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认为仁义治国方能得天下,此人反其道而行之,却最终夺得天下

孟子认为仁义治国方能得天下,此人反其道而行之,却最终夺得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14 更新时间:2024/2/21 16:17:25

[var1]

孟子一生奔走在各国之间,游说各个国君,或者说是,希望有君主能够接纳他的仁政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仁义当先。如果君主能以仁义治国,则能全面推广这种思想。

虽然孟子这种思想在后来得以兴起,但在战国时期并不吃香,于是屡屡碰壁,到了晚年孟子跑不动了,只能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等事业。

孟子曾在齐国宣扬“仁政无敌”的理论齐威虽然表面没有反对,但心里所想却是另一回事,孟子也看出来了,心里自然不舒服,但又不好说什么,只能谢绝齐威王赠送的百两金,黑着脸挥袖离开齐国。

[var1]

孟子在齐国不得志,于是跑到魏国来游说,因为他是很有名的学者,而梁惠王也想孟子请教治国之事,所以两人一拍即合,来了一场会话。

这场谈话并不愉快,双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魏国近年来在秦国、楚国、齐国手里吃了不少败仗,梁惠王是想在孟子这里问策,好报复回去,而孟子这套仁义治国,在当时看来太过空泛,完全见不到一点利益,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var1]

次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于是孟子与梁襄王见了一面,想要再次游说,但见面后对其印象很差,并说了句:“望之不似人君!”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为何这么说呢?

[var1]

先看,孟子说梁襄王时,第一个字是“望”,自然是孟子经过一定的观察,结合整句话则是,此人看着似乎没有国君的样子,就算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而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

意思是怎么才能让天下安定下来,但梁襄王不如其父,问话不能一针见血,说出问题的核心,提出的问题很浅白,都是些常识性的治国问题。

[var1]

孟子只好顺着梁襄王的思路,一步步引导对方,大致说明了作为君主,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如果想要得人心,就要施行仁政爱护百姓,轻易不能动刀兵,待民心所向之际,便是天下合合之时,自然而然天下安定。

孟子所以的说法方式,与教小学生没什么区别,都是逐步阐释给梁襄王听,兼之对梁襄王印象不好,因此说话比较直接,才会说梁襄王看着不像君主。

当然,孟子依旧不可避免代入了儒家思想,在他看来只有不嗜杀的君主,才能施行仁政,才有可能统一天下,但讽刺的是,最终统一天下却是秦始皇

[var1]

孟子曾预感五百年内,必有王者兴起统一天下,唯一对不上的则是,这位王者不止嗜杀,还杀了不少人,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战国时期,虽然国家不少,但并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同为一国领导人,高高在上,自然谁也不服谁,想要天下一统,谈何容易?

因此仅仅是仁义并不能统一天下,各种缘由就不一一细说了。不过秦始皇直接以武力征服,的确最为直接有效。因为在各国都口服心服的时候,天下权柄掌握在手中之时,才有资格去施行仁义。国与国之间如果只讲仁义,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

[var1]

比方——宋国宋襄公,在与楚国争锋时,两国交战之际,却要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第二年便因伤而死。

说孟子聪明,的确有头脑有学识,竟能预料到未来历史走向,因此自然不傻,之所以屡屡纠结于仁义的问题,只能说他思想太过超前。

在战国时期,世道还是比较混乱的,而且社会生产力低下,各个国家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施行仁义,除非像秦始皇一样,将天下握在手里,待天下太平,此时才适合布施仁义。

更多文章

  • 此人本是魏国名将,才能卓越战功赫赫,最后却因一事沦为千古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国名将排行榜,魏国国君,魏国十大顶级武将

    说起三国,感兴趣的读者想必为数不少,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英雄辈出、豪杰四起,许多人的生平事迹令人荡气回肠,至今读来仍欲罢不能。子渊之前曾为大家介绍了许多英勇名将,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位有些可悲的将领,本身能力非常突出,却因人生中唯一一次败仗而沦为笑柄。[var1]此人便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

  • 此人历经曹魏四朝,功绩赫赫地位堪比郭嘉,晚年无心之失葬送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魏郭嘉,曹魏第一谋士郭嘉简介,曹魏郭嘉什么关系

    纵观三国人物,曾有无数英雄豪杰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闻名后世的谋士将领,比如关羽、张飞、周瑜、贾诩、郭嘉等等。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一些人其名声虽不显于当世,但他们同样有着不输于他人的才干。子渊之前给大家介绍了许多蜀汉及孙吴政权的冷门人物,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魏国的蒋济。[va

