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帝王逝后好评机制:说说汉朝皇帝的谥号

帝王逝后好评机制:说说汉朝皇帝的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15 更新时间:2024/2/9 14:28:08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谥号取意: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说白了就是基于帝王死后毕生的成就与事迹所取的称号。就如同现如今为大众所知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其实都是此三位帝王的谥号。

当然,如果你穿越到汉武帝时期还有幸见到了汉武帝,是万万不能称其为汉武帝的,因为这是他的谥号,那时候人家还活着好好的呢。

而谥号的存在,是贯穿了古代社会始终的,几乎所有皇帝都可以混的上一个谥号。只不过区别便在于,谥号的优劣好坏。

(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合称为谥号)

“谥号”的流传渊源

言及汉朝的谥号制度,便不得不提及秦朝的谥号制度。几乎人人都知道秦始皇嬴政的鼎鼎大名,却不以谥号称之,为何?

因为谥号被秦始皇废止了,始皇帝实在是不喜欢这套乱七八糟的东西,在他看来,谥号是后人对于前人的评判,而以我秦始皇创下的千秋万代的功业,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来评判我(不愧是千古第一帝,霸里霸气的~)

(秦始皇,第一个无谥号的皇帝)

可作为秦始皇的后继者(刘邦实则仅仅小秦始皇三岁),刘邦并不这么想,所以他恢复了谥号的沿用,这才真正将谥号的体系搭建并传承起来。

而本文专门以汉朝列帝的谥号来写,实则是有一番考究的。

因为汉朝诸位皇帝谥号几乎囊括了整个封建历史上谥号的类型,无论是谥号当中的“美谥”、“恶谥”、“平谥”、“悯谥”,皆有涉猎。

(刘邦)

纵观历朝历代帝王谥号,自唐代之后谥号便流于形式了,往往起到的是补充说明的作用。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我们现如今称其为唐太宗,实为其人的庙号,按照谥号来称,其实应该叫他“唐文帝”,可过了几代,唐太宗的后世子孙觉得一个“文”字,已经无法再概括祖爷爷的神圣功绩,遂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更有甚者,到了明清两代,谥号往往皆取美词褒奖,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很明显这个谥号当中唯有“高”字可取,其余几字明显过于繁琐,又多为溢美之词,并且叫起来也十分不方便。

现在你知道为何自从唐代之后为何不称皇帝谥号,而以庙号、年号作为称谓了吧。所以谥号的真正价值与意义,集中体现在汉代。

(朱元璋)

汉朝尤为重视谥号的评定,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皆以获得“美谥”为荣,以获得“恶谥”为耻。

古人本就注重“事死犹事生”(对待死亡犹如对待活着),甚至对待名声的看重不亚于性命,谥号这样的高度概括性的总评,焉能不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西汉历代皇帝表)

上谥(美谥)好皇帝才配

上谥(美谥)就相当于“好评”。

首先要解释下开创大汉朝的刘邦,其实我们对于刘邦的谥号有一定的误解,“汉高祖”并非其人的谥号。

相反,如果按照规范的谥号称谓,都应该称其为“汉高帝”。相信很多看过汉朝历史剧、史书的同学应该有这样的印象,通常“汉高帝”刘邦的后世子孙,如汉文帝、汉武帝,都会称其人一声“我太祖高皇帝”。

(刘邦剧照)

这里的“太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才是刘邦真正的谥号。

此处的“高”,取意:“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在指出刘邦创立汉王朝的不朽事业功高业大、恩德如天。

自汉高皇帝刘邦之后,汉朝皇帝的谥号就开始变得五花八门起来了。除却汉代诸位皇帝谥号中都要加一个“孝”字,以彰显大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另外一个字都以皇帝本身个人功绩成就为评定标准。

(世人皆知的汉高皇帝刘邦)

如汉武帝,其实谥号的全称应该是“汉孝武皇帝”,余者皆以此类推。但后世在称呼汉代列帝时,往往省略“孝”字,直接以盖棺定论性的谥号称呼。

如汉文帝的“文”,意指:“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如汉武帝的“武”,意指:“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威强恢远曰武。”

(汉武帝刘彻,武为最佳谥号之一)

以“文”、“武”为谥,堪称谥号中的极品,犹如现如今的五星好评之上的白金五星好评,妥妥的皇帝梦寐以求的谥号。

以文、武为谥的皇帝几乎都是被后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比如说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等,都是一时之雄杰。能混到这样的一个谥号,都是有实打实的功业摆在那的。

(曹操剧照)

如汉昭帝的“昭”,意指:“智能察微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威仪恭明曰昭。”

如汉宣帝的“宣”,意指:“能布令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以“昭”、“宣”为谥,也是谥号中的上谥、美谥,但相对于文武而言便略微逊色那么一筹了。

就好比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期间始终被权臣霍光把持朝政,年仅二十余岁便英年早逝,你要非说他有什么作为,那也是“不问政事”全权将朝政托付给权臣霍光,才换来这一个美谥号。

还算厚道的霍光专门为刘弗陵冠以“昭”为谥,聊表歉意。

(汉昭帝剧照)

