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李自成派一员嫡系大将前去镇守山海关,中国的历史将改写

如果李自成派一员嫡系大将前去镇守山海关,中国的历史将改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525 更新时间:2024/1/20 23:26:42

自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是山海关之战,而关键人物则是辽东总兵吴三桂。在人们对于吴三桂的认识上,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吴三桂之所以能够占据山海关并放清军入关,是因为吴三桂是山海关总兵,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吴三桂并不是山海关总兵,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和山海关总兵并不是一回事,那么吴三桂为能够占据山海关并以此投降了清朝呢?这一切都源于李自成一个军事部署的失误。

自从崇祯十六年以来,李自成在军事上就十分顺利,特别是崇祯十七年正月称帝之后,在东征北京的路上基本没有遇到抵抗,所到之处明军守将望风而降。而对于这些降将,李自成一般都会继续任用,但是在一些重点地区,李自成一般都会任用一个出自自己嫡系的将领来取代明朝的降将或者与明朝降将共同镇守,比如大同投降后,李自成留下了自己的大将马天琳镇守,而在真定也留下了另外一名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镇守,这些将领都出自于李自成的嫡系,被称作“老本”。

唯独山海关李自成没有这么做,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已经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圣旨回京勤,但是还没等他们赶到,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了。而在攻破北京城之后,吴三桂和高第也都表示归顺大顺朝,而李自成也派人前去接手山海关的防务。但是,这次去接受山海关防务的并不是李自成“老本”的嫡系大将,而是几天前才刚刚投降自己的原明朝居庸关总兵唐通,他带去山海关的部队还是他的本部八千兵马,也就是说李自成派去山海关的人都是明朝的官兵,只不过几天之前才变换了门庭,恐怕他们连明军的军服都没有换下来。

然而,正是李自成的这个错误或者疏忽,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原本已经在进京“觐见新主”路上的吴三桂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调转马头,率部前去山海关,并于四月初十攻占了唐通镇守的山海关。要知道唐通只有八千明朝降兵,战斗力一般,而吴三桂率领的可是五万关辽铁骑,是当时明朝战斗力第一等的军队,所以面对吴三桂大军的进攻,唐通不仅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拼死抵抗。就这样,山海关成了吴三桂安身立命之本。而之后,吴三桂正是在山海关观察形势,联络清朝,最终率投降了清朝,与清朝八旗军队一起在山海关击败了御驾亲征的李自成。而山海关成了李自成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后李自成的形势便如雪崩一样不可挽回。

山海关是李自成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正是李自成在山海关防务上犯了一个错误,导致了李自成最终没能够成为天下之主,让清朝坐收了渔翁之利。这一切,可能源自于李自成的军事错误,他低估了山海关的战略重要性,没有像大同那样留下自己的嫡系大将镇守,如果有一位大将镇守山海关的话,吴三桂的军队恐怕没那么容易攻占山海关,而没有山海关,吴三桂也不敢叛变,否则必将被李自成关门打狗。而且山海关在李自成手上的话,关外的清军想进山海关难于登天,因为在崇祯末年,清军都没能够从山海关入关,而在新兴的大顺军镇守下的山海关恐怕更难突破。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正是李自成犯下的一个错误,导致了自己万劫不复,这也许就是李自成的宿命吧。

参考献:《南明史》

更多文章

  • 明朝文官权势滔天的本相:为皇权服务的工具,声势浩大不外乎错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对比前朝,明朝确实加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内阁从来都不是类似于西方的民主内阁,也做不到跟前朝那样跟皇权相争。毕竟把一个权势熏天的首辅打倒只是一纸诏书的事儿。01就算文官集团联合了又怎么样?就算众正盈朝又怎么样?短短几年全军覆没,而不结党的温体仁却能在人事调动频繁的内阁待上八年且还有可能待更久。所

  • 北宋此将领功绩赫赫,征战半生伤痕50处,其中一个令他被后世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十大隐藏名将,北宋最感人的名将,宋朝最勇猛的将军

    纵观历史,文官争于朝堂,武官战于沙场。如果说文官可以用笔墨来记载荣耀,那武将身上的伤疤就是无言的“军功章”。在冷兵器时代,将士们基本都是近身搏斗,刀剑无眼,身手最好的将军也不可能一辈子在战场上都全身而退,越是勇猛的将士就越是冲在前头,受的伤就越多,相应的功勋自然也就越大。比如唐朝初年,有人诬陷大将尉