  • 汉末三国的唯一完人,文韬武略天下敬重,韩国有其后裔三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末三国唯一的完人,文韬武略震九州,曹操文韬武略的例子

    各位朋友中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了不少或知名或不知名的三国人物,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既不谈文臣也不说武将,来说说三国时期顶级名士——卢植。卢植文武兼备,性格温厚,为人正直,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早期唯一的“完人”。相比之下,曹操太过自傲、孙权优柔寡断,刘备则仁慈过度。[var1]卢植,字子干

  • 战国珍宝离奇失踪,半年后却现身美国拍卖行,历经艰辛已重归故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发现战国珍宝,被盗多次古墓发现一件过亿藏品,二战寻宝发现5万亿黄金

    1988年6月5日清晨,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大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般说来,馆里一天的工作是从全场巡检开始的,然而当工作人员到达二楼的时候,却突然惊愕地发现二层的9件顶级文物全都没了![var1]由于修建葛洲坝工程,秭归县在搬迁屈原祠的基础上于县城东边建立了屈原纪念馆,

  • 此法师从战国活到唐朝,1072岁时圆寂,有科学依据吗?专家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禅师们各种奇特的圆寂方式,古代高僧是怎么圆寂的,唐代高僧治好太后眼病

    [var1]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今天所讲的就是一位有明确史书文献记载的千岁高僧——宝掌法师。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宝掌法师出生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时期。降生后的他相貌奇特,异于常人。眉毛高挑至额顶,两耳长长的耳垂一直垂坠至双肩,左手握着的拳头直到9岁都无法伸展开。后来他的父母经过高人指点后,

  • 秦庄襄王去世后,赵姬没为吕不韦生孩子,为何给嫪毐生了两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后与嫪毐,嫪毐先死的还是吕不韦先死的,战国时秦国嫪毐简介

    [var1]秦宣太后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在最恰当的时机将义渠王引来秦国,将其杀死,然后又灭了义渠,为秦国的开疆扩土立下了大功。而赵姬为嫪毐生下两个儿子,却给秦国王室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并且嫪毐和赵姬还有意让两人的儿子将来做秦王政的继承人,嫪毐甚至动了杀死秦王政的心思,

  • 长平之战赵国被杀40万人,第二年秦王想攻赵国,为何白起却说必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各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国败了会有多惨,长平之战白起坑杀的有40万赵军吗

    [var1] 白起剧照 但奇怪的是,赵国并没有马上灭亡,而是直到31年后,公元前229年,才被秦始皇派另一个名将王翦灭亡(赵王的儿子外逃建了一个代国,在公元前222年灭亡)。 在长平之战后的天赐良机里面,秦国为何不趁机灭掉赵国呢,是秦国不愿意吗?不是,秦王第二年派出重兵,围攻邯郸,想要灭亡赵国,要求

  • 长平之战40万赵军全军覆没,廉颇有没有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长平之战赵军有多惨,长平之战赵军真有45万吗,长平之战二十万赵军何去何从

    [var1] 本来,这次战争对于赵国来说,是或许可以避免的,当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其他的诸侯国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从这一点看,秦赵此后的战争也是不会有第三方加入。 但是,本来秦军已经攻占野王,把韩国本土和上党隔开,上党成了韩国的飞地,在求救无望的时候,为了避免更多的损失,韩国把上党割让给了秦国,至此

  • 同是四面迎敌,为何普鲁士能统一德国,而魏国却不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普鲁士统一德国,17世纪普鲁士有可能统一德国吗,魏国有可能统一六国吗

    晋国被分裂之后,魏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土地面积也占的最多。魏国曾一度发展强大虐遍了周边的国家,可是后来魏国却还是被秦国所灭。[var1]19世纪西欧的普鲁士也面临着一个类似的情况,当时普鲁士也就相当于是德意志帝国的一个诸侯国,可是后来普鲁士却成功的统一了德国北部,多次发动普法战争侵占法国比利时的国家的土

  • 战国时期秦国越来越强,而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都做过质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做质子的地方,秦昭襄儿子做质子,秦始皇在哪国当质子

    [var1]说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最著名的质子事件恐怕就是周郑交质了。当时郑庄公因为周平王要分他权的问题而质问周平王,周平王矢口否认,于是就有了这个周郑交质,周王朝的公子狐到郑国做质子,而郑国的公子忽到洛阳做质子。这是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周天子和诸侯交换质子,这怎么看都不正常,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