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花园野果无数,秦昭襄王宁可放坏也不给灾民,之后给秦国带来昌盛

花园野果无数,秦昭襄王宁可放坏也不给灾民,之后给秦国带来昌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90 更新时间:2024/1/18 23:22:37

废什么话啊,当然是赶紧救灾了!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事实上,历史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赶紧赈灾。

如果赈灾不力,那么百姓大面积饿死,或者发生李自成这种农民起义,不说朝廷要焦头烂额,最起码在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笔骂名。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牛马”与众不同,他们的选择就是让你看不懂,以至于感觉到离谱。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牛马”还不是一般的“牛马”,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牛马”,那就是秦国雄君-秦昭襄王嬴稷。

[var1]

嬴稷对秦国十分重要,可以说他起到了承上下的作用,上承秦孝公、秦惠文王,后有秦始王嬴政,如果没有嬴稷,那么秦国不说成就霸业,能不能偏安一隅都是一回事。所以史书对嬴稷大书特书,评价颇高。

研究秦史的专家翦伯赞点评:(秦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可以看出,翦伯赞认为秦昭襄王对秦对六国的斗争还是极为认可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位高度点评的雄君,他在位时期也做过一次奇葩事,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嬴稷的话,我估计史书早就开骂了。那件事就是不救灾民,对灾情熟视无睹。

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清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令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意思就是秦国发生了大饥荒,应侯范雎认为应该救灾,毕竟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秦国的“耕”、“战”都需要大量的百姓,前者可以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后者可以解决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的问题,可以提供大量的“炮灰”。

“耕战”是秦国的国策,长期的战争可以掠夺大量的土地,而大量的土地需要劳动力来耕种。土地有人耕种了,经济就好起来了,那就可以养更多的士兵,然后掠夺更多的土地。典型的用秦国的剑为秦国的犁取得土地。

此时发生了大饥荒,而五苑(皇帝的公园)又恰好有无数的野果,像什么蔬菜、橡果、枣栗这些东西完全可以用来“活民”,不用从国库出钱,只需要稍微做那么一点点牺牲就好。其实也算不上牺牲,秦王肯定不会去五苑吃什么野草的,对秦王来说这些都是无用之物,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救济灾民。

但是秦昭襄王这个“牛马”就与众不同,他坚持不可能救灾。范雎听后就是一愣,你宁可饿死百姓也不救灾?不用你出钱,就让你放开五苑的禁制也不行?

[var1]

可能秦昭襄王也看到范雎的不解了,所以向范雎解释道:“秦国的法律规定了,百姓有功才可以赏,百姓有过那就必须罚。我如果让饥民去五苑采摘野果,那么就等于赏赐无功之民,这样做那些有功的老百姓怎么看待此事?既然有功、无功都可以得到赏赐,那谁还去建立功勋?此乱之道也。我宁可让五苑荒着,也不能用来救民。只有这样,大秦才会继续昌盛,不至于乱(不如死而治)。”

秦昭襄王比较能讲,你说你不救就不救,还要整一套理论来论证你不救灾民有道理,你这不像话啊。你非但自己不像话,你还带着范雎一起不像话(大夫其释之),硬是错过了救荒的黄金时机。

为什么秦昭襄王认为不救民可以治,而救民就会导致乱?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秦昭襄王想要用人民来浇筑“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想要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耕战”机器。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不是秦昭襄王所创,而是商鞅所创。比如说在战场上杀了一个敌军军官(甲士),那就是晋升为一级爵位(公士),奖励一顷土地、一处宅院、一个仆人,同时一年工资50石(秦制一石=30.75公斤)。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var1]

最低级的就是公士,最高级的就是彻侯,一年工资1000石。每级都有每级的待遇,不仅仅是体现在年工资上,比如一级爵位可以吃最低级的食物,也就是勉强填饱肚子;二级可以吃粗米,同时有一些最低级的小菜;三级可以吃精米,同时还有一盘菜肴。就这种以此类推,级别越高待遇越好。

如果到了九级(五大夫),那么就可以衣食300户的租税,也就是小地主级别的待遇。像吕不韦那种级别的,可以食邑十万户,典型的大地主。总之,你在战场上杀敌越多,爵位就越高,对应的就是待遇越好。

当然,除了战场上杀敌,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种地、为朝廷做事。而在秦国,爵位就代表了一切,你的地位、土地、钱财、仆役、女人都和爵位挂钩。除此之外无他,不要幻想做什么生意,秦朝重农抑商,做生意不但不会得到爵位,反而会受到鄙视和打压。

总之在商鞅的构建下,秦国的百姓只有三条路,一条路就是在田野耕作,一条路就是为朝廷办事,最后一条就是战场杀敌。除此之外,无他。离开这三条路,你在秦国寸步难移。

为什么会颁布如此法律?主要是受制于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崩溃,诸侯为了强大起来,先后颁布了各种类型的激励政策,主旨是为了鼓励百姓建功立业,为诸侯卖命。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山歌

