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着打?那当然不可能,只能说明朝勉强守得住而已,别那么急着给魏公公脸上贴金,毕竟魏公公也是明朝局势的破坏者之一。
当然,明朝之所以会走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归根究底来说还是因为朱某检能力不足,实在挑不起大梁。
那么魏公公得势之时,明朝为什么能够勉强守得住辽东呢?这就得说说魏公公这个人的聪明之处了。
魏公公聪明就聪明在他一直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朱某校,依附于朱某校,所以一直在维护朱某校的皇位。
毕竟只有朱某校安枕无忧了,他才能凭借着朱某校的信任而继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没有朱某校他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对于辽东的局势,魏公公也很重视,乃至于派人给孙承宗送去了紧缺的物资,让孙承宗能够无一时之后顾之忧。
为什么说无一时之后顾之忧呢?因为魏公公之所以会给孙承宗送物资,说白了也是想顺便拉拢孙承宗为自己所用。
但是孙承宗却拒绝了魏公公的拉拢,这就造成了魏公公后来找他麻烦,当然这也是孙承宗暂时稳定了辽东局势之后的事。
这一点魏公公还是拎得清的,不能在辽东之事未稳的时候下手,那样必然会让孙承宗所做的一切前功尽弃。
对于魏公公的贪,也有一个有趣的点,那就是魏公公特意对东南一带的士绅地主阶级下手,刮他们的钱。
可是呢,他又知道不能只肥自己一个人的口袋,皇上朱某校的口袋也不能空,朱某校的口袋一旦空了那可要出事的。
朱某校在位时期为什么能够不用为钱的事发愁?原因就出在这了,因为魏公公弄来的钱一分为二了。
一份进了魏公公的口袋,另一份就进了朱某校的口袋。
明朝想要守住辽东,那当然就得调人过去打,既然要打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当然就得有钱。
也因为魏公公弄到了足够多的钱,朱某校才能放心地让人在那边打。
不过,魏公公说到底也是一个破坏者之一。
他之所以专对士绅地主下手,那是因为他知道财富集中在他们身上,但是羊毛终究出在了羊身上。
他刮这些士绅地主越狠,士绅地主反过来自然也就刮百姓越狠,这其实是一个死循环。
魏公公对于打压异己一事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孙承宗经略辽东经略得好好的,但就是因为不接受他拉拢,就被他给踢下去了。
这样的事,魏公公并不止做了这一件,而是很多,这也才会让他在朱某校去世之后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所以说呀,魏公公确实有他做得对的一些地方,但真要说起来的话,其实魏公公对明朝终究是害大于利。
只不过,为了帝王之道当中的一个所谓的“平衡”,魏公公这样的人才不得不存在而已。
朱某检后来之所以会一败涂地,原因也是在帝王之道这四个字上,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帝王之道。
他为了讨好冻淋,所以赐死了魏公公。
赐死了魏公公也不打紧,只要他稍微懂点帝王之道,他就应该在魏公公之后扶持一个李公公或者王公公,让朝堂局势保持平衡。
只可惜,朱某检完全不懂,所以他没有扶持一个李公公或者王公公去制衡再一次得势的冻淋。
冻淋之害,可以说远超魏公公。
于贪而言,魏公公再怎么样也知道也不能肥了自己一个人,可他们却只肥自己,汤都不肯留一口给朱某检。
于打压异己而言,他们做得也比魏公公更为过分,以至于那些将士根本不敢用命,只能瞻前顾后。
为什么?
输了,他们要问罪;赢了,他们也要找借口问罪。
谁还敢用命?
也正是魏公公倒了之后,让他们得势了,才逼着那一个个还算有几分能耐的人向对手选择了投降。
所以我才说,他们之害远在魏公公之上。
可要是归根究底的话,那还是朱某检之害远在他们所有人之上,因为他身为一个皇帝,却根本没这个能耐挑这个大梁。
皇帝若不察,失位还是小事,失国才是大事。
很不幸,由于朱某检的能力有限到让人拍案叫绝,所以他是既失位又失国,所以唯有一死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