汉宣帝刘询倒是实打实地配得上“宣”这个谥号,史家对于其人的评价堪称完美。宣帝刘询更是兼文帝宽柔之风、武帝刚烈之气并有,也是终西汉一代最后的明君。

(汉宣帝刘询,一代中兴之主)

中评(平谥、悯谥)与差评(恶谥)

刚才说了“好评”现在说说“中评”。

如汉惠帝的“惠”,意指:“柔质慈民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仁好与曰惠。”

如汉景帝的“景”,意指:“布义行刚曰景;德行可仰曰景;致志大图曰景。”

这两个谥号便十分有趣了,实则惠、景皆为上谥、美谥,但主要是用这个谥号的人在历史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也有人将其视为“平谥”,就是不褒奖也不贬斥的意思。就好比汉惠帝刘盈,登基之前不被老爹刘邦喜欢,时常琢磨着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汉惠帝剧照)

刘盈登基之后,朝政大权又被老妈吕后所把持,还强行把惠帝的外甥女嫁给了他,导致连年担惊受怕、忧愤多虑的汉惠帝刘盈也没多活几年就早逝了。

好在吕后还算是一个有良心的母亲,为儿子冠以“惠”为谥号,也算是一种崇赞,但实际怎么一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

(吕雉剧照)

这孩子生生被你吓破了胆,整日戒酒消愁,惠在何处?并且“惠”这个谥号发展到后世,就变味了,像什么晋惠帝(神志不太清楚)、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被叔父赶下台)、北魏惠帝(生性懦弱),都是经历比较惨的皇帝。

汉景帝刘也是这样,其人主要是功绩不错,但是为人却是有点腹黑(甚至有人怀疑汉武帝的刚烈就是遗传自其人)。景帝刘启乃汉文帝之嫡长子,汉武帝刘彻之父,夹在这两个英名赫赫的君主之间,汉景帝刘启心中的痛谁能懂?

所幸还算是延续了父亲文帝的仁治之风(文景之治),所以有“景”这样的谥号被授予,但实在是刘启的性格比较酷烈(因口角不合,拿棋盘打死吴国太子),所以导致世人对于汉景帝刘启之名声颇有争议。

(汉景帝刘启)

接着往下看。

汉元帝的“元”,意指:“行义说民曰元;体仁内恕曰元;元善行仁曰元。”

如汉成帝的“成”,意指:“持盈守满曰成;安民立政曰成;礼乐明具曰成。”

其实元、成客观地按照谥法来说的话,是属于美谥的一种的。可在实际沿用的过程中,此二者皆有明褒暗贬的意味在内。

汉元帝、汉成帝父子二人是造成大汉中衰的始作俑者,元帝刘奭专信宦官、外戚势力,使得皇权旁落、朝政动荡,汉成帝刘骜在位初期颇有成绩,可到了执政中后期便走向堕落的深渊,开始专信外戚(王莽一族),为汉代覆亡埋下的祸根。

(汉元帝刘奭,致使大汉中衰)

并且“元”这个谥号,在魏元帝(傀儡皇帝)、晋元帝(暗弱无能)、梁元帝(性格偏激)几个人使用过后,所谓的美谥早已经名不副实。明清两代更是没有“元”这个谥号。

如汉哀帝的“哀”,意指:“早孤短折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如汉平帝的“平”,意指:“治而无眚曰平;无常无偏曰平;分不求多曰平。”

“哀”与“平”便是妥妥的(怜)悯谥了,此二者几乎没有什么事迹,前者二十五岁早逝,后者仅有十四岁。此二人在位期间大权皆在王莽手中执掌,汉平帝刘衎更是因为阻碍了王莽更进一步的诉求,被毒杀于世。

下场不可谓不悲凉凄惨,以哀、平为谥号也是对皇帝品质的肯定,对于遭遇经历的同情惋惜。

(西汉列帝的谥号一览表)

最后再来说一说“差评”,恶谥。

如东汉的汉灵帝刘宏,这个“灵”字,意指:“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汉灵帝大家都很熟悉,黄巾起义、十常侍作乱都发生于灵帝一朝,灵帝不仅沉迷酒色而且还昏庸无道,亲信宦官,甚至声称:“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所以,“灵”字也有“瞎胡闹”的意味在里面。

在灵帝的“瞎胡闹”之下,东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导致民不聊生,四海皆有反心,朝廷名存实亡。

所以后人为其立谥为“灵”。

(汉灵帝剧照)

结语

纵观汉代列帝,其实不难发现,谥号的冠称其实算得上是对皇帝在位期间品质与功绩的高度概括了,相对而言,让世人认知这位皇帝的具体形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方向。所以说,汉朝谥号制度是极具参考性的,“上中下评”全都占了。

但秉承“为尊者讳”的态度,后继皇帝以及臣子对于前代皇帝的谥号评价其实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除了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刘贺不被承认之外,其余大都以“美谥”冠以谥号,算是对皇帝这个高危职业聊表同情,对于那些实在过分的,后人也只能“毫不留情”了,如此看来,臣子可以评价皇帝,颇有古代“民主”之意味啊~

