔并济,因此后宫的妃子们都很敬重她。而且马皇后对前朝政事也有一定影响,她被允许干政,一些忠臣也是因为受到她的庇护才得以善终。朱元璋因为出身的问

  • 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名义上对君主负责,行政上却南辕北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进入内阁容易吗,明朝皇帝担心内阁

    君主在行事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手下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点大家看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就能理解。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取消丞相制度,结果却因如此,加大了皇帝的负担,不得不组建内阁来维持,可偏偏明朝后期的皇帝烂泥扶不上墙。名为维护君权,实际上到最后反而削弱了君权。那么内阁制度究竟适不适合明朝,是

  • 前朝剑不能斩本朝官乾隆最爱的富察却套用明朝丧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对富察氏评价,嘉庆忌惮富察氏的原因,乾隆皇帝用过的弓箭

    在乾隆十三年,在事业上、家庭上发生的一些事对乾隆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外有“平定金川叛乱”非常的不顺,内有“他最爱的女人富察皇后去世。”尤其是后者,让乾隆接下来的余生都感觉内心孤独、凄凉,因为后宫的女人再多,也无人像富察那样能给他心灵上的慰藉。富察氏与皇子弘历的婚事,是雍正皇帝钦定的,可谓是父母之命媒

  • 李自成写信向史可法求和,史可法却写信多尔衮:明清联手剿灭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多尔衮杀了李自成吗,吴三桂 李自成 多尔衮,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信

    原本李自成形势大好,占据了中国北方和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江南等地传檄可定,但是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后,清军顺势入关,占据了北京和山西等地,并全力攻击陕西的李自成,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压力陡然增大。而与此同时,明朝南方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原本李自成占据河南、山东,可以顺势南下,以大顺军的士气和明朝军队的

  •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曾杀妻表忠心的这个部下是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全集,陈圆圆李自成私下关系,李自成部下宋良兴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李自成为什么失败?有人说起义本就不成熟,失败是必然。但我们回顾历史,其实他兵败的转折点是因为这个人。这个人叫刘宗敏,在李还没有扬名立万的时候,就跟着他,如果李自成当了皇帝,他肯定是开国功臣之一。这个人身上发生过一次有趣的事件,就是他曾杀妻儿向李自成表忠心。有一年,明朝廷重用了杨嗣昌

  • 司马光砸缸,你知道救出的那个孩子是谁吗?难怪语文老师从来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光砸死人,司马光砸缸把人砸死的爆笑故事,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关于司马光,大多数都停留在孩童时期的“砸缸救人”,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他父亲司马池是光州县令,取名为光,六岁时,司马池就开始教司马光读书,司马光也非常好学,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司马池每次出游或者同幕僚交谈时都会带着司马光,在这种耳闻目染下,司马光不论在学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

  • 雪域远征尼泊尔:清朝军队为何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乘风破浪?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01 稳定的西藏 清军在西藏的出色表现,首先有赖于清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扎实政治基础。 雍正年间,清政府借平定海西蒙古叛乱之际顺利 收服西藏,并开始向西藏正式派驻具有实权的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的同时,直接参与西藏的高层宗教与行政事务决策。除此之外,清王朝还在西藏实行了长期驻军制度。

  • 大清第一“悍妇”,骂名传到现在,为何看到现在有人给她“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这个名字应该没有人陌生,一般人对她的印象都不太好,这其实大都来自于一些片段性的小故事,比方说慈禧太后为了办生日宴挪用北洋海军军费,慈禧太后大肆修建园林,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英明神武的光绪帝并且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种种。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我们要评价一个人,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她的一生

  • 雍正驾崩后,为何张廷玉心急火燎的要去找另外一道密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立储在历史各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涉及国本和国运,历代君主也都十分重视。我们大多历史书籍都是平面政治历史,很少从民众的角度去书写历史,这是我们历史书籍的短板之处。所以,看待历史,应该有透过历史记录的眼光,或者说正确的历史观,来考量问题的真相。立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王朝的延续,试问哪个郡王不愿意立一位优

  • 雍正继位之初,内忧外患频仍,胤禩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胤禩评价雍正截图,雍正胤禩出身,历史胤禩给雍正写过信吗

    康熙虽然号称千古一帝,但是在晚年治理国家中,多有心力不济,在他的刻意放纵之下,清王朝吏治腐败,内部因皇储之争而陷于九子夺嫡之中,可以说几乎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九子夺嫡的余波一直延续到后来乾隆继位,可以说在清代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 我们在雍正王朝始终,可以发现雍正在继位之初,受到八阿哥胤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