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礼崩乐坏已出现征兆

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礼崩乐坏已出现征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94 更新时间:2024/1/19 7:41:36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泓水之战的故事,此一战奠定了春秋中期的局势,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前771年,由于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昏聩荒诞,宠幸褒姒,废王后申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封其子伯服为太子,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周王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部权力之争。废后申宜父不满王后与太子被废,随勾结北方的犬戎攻陷镐京,擒杀幽王与褒姒,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周幽王在位后期宠幸褒姒,曾上演过一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所以在犬戎攻陷镐京之时,诸侯皆未前来救援。西周灭亡后,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阳,洛阳位于镐京以西,所以后世称为东周。东周虽然建立,但其权力威望已经无法比拟西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已经基本上名存实亡。所以,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的476年,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夺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盟于齐,在宋襄公的坚持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齐国和鲁国推脱未参加。

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与楚国的郑国,以泄愤。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打宋国,宋襄公遂即撤回迎战。

商周以来,战争形成一种惯例,战争的目的不在于杀伐,而在于决胜负;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并非指战争过程,而是针对战争目的而言,所有的攻伐,都是领主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于战国时期和后世的征伐,并不是充满着嗜杀和血腥。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而且,商周以来战争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且崇尚“礼义之兵”;意思就是,作战双方,相互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公平对决,分出胜负,不搞偷袭。这有点像原始的群落间攻伐,更像是约架。

所以战争开始时,宋军已经先于楚军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而且也处于有利态势,但宋襄公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就像他从简赴约一样,始终以君子之风行事;在楚军渡河之际以及渡河之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的建议,拒绝趁人之危。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首先,就泓水之战的起因来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不过,在这一次会盟上,宋襄公因为没有带领多少护卫,所以被楚成王挟持了。数个月后,在鲁国等诸侯国的压力下,楚国最终释放了宋襄公。由此,对于宋襄公来说,自然不甘受楚之辱,于是选择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面对宋国、卫国、许国、滕国等诸侯国的联军,郑国自然难以抵抗,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在获得这一消息后,选择率军攻打宋国,以此“围宋救郑”。

在楚国大军出动后,宋襄公立即从郑国撤军,并且在泓水迎战楚军,也即爆发了泓水之战。在泓水之战中,宋国的军队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劳的机会来进攻楚国大军。不过,对于宋襄公这位君主,依然遵守先秦时期“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点,所以在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宋襄公两次拒绝了趁势进攻对方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战国时期,面对楚国大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另外一方一定不会错失这样的良机。

在错失了进攻楚军的良好时机后,宋襄公一直等到楚国大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可以和齐国、晋国长期争霸的大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宋国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在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上,宋国军队都无法和楚国军队相提并论。所以,等到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宋军的进攻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楚国大军迅速反击,从而击溃了宋国大军。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还身负重伤,于次年去世,可谓损失惨重。

最后,泓水之战发生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在泓水之战中,楚国因为重创中原地区的宋国,加上晋国还没有和楚国正面抗衡,所以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当然,等地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这才遏制了楚国的扩张势头。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宋国来说,因为泓水之战的失利,从而彻底成为春秋时期的二流诸侯国。也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阶段内,宋国的存在感可谓越来越低了,并且因为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所以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春秋中期,由于各国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这种作战方式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变化,仍然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公孙固等人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也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不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所以,《孙子兵法》也将“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作战战术。后世在作战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经毫无阻力,在其后数年时间内,楚国势力一度延伸至黄河以北区域,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以遏制。宋襄公为此,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成就了春秋最为幽默的一场“义战”。另一方面,泓水之战也反映了春秋中期,礼崩乐坏势头已出现,社会开始走向转型的趋势,随后而来的的就是诚信,仁义的逐渐缺失。

标签: 征兆

更多文章

  • 王莽改制的内容是什么?为何会让新朝走向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内容,改制,灭亡

    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公元23年10月6日),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建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西都常安、东都洛阳,史称新莽。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

  • 褒姒真的是西周灭亡的祸害吗?她到底有多诱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灭亡,西周,诱惑

    褒姒,褒国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于褒姒“倾国倾城”的美貌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我们来谈谈西周末年的著名妖姬褒姒,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主人公。那么褒姒真

  • 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叫做周公之礼 周公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夫妻,古代,叫做

    对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行的又是哪个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性格,大部分都是含蓄和内敛的。我们不像欧美那样开放,即便是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尤其是涉及到与性相关的事,更是慎之又慎,生怕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古代夫妻同房,

  • 《君子行》的作者是谁?曹植的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作者,五言诗,君子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文学家,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让历史资料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这首五言诗便是与曹操、曹丕并称"建安三

  • 陈道止有哪些经历?她是如何培养出一代明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经历,培养

    历史上,很多贤明的君主或者开国皇帝都有一个贤明的母亲,例如周朝的周室三母,太姜(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太任(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姒(周武王姬发之母),他们的贤德一直被后世传送,对周朝的影响颇深。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人虽然没有周室三母那么厉害,但她的后世评价却丝毫不差,她就是南朝齐开国君萧道成的母亲陈道

  • 秦国几代君王都没有昏君 秦国统一天下为何还花一百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统一,昏君,秦国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几乎没有出过一个昏君,为何还要经过长达163年才完成统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国本是西周的附庸小国,最初并没有什么实力,后因秦襄公在犬戎之乱后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平王为酬功而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了秦国——这不过是周平王的顺水人情罢了,

  • 历史上周武王去世之后,为什么不是姜太公辅政?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去世,历史,不是

    历史上周武王去世之后,为什么不是姜太公辅政?而是选择了周公?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年龄一定是个大问题。虽然史料中对姜太公的出生年月没有记载,但姜太公年纪大是毋庸置疑的。姜太公一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相传他七十二岁、或者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周文王死后,周武王才上位。再经过代纣战争,打

  • 周朝有哪些特别之处?为何能持续八百年之久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持续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灭亡商朝后建立周朝,到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周朝灭亡。周朝享国运791年。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建立东周。东周时期,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长达514年,周天子自身控

  • 为何说谥号是古代大臣的终极追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臣,古代,追求

    为何说谥号是古代大臣的终极追求?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古代大臣就很看重谥号这个东西,想知道古代大臣对朝廷社稷的贡献大不大,看他的谥号就可以了。在我国古代,最早获得谥号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周公,另一个是姜太公。这两位都是周朝定天下的肱骨之臣。所以后来,周天子就给了他们谥号,用来表彰他们的功绩。在古代的书籍里

  •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儒学,时期

    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