  •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是太监吗,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贡献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明成祖这边不用说了,航行的想法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对于完美贯彻自己命令的郑和态度一直非常好。而明宣宗这边待郑和也不薄。郑和因为建造“龙船”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赐,准许了他修建净觉寺的请求。至于郑和没有被后来的皇帝针对,这其实不难理解

  • 赵匡胤扭转了五代十国武将篡位的局面,仅仅只靠杯酒释兵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夺取统治权,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历史小故事

    赵匡胤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当了皇帝,因为皇帝在五代十国时期根本不值钱,三五年就换一个,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终结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节度使要是权倾朝野,他要是不篡位大家都替他着急,比如李嗣源、石敬瑭、郭威等,他们都是权势大到一定地步之后造反或者篡位建立新朝,为什么赵匡胤能够

  • 明朝究竟亡于哪一年?史学界众说纷纭,但肯定不是1644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明朝虽然首都北京失守,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但是明朝还掌握着中国大部分的领土,只是北方被大顺军和入关的清军占领,天下究竟鹿死谁手,1644年绝对没有分出胜负,不管是李自成、多尔衮还是南明都有机会。历史上多次有过国都沦陷、政府南移的先例,比如西晋、北宋,政府南移后又有了新的政府,虽然从后人的角度

  • 此人本是明代大汗之妻,却主动下嫁7岁曾孙,铁血统一蒙古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蒙古三大部落,明代最重要的蒙古史,明代蒙古将军

    众所周知,明朝建立后,蒙元势力仍妄想卷土重来,明军在进行数次北伐后才将“黄金家族”赶回草原,继续过着放马牧羊的生活。此后大明王朝一直秉承着“分化打压”政策,使蒙古内部四分五裂,久久不能统一。不过在一位彪悍女子的努力下,草原上实现了元朝灭亡后的唯一一次大一统。她就是明朝时期的蒙古女子满都海。满都海,一

  • 摧毁大明拿到主角剧本,李自成怎么还是败了?看他称帝后干的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明末年李自成,大明是怎么败给李自成的,大明对李自成的评价

    “月夜贪看击剑晚,星辰风送马蹄轻。”李自成虽然屡屡战败被擒,但一直不改意气风发,最终就在一鼓作气之下攻破北京,灭亡大明。李自成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犹如昙花一现,仅在位42天就走到末路。他究竟为何失败?01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占据西安后,集结了所有兵力开始向北京进军,这次他

  •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和宁王借兵,朱棣抢了宁王多少兵马,朱棣对宁王的态度

    其实宁王当初之所以帮助朱棣,压根就不是相信了平分天下的承诺,而是为了自保。如果未来的时候朱棣把朱允炆灭掉了,那么自己肯定会死得非常惨。相反,如果自己选择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多半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估计是鸟尽弓藏的结局。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最后宁王还是选择帮助朱棣。在朱棣成功夺取天下之后,相信大家肯定以

  • 宦官专权哪朝强?既不是东汉,也不是大明,北宋更是排不上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到明朝后期宦官是如何专权的,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宦官专权严重的三个朝代及特点

    东汉宦官专权的情况比较严重,自章帝之后,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恨相杀,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常侍乱政——张让等人把持朝政,君昏奴奸,最终葬送了汉家基业。张让等人把持朝政,也要靠汉灵帝这个著名的昏君来配合,张让等人靠着种种计谋,蒙骗皇帝,实现自己的目的,皇帝一死,没了靠山,就轻易的被外臣剿灭了。

  • 此人本是北宋宦官,靠模仿皇帝笔迹受到重用,还自称是苏轼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轼三父子资料,北宋最著名的大臣,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众所周知,宋徽宗曾提拔了一位有名的太监将领童贯。此外,他还培养了一位隐蔽在皇宫中的太监宰相——梁师成。梁师成本身并没有什么才华,除了聪慧狡黠以外,只有一点点基本的写作能力。当贾详死后,梁师成接班,专门负责外出传达圣旨。有意思的是,梁师成长相老实,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忠厚之人,实际上他却是非常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