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珅被杀后,刘墉和纪晓岚的结局如何,虽然善终却都没被重用

和珅被杀后,刘墉和纪晓岚的结局如何,虽然善终却都没被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68 更新时间:2024/1/19 12:08:43

和珅之所以能崛起,和乾隆有直接关系。他是满族人,靠继承自己祖上爵位才成为仪仗队护卫的。后来因为自己的才学被乾隆赏识。巅峰时期的和珅,身兼数十个职位,自己的女儿还娶了乾隆最爱的十公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和珅虽然可以只手遮天,乾隆一旦去世后,和珅就没靠山了。1795年,乾隆禅让给自己第十五子颙琰,自己做了太上皇。不过嘉庆虽然当了皇帝,大权仍旧在乾隆手上。因此,和珅仍旧继续掌握大权。

1799年,乾隆帝去世,和珅彻底失去了自己的靠山。乾隆刚去世没多久,嘉庆就派人抄和珅家,并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本来嘉庆想把和珅凌迟的,在十公主和刘墉的建议下,改为赐自尽。就这样,掌握大权几十年的和珅结束了自己性命。

和珅在世的时候,刘墉和纪晓岚一直和和珅对着干,很多影视作品里都有描写。按照正常状况,和珅去世后,嘉庆肯定会重视刘墉和纪晓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反对和珅,嘉庆也反对和珅,乾隆去世后,嘉庆肯定会找一批属于自己的人,而刘墉和纪晓岚绝对是最好的人选。

我们先看一下刘墉的结局。和珅去世的时候,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这个级别还是比较高的,能进入内阁还是很不容易的。和珅去世的第二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这个职位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个普通的职,不掌握任何实权。1802年,和珅去世的第三年,嘉庆去热河的时候,刘墉在朝中主持朝政。这是刘墉最后的辉煌。1805年,刘墉去世。刘墉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我们仔细看一下刘墉在和珅去世后的职位状况。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这些都是虚职,虽然级别高,但不掌握实权,多数是用于封赏大臣的,没什么实际意义。后面的会典馆正总裁,说实话和现在的图书馆馆长差不多,这和刘墉之前六部尚书的职位相比明显下降了。总的来说,刘墉在和珅去世后,根本没掌握任何大权。

之所以如此,也容易理解。刘墉出生于1720年,和珅去世的时候,刘墉已经80岁了。不管他再怎么反对和珅,再怎么高风亮节,但年纪毕竟太大。即使让刘墉担任其他官职,他也没有能力再处理政务了。因此,嘉庆只能给他些虚职,把他放在高位上。

再看一下纪晓岚的结局。纪晓岚叫纪昀,字晓岚。和珅去世的时候,纪晓岚担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的职位。礼部尚书虽然是六部尚书之一,但权力远不如吏部和户部。当然,左都御史级别还是不低的。但御史主要是监察百官,除了这个作用,也不掌握其他权利。而且纪晓岚虽然是尚书,却不是内阁成员,说明地位不是很高。不管从哪方面看,纪晓岚当时地位完全无法和和珅、刘墉相比。

1805年,纪晓岚被封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虽然纪晓岚成大学士了,但在大学士里级别算是低的,和刘墉的体仁阁大学士、和珅的文华殿大学士根本无法相比。不过这对于纪晓岚来说却是最高的级别了。也就是这一年,纪晓岚去世,谥号“文达”,嘉庆帝亲自祭文、碑文,并赐白金五百治丧。

总的来说,纪晓岚的状况还不如刘墉。刘墉在和珅去世前还掌握过实权,即使是在和珅去世后,人家还统领朝政过。但纪晓岚自始至终都没掌握实权,和珅去世前没有过,和珅去世后也没有过。他最大的荣誉就是死后嘉庆对他的肯定。不过嘉庆之所以不重视他,和刘墉是一个原因。纪晓岚出生于1724年,比刘墉小四岁。和珅去世的时候,他都76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了,他之前没掌握过大权,嘉庆和不敢轻易把大权交给他。

这就是和珅去世后,纪晓岚和刘墉的结局。其实这个结局在很早的时候就注定了,因为他们和影视作品里说的并不一样。他们根本没有一直和和珅作对,别说是他们,当时朝中没人敢反对和珅。即使是刘墉,也只是不和和珅同流合污,并不是专门和和珅对着干。至于纪晓岚更不用说了,级别一直比和珅低得多,说白了根本没资格成为和珅的对手,他也不敢和和珅对着干。

除了上面这些,刘墉和纪晓岚与嘉庆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正因如此,嘉庆即位后也不可能重用他们。嘉庆后期之所以给他们这么高封赏,和他们年纪大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做,也有利于树立嘉庆的光辉形象。