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百姓渴望赏赐,商鞅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应运而生的,是符合秦国的国情。而秦国通过“耕战”迅速强大起来,主要就是因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所以秦王十分推崇商鞅法,秦惠文王杀商鞅但仍旧维护了商君法,秦昭襄王更是坚定地执行商鞅法。

[var1]

如果赏赐无功之民,那么就会导致赏罚不明,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到时候老百姓就不会拥护商君法了,毕竟有没有功劳都会得到赏赐,既然这样那还卖什么命啊。而商君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那么秦国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

秦昭襄王认为不救民可以维护商君法,保大秦昌盛。而救民会导致民众摒弃商君法,从而致使乱秦。秦昭襄王这个牛马这样做有没有道理?看上去是不人道的,但是却符合秦国的法度。所以在秦昭襄王的维护下,商君法在秦国根深蒂固,圣贤荀子在看到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后,评价: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高度肯定了秦昭襄王维护法度的行为,认为在秦昭襄王的治理下,秦国的百姓、官吏都和古代(周)百姓、官吏差不多。衙门、家,士大夫们两点一线,没有任何私事,也没有任何勾结,更是没有朋党。而老百姓们勤勤恳恳的耕种,不喜欢花里胡哨的服装,也不喜欢靡靡之音,同时对官府十分尊敬。秦国的强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var1]

可以看出,当时的秦国的所有人都在严格执行秦法,同时对有功必上、有过必罚的感触十分深刻,没有人逾越法度,大家都是乖乖的。

这样做好不好?虽然有些不人道,但是秦昭襄王维护了秦法,同时使秦国强大起来了。而且从大夫其释之这一点上看,秦国的士大夫、秦国相国范雎也认可了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毕竟秦昭襄王是在依照商君法治国。

而且不止是在救济灾民上是这个态度,秦昭襄王很多事上都是这个态度,就连百姓们给他祈福都不行。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人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是爱寡人也。夫爱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罚二甲而复与为治。”

意思就是说秦昭襄王有病,百姓们都觉得秦昭襄王是个好国君,所以纷纷去买牛,然后杀牛为秦昭襄王祈福。大臣们看到之后,把此事编为祥瑞,然后说给秦昭襄王听。没想到秦昭襄王非但不领情,反而要治百姓的罪。

理由很简单,法律没有祈福这一条,他们祈福是没有功的,所以不应该赏赐。但是法律禁止杀牛,他们干了,那就必须罚。犀利不犀利,人家为你祈福,你不领情,还重罚人家。我敢说翻遍古今中外的史书,这种国君都举世罕见。

但是没办法,秦昭襄王就是这样,只要法律允许,那就可以做,法律不允许,那就坚持不肯做。说实话,话说到这种地步,我已经不想用牛马来形容他了,毕竟法治是那么重要,他能为了维护法治而放弃溜须拍马,这一点很难得。

如秦昭襄王所料,秦国不救灾民,迅速强大起来,以至于扫灭六国,建立秦朝。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所作所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并且在之后为秦朝带来了毁灭。

[var1]

这个隐患就是恪守法治,而忽略六国所存在的“仁政”。荀子虽然高度肯定了秦昭襄王的行为,但是他也评价:(秦)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短也。

意思就是秦国恪守法治,但是忽略了儒家存在的重要性,忽视了“仁政”的意义。纯粹任用贤人可以称王天下,但是驳杂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只能称霸诸侯,如果这两者哪个都做不到,那就会亡国。

秦昭襄王用义、利来用人,用奖励激励军民。但是我们都知道奖励是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当边际效用减到一定的底部,那么奖励就失去了其作用。而失去奖励的秦国将会失去“主心骨”,秦国就会崩溃。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秦昭襄王就是没有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共产主义追究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资本主义扛起的是“民主自由”的大旗。无论两个阵营用什么样的政策,但是他们还是会坚持他们的思想建设工作。

大秦有吗?大秦没有。大秦忽视了思想建设工作,以至于大秦在建立之后,六国民众并不认可秦朝,对秦朝恪守法度的行为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这群人的心目中还有“仁政”、“儒家”、诗经等思想,他们注定难以融入秦朝。陈胜吴广一起义,山东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响应,这直接导致秦国二世而亡。这也应了荀子的评价此亦秦之所短也。

像秦昭襄王干的事,他们断然不可能理解,难道维护法度比救济灾民还重要?难道老百姓为国君祈福都不行?这就是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冲突所在。就像我们现在也不太能理解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但是没办法,秦昭襄王的行为就适用于秦国。

更多文章

  • 吴越争霸背后的“国际力量”:春秋末年的局部战争与大国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越争霸后的历史,吴越争霸是局部战争吗,晋楚争霸与吴越之战

