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得无疑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政治体制使皇帝终身执政,无论他是否平庸,都没有转圜的余地,而忠臣就算能力再强,如果得不到任用那也没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更有甚者,皇帝非但没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反而对小人的话深信不疑,在小人的教唆之下,使忠臣陷入危险。在佞臣和昏君的共同迫害下,含恨而终的忠臣数不胜数。
虽然他们的生命从这世间消失,但他们的美好品质会永远被百姓铭记,某种意义上达到了永生。
明朝第一大忠臣于谦更为难得,在他被杀之后,前往他家抄没财产的官兵无不落泪,对他行刑的刽子手更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选择了自刎。
刚正不阿的于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以自身经历证明了王侯将相并非为贵族垄断,平民百姓也可以经过一番打拼,成为天下共主。
朱元璋早年经历很苦,当过乞丐,做过和尚,他深知底层人民的不易,因此登基为帝之后,朱元璋严抓吏治,对于贪官污吏的打击力度极大,贪污一点钱财就要被剥皮实草,震慑力很强。
因此,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早期的官场十分清廉,吏治清廉的维持条件是朱元璋的高压政策,等到朱元璋去世,朝廷对这一方面的管制逐渐松懈。
也可能是物极必反,在经过了早期的严厉抑制后,一朝获得自由,官吏们就大贪特贪,使得明朝后期官场贪污问题十分严重。
在浑浊的明朝官场中,于谦是一股清流,他带有浓厚的依法治国思想,坚信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并也在执法行动中贯彻这一原则。
当时的官场内官官相护蔚然成风,唯于谦刚正不阿,没有遵从那一套潜规则,只要违法者触犯律法,伤害百姓利益,于谦就一定会处罚他们,给百姓一个交代。
维护百姓的行为,自然为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但是也招来了官场中其他官吏的怨恨,他们视于谦为规则破坏者,对他多有诋毁诽谤。
但于谦并不会在意他们,巨人怎么会理会脚下小小蚂蚁的抱怨呢?时日一久,于谦严格执法的名声流传很广,甚至连盗贼都不敢来他的辖区作恶。
除了贪污腐败,明朝的一大问题就是宦官专政,当时的宦官王振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以宦官之身掌管内阁。
掌握大权并且有皇上恩宠在身的王振成为了众人追捧的对象,无论是一朝为臣的大臣,还是参加科举的学子,都会想方设法拜谒王振,并赠送给他金银珠宝,以此来获得他的赏识,为自己谋一块立身晋阶的敲门砖。
这些对王振阿谀奉承的人里边当然没有于谦,他坚守本心,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因此遭受到破坏,他也不改变心意。
身边人看不下去,劝他对王振示好,不一定要赠予其贵重物品,只要表明自己顺从的态度就好,于谦对此嗤之以鼻,他信奉言行如一,心里厌恶王振之流,就绝没有做出顺从姿态的道理。
首次被陷害
于谦绝不盲目从众,他特立独行的行为在官场中看来就仿佛是逆流而上,与众人浑然不同,因此早早就引起了王振的注意。
于谦具有能力,又受到百姓的爱戴,难保以后不会升迁,而这样一个处处与他作对的人,如果身居高位,无疑会成为王振的眼中钉,肉中刺。
王振升起了危机感,因此决定除掉于谦。他指使手下人以虚假的罪名弹劾于谦,把他收押在监牢,判处死刑,一切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光明正大地进行,足以说明明朝的吏治已经完全腐坏。
而一听说于谦被抓入监牢并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受过于谦恩惠的百姓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民怨沸腾,他们联合士人一同上书,阐述于谦的过往功绩,最后王振的打算破灭,他不得不退让,把于谦无罪释放。虽然于谦还是得到了降职处理,但毕竟保住了性命。
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公元1449年,蒙古大军压境,局势危急,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对敌我实力做出错误判断,决定御驾亲征,于谦自然看出了这一决定的不妥,他联合兵部尚书一同劝谏,希望能让明英宗打消这个荒唐念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英宗不顾忠臣的劝谏,沉浸在王振的谗言里,毅然决然地出征,最终在土木堡被俘,造成明朝的一大屈辱——土木堡之变。
动乱中王振身死,宦官势力为之一衰,于谦挺身而出,出谋划策保住了京师,在他的促成下,监国朱祁钰登基为帝,即后来的明代宗。
明代宗在位期间重用正直之士,官场为之一清,于谦也成为朝中重臣,局势大好,看起来怨恨于谦的人似乎没有出手的机会了,但变故来得猝不及防。
明代宗病重,已经回国的明英宗有意夺回皇位,为他筹谋的大臣建议他牺牲于谦来登上皇位,使他重登皇位名正言顺。后来,明英宗以镇压于谦谋反的姿态重回至尊之位,于谦则被以“谋逆罪”斩首。
于谦死了,但他在百姓心中长存,负责杀死于谦的刽子手也知道于谦的忠良品质,清楚他是被陷害的,而自己杀了这么一位忠臣更是铸下大错,最后,他受不住煎熬,决定自刎赎罪。
而负责抄没于谦家产的官兵也受到了震撼,于谦身居高位,家中竟然徒有四壁,见者无不落泪。
小结:
于谦是一味苦口的良药,他本可以发挥效力,挽救明朝崩溃的朝纲,可偏偏是朝廷对这一救命药弃若敝屣,最后也迎来了自身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