参考资料:《清史稿》

更多文章

  • 清朝后宫生活揭秘皇后贵妃待遇有何不同为什么竞相争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末代王朝,距离现在时间也比较近,所以它的制度,经济,文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最近两部宫廷大剧的播出,可以看到电视剧中的妃子们每天是锦衣华服着身,吃的那是海味山珍,而且每个妃子都有自己独立的院落,一般奴婢太监在其左右服侍,让人难免不会想去参加选秀,做皇上的女人。但是,历史上的妃子

  • 慈禧虽然垂帘听政,但前二十年一直没掌握大权,主要因为这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慈禧在哪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了几年,慈禧总共垂帘听政几次

    慈安和慈禧一样,都是咸丰皇帝的后宫。很多人觉得慈禧很受咸丰皇帝的宠爱,所以后期才能掌握大权。不过事实上,和慈禧相比,慈安更受咸丰宠爱。1852年二月。慈安作为秀女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诏立为皇后,十月行册立礼。从秀女到皇后只花了半年时间,这个记录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都是极

  • 这支军队横行10个省,对清朝首都的威胁比太平天国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军队规模一览表,清朝军队真实实力,清朝军队最惨败的战争

    清政府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无力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统治,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是给清政府一次重重的打击,为了赔款清政府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压榨,老百姓的负担空前沉重,于是在这个阶段,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捻军运动。史书上称捻军运动是19世纪与太平天国运动齐名的一场波澜壮

  • 从“满汉全席”看满清的没落:慈禧一年的饮食开销,便是一艘军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的开销,慈禧用膳满汉全席,慈禧和满汉全席的关系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价值导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干事创业、兴国兴邦的重要基石。古代先贤对铺张浪费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不论是《墨子》中的“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还是《老子》里的“去甚,去奢,去泰”,都对奢侈行为

  • 推翻清朝的武昌起义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武昌兵变是清朝军人的兵变吗,武昌起义推翻清朝,清朝的武昌在哪里

    首先这次起义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四川保路运动。当时四川因为铁路的问题出现了保路运动。出现了很大的骚乱,当地的官兵无法处理。于是就把湖北新军调去镇压。这个时候湖北就变的空虚了,所以革命党人才能趁机发动起义。面对的敌人较少。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后,需要找一个主事的人出来。这个时候武汉就没有比较有名的革命党

  • 权倾朝野的鳌拜为什么被刚亲政的康熙摆平了,全部因为这个老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鳌拜为何请康熙亲政,鳌拜对待康熙亲政的态度,康熙摆平了鳌拜

    我们看一下鳌拜的大致状况。鳌拜是武将出身,曾经跟随皇太极出生入死,获得过巴图鲁的称号。满清入关之后,这个人依然是战功累累。在顺治帝的时候鳌拜曾经对抗过多尔衮,也多次得罪了多尔衮。顺治帝亲政之后非常信任鳌拜。所以顺治去世之后,鳌拜变成了四大辅臣之一。四大辅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这四个

  • 天理教攻破皇宫,差点灭了大清,嘉庆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邪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理教简介,嘉庆年间的天理教之乱,嘉庆被天理教暗杀

    紫禁城清朝的龙椅传到嘉庆皇帝的时候,国势已经没有了康雍乾时期那样的骄傲。嘉庆朝的白莲教之乱,祸乱五省,长达八年。这场大动乱,包括嘉庆帝在内的清朝中央,似乎没太当回事,只是当作一次正常的民变来处理。但是几年之后的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发生暴乱,反贼大战紫禁城内,似有直捣黄龙之势。虽然天理教乱

  • 他是清朝第一廉吏,19年升11级却无人不服,去世后皇帝为他破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历任廉吏轶事,清朝第一廉吏,清朝最廉政的官员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为大家介绍了清朝廉吏孙嘉淦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大清官。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县)人,祖籍位于今吕梁柳林县于家沟村,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早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就参加了乡试,因发现考官收受

  • 太平天国内有一职务地位比王爷还高石达开因未能当上负气出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天国石达开之死,石达开个人资料,石达开女儿石益阳结局

    说起军师,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是姜子牙、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但太平天国的军师却和上述这四位军师不太一样,除了诸葛亮身兼部将、丞相、统帅职能于一身外,其余三人更像是智囊,为君主提供决策建议。太平天国的军师不一样,他既是官,也是职务,地位处于万人之上,仅次于天王洪

  • 甲骨文之前,中国没有出土文字!为何中国却宣称5000多年文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甲骨文记载的历史,中国4000年前有甲骨文吗,甲骨文考古历史

    众所周知的是,按照西方学者设立的文明标准——文字、青铜、城市,文字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由于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甲骨文,在此之前的良渚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均未发现系统的文字,因此长期以来中外很多学者只以殷墟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文明史不超过3300年。既然如此,为何如今中国宣称已有上下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