    晋楚争雄:美女引起形势逆转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其中晋楚争霸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成为吴越争霸的滥觞。[var1]公元前636年,晋献公长子重耳在秦军护送下,带领狐偃、赵衰等心腹回国,除掉了侄子晋怀公和一干佞臣。重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大权在握,封赏功臣,建立三军

  • 孔子被人偷走一只鞋,小偷仔细一看,马上送到国库,被珍藏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临死前预言,孔子金言10句,历史人物故事50字孔子

    我们都知道孔子会拽文,但倘若让他来习武,必定也是可造之才,为啥?因为孔子的身材高大威猛,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七尺男儿都够魁梧的了,而孔子却有九尺六寸,相当于2.21米,如果去掉单位换算的误差比,怎么也有两米以上,所以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东

  • 大秦一统天下的道路上秦国国君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国一统天下谁功劳最大,秦国错过的一统天下之机,秦国什么时候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首先秦孝公无可厚非,让秦国变强的第一人。他即位时正值秦国最积贫积弱的时候,而且又在河西之战遭遇新败割地赔款给魏国。此时的秦国不适合再和中原六国交战,只有强大国力方位上策。于是才有了之后的秦孝公的求贤若渴,各国才俊纷纷前来投靠,其中商鞅就是最著名的。秦孝公重用商鞅奉为上宾,正是因为国君都无条件信任秦国

  • 魏国的特种兵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竟然能以五万击败五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国武卒为什么厉害,魏国魏盾,魏国最厉害的部队

    当时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就在吴起的建议下组建魏武卒。但是魏武卒装备精良,并且都以重装步兵为主。据《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简单的来说就是士兵披上三层的重甲和头盔,并且带一张弩,地上五十枝弓箭,而且拿

  • 看看战国最具盛名的特种兵,赵国、秦国、齐国、魏国尽皆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国打赵国,战国后期赵国军,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所有资料

    秦之锐士秦国锐士是一种称呼,详细点说是铁鹰锐士。据说当时司马错做上将军的时候创立了铁鹰锐士,这种锐士要求不单剑术要好,且马战步战样样精通,选拔标准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与与匈奴胡骑为准。当时秦国有新兵二十多万人,铁鹰锐士就选出了一千六百人,想一下什么概念。而且当时铁鹰锐士有一大

  • 那些和老子、孔子同时代的外国人,他们的成就不低于老子、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弟子对孔子评价,孔子的学生感恩孔子,老子和孔子谁的智慧大

    2600年前,中国进入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上第一次这么繁荣了。出现了好多伟人,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我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所有人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未来。尤其是当时的孔孟老庄等人,真的是影响到我们现在。我们公认那是我们思想迸发的时代,不过我们知道当时的

  • 从李牧破匈奴连却秦国说起,看赵国名将李牧在军事指挥上的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牧和李牧是什么关系,李牧抗匈奴发言稿,李牧破匈奴读后感100字

    由于李牧的性格和军事上的高度导致很多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外加上赵王迁的昏庸无能,最终这个赵国良将无端身死。历史对他更加不公的是,如此良将竟没有其单独列传,对于他的事迹我们也只能从《资治通鉴》、《战国策》以及别人的列传之中才能找到其生平的少部分事迹。从这有限的史料之中看其生平事迹,可以说李牧的一生都

  • 简单描述春秋战国四百年所发生的大事,带你理清这段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十大历史事件,春秋战国到现在的重要历史事件,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记录

    [var1]之后齐恒公,以“尊王攘夷”为号令九合诸侯,制止了狄人的侵扰,这是第一个霸主。之后齐恒公死后,晋文公有做了霸主,当时各国开始了加速兼并小国。这个时候战国的雏形就出来了,中原的晋国、东方齐国、西方秦国、北方燕国、南方楚国吴越等。之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并了吴国,成了一时的霸主。但是中原的晋

  • 战国时期的宋国,因为实力太过强大最后被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宋国去哪了,战国宋国顶峰时版图,战国时期宋国的位置

    [var1]宋国是商朝后人建立的国家。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所以宋国是为数不多的公国之一,我们知道泓水之战的宋襄公

  • 盘点历史上五位迂腐界的大佬,项羽、荀彧上榜,宋襄公不是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襄和刘备谁更厉害,项羽刘禅谁厉害,历史上荀彧才华有多强

    项羽其实也是一个特别迂腐的人,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对峙的时候,当时项羽用刘邦的父亲来要挟刘邦投降,结果就因为刘邦说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杀你爹,记得给兄弟分一碗羹。结果项羽就此放了刘邦的父亲,而且在鸿门宴上错过了杀刘邦最好的机会,为的就是自己那仅仅的颜面。项羽是谁,西楚霸王!但是却因为自己的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