如今封建王朝已成往事,帝王也不复存在,但据说民间有些地方仍在保留和使用谥号,你觉得谥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必要传承和使用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有学者称安阳曹操墓,墓主人是意想不到的人,那真正主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盗墓小说之中,称摸金校尉、发丘天官的祖师爷是曹操,事实上曹操也是的确组建过盗墓军队敛财。据《三国志》记载曹操逝世后,葬在邺城西郊丘陵,在漫长岁月之中古人一直未能发现曹操之墓,然而到了近1800多年后的2009年,中国考古部门认定在河南安阳西高穴,发现的那座古墓就是曹操之墓。消息一经公布引来了广泛质

  • 武则天孙女墓地被挖开,墓志上有四个字,专家感叹:武则天太狠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1958年冬天,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附近的一条公路需要石料修复,当地几名农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头,结果意外发现了乾陵墓道入口。消息传开后,郭沫若非常激动,他第一时间来到现场考察,最终确定农民意外发现的墓道确实是乾陵地宫入口。郭沫若非常渴望发掘乾陵地宫,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毫无疑问,这里面一定保存了

  • 三国时有两位燕王,一位被司马懿干掉,另一位却差点让他提前出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名将争锋,谋士斗智。所谓三千里外封侯,许多名将和谋士都做到了。但若上升至于“王”,却没有几位。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王,是魏王曹操,后来升级为魏武帝。还有汉中王刘备,最终变成昭烈帝。自然不能忘记吴王孙权,这哥们更猛,成了史上唯一的“大帝”,号曰“孙大帝”。那么除了这三位之外,三国还有其他的“王”吗

  • 曹操教你3招成为强者,不信的进来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最简单的一招,曹操必学的操作,曹操开启巅峰之路

    今天,曹操就教你如何成为强者,只用3招即可。不做绝,留一手曹操其实有人性化的一面,做事不会做绝,总是给他人留一手。比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突然在袁绍的大营里找到很多通敌暧昧的信件,几乎全是自己人写的,这要是一个普通人看到,一定会立马气吐血,然后大开杀戒。不过,曹操没有这么做,反而一把火把这些信件烧个精

  • 如果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撤军回荆州那会如何?天下会归刘备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关羽失荆州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使蜀国一统天下的愿望变得渺茫。那么如果当时关羽能不刚愎自用,从善如流,听从属下建议撤军回荆州,那会如何呐?天下归刘。为什么这么说呐,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形势。刘备集团三十余万大军和曹操集团四十万大军在汉中一场大战,最终刘备大获全胜。曹老板仓皇撤军,三军锐气堕尽,

  • 历史上的张三丰活了多少岁?为何宋元明都有他的身影,穿越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三丰免费观看完整版,张三丰3,真实张三丰寿命

    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其"活神仙"。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无论皇室还是民间对他的崇拜风靡一时。他,就是张三丰,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小编要告诉你的是,历史上确实有张三丰这个人,而且可能有三个张三丰,宋朝的张三丰、元超的张三丰、明朝的张三丰——还真是,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到处都

  • 山河月明:朱棣开始成熟了,将铁铉所说冤情爆料给朱标而非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铁铉的简介,铁铉和尚个人简历,铁铉为何会与朱棣反目

    电视剧《山河月明》里,朱棣按徐达的意思跟李景隆送王保保之女伯雅伦海别到京城路上,经过开封时遇到一个和凤阳腐败案件相关的重要人物铁铉,得知功臣们在凤阳、淮西作威作福的事。回到南京后他把铁铉引见给大哥朱标,让铁铉跟朱标说明冤情。朱棣没有带铁铉直接见皇帝老子朱元璋,而是朱标,说明朱棣往战场上一游开始成熟了

  • 张邦昌犯了什么错,有幸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邦昌生平简介,宋朝文臣表,张邦昌与宋朝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粘贴和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若说文臣在哪个朝代混得最好,要属宋朝的300年,因为在宋朝真正做到了“刑不上大夫”。赵匡胤曾立下誓言: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两宋王朝对

  • 观心铭史慈禧将侄女嫁给皇帝,在皇帝死后,侄女才迎来高光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惯例,皇帝大婚一般在14岁左右,而慈禧太后为了能多些时间掌控朝政,将皇帝大婚的日子一推再推。因为皇帝大婚以后,就意味着皇帝可以亲政了,所以光绪帝一直盼望着大婚之日。然而皇后的人选,并不能由光绪帝自己做主。当然,权力在握的慈禧,则希望皇后将来能对自己言听计从。于是,慈禧选择了亲侄女静芬,也就是慈禧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贪官,和珅都排在最后,第一巨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为何容忍巨贪和珅,老梁故事汇之巨贪和珅完整版,和珅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吗

    1.赵高:“把秦朝推向灭亡的惨局”赵高经历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子婴)三代君主,大权在握。此外,他还以腐败著称,利用其权力干涉国民经济、夺取人民生计、征用私人土地、操纵税收政策和控制国库。短短几年,赵高就成了一个富有得不可思议的土豪。赵高不断的搜刮,使得秦朝的财政资源越来越虚弱。赵高在秦宫已经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