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个战略错误和两个错误战略:关羽攻襄樊孙权偷荆州,曹丕为何沉不住气?

一个战略错误和两个错误战略:关羽攻襄樊孙权偷荆州,曹丕为何沉不住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28 更新时间:2023/12/28 9:17:28

这计划很好,但是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成就霸业与汉室复兴之间是否有矛盾?

刘备成就霸业,那就是要当汉朝的齐桓公晋文公,而把汉献帝当成式微的周天子,刘备就是刘卓、刘操。如果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在刘协看来,一切也还是换汤不换药,刘备兴而汉室衰。

诸葛亮愿意帮助刘备成就霸业,这也是跟春秋策士学的,商鞅三见秦孝公的故事,大家想必还记得:第一次讲帝道,秦孝公睡着了;第二次讲王道,秦孝公兴致索然;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听得入迷,不知不觉间凑近商鞅,一连聊了好几天。

如果诸葛亮跟第一次见秦孝公的商鞅一样大讲如何终于汉室,估计刘备也能睡着,《三国志》中刘备的“三顾”,是前两次没见着,还是见了面没说到一块儿,史学家还有争议,易中天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

诸葛亮要帮刘备成就霸业,具体方略是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在适当时机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分进合击,一鼓而定天下。

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盟友,你想跟孙权“和”,孙权就一定跟你“和”吗?

孙权背刺关羽袭取荆州,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支撑点和北伐出发地,“兴复汉室”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诸葛亮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发生的三件大事,彻底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构想,现在看来,关羽、孙权、曹丕好像都犯了战略性错误,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战略错误诱发了两个错误战略,并改变了汉末三国历史进程。

一、关羽攻襄樊,小鼎锅想炖大牛头

虽然《三国演义》把刘备集团描绘得文智武勇,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是最弱的一个,曹魏谋士们曾有过很客观的评价:“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顿兵樊城之下久攻不克,曹操派张辽徐晃星夜驰援,孙权派吕蒙陆逊白衣渡江,整个战役期间,刘备都没有给予关羽一兵一卒一粒米一捆草,这也许是刘备“见事迟”,也许是刘备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襄樊之战和汉中之战在时间上有交叉,关羽前期打得顺风顺水,而刘备在汉中则一直是苦苦支撑,坐镇成都的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掏空了家底才熬走了曹操。

刘备占据汉中,得其地而不得其民,曹操撤退的时候刮地三尺,席卷了全部百姓和资源,这场大战,刘备只有消耗没有补充,新地盘又需要大将带重兵防守,让他抽调兵力支援关羽,除非诸葛亮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得不到西川和汉中支援的关羽,在俘获于禁七军三万人送往将领整训之后,就发生了粮食危机:“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关羽拿下于禁的三万大军后,并没有撤回南郡休整,而是向樊城发起了总攻。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荆州军连续作战,已经相当疲惫,粮草不济,封赏不到,士气低落是显而易见的——曹仁能在大水即将泡塌城墙的情况下,以数千守军顶住关羽猛攻,一方面是曹仁勇气可嘉,另一方面也是关羽已成强弩之末。

小说中关羽打于禁轻松愉快,史料中的襄樊之战却十分激烈、凶险,关羽也被庞德一箭射中脑门,说明战斗已经白热化,关羽中箭,对荆州军的士气也是一个沉重打击:“(庞德)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曹营有名将曹仁悍将庞德,另两位名将张辽徐晃也正在赶来,关羽这时候应该发现自己发动襄樊战役有些草率了:曹操兵多地广,战略储备丰足,以荆州之力对抗曹操全军,显然是小鼎锅想炖大牛头——胃口太大。

关羽即使拿下襄樊,也挡不住曹操的全力攻击,所以发动襄樊之战很短视:曹操依然强大,刘备捉襟见肘,持久战有利于魏而不利于蜀,当时还没有出现诸葛亮预期的“天下有变”,刘备一时半会儿也不能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关羽独木难支,崩溃只是个时间问题。

实力不如曹操,却要发起主动进攻,即使没有孙权背刺,关羽之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吕蒙和陆逊不过是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而已。

二、孙权偷荆州,火中取栗烧了爪子

如果没有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能不能撤回南郡也是个问题,徐晃那厮贪功心切,在连破关羽营寨之后,还展开了不依不饶的追击。

孙权偷荆州,可谓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刘备固然恨他入骨,曹操曹丕父子也很鄙视他。

所谓“刘备借荆州”只是东吴一方面的说法,汉末乱世,有枪就是草头王,荆州既不姓刘也不姓孙,在建安二十年,荆州这笔糊涂账已经算清了:“孙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

荆州三分,除了曹操占据的襄阳、樊城,剩下的已被刘备孙权以协议的形式瓜分,既然已经划定边界,就应该在各自的地盘上收税、屯粮、募兵,解决了赤壁历史遗留问题的郎舅二人,终于可以携起手来对付曹操了。

如果孙刘联盟不破裂,曹操就不敢全力进攻任何一家,但是孙权偏要在曹刘之争中火中取栗:“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

孙权那点儿歪心眼,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劝我称帝,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呀!”

孙权就像一个葛朗台,总想把别人丢在井边的木桶提回家去,孙权对荆州也是如此:明明是三万吴兵和两万刘备军合力抗曹,孙权认为整个荆州全是他的,莫非是想让刘备扎个木筏子飘在长江上?

刘备背刺关羽偷取荆州,孙刘联盟就此破裂,虽然后来在孙权的请求下,正拉肚子的刘备答应恢复联盟,但是斩将夺地之仇已经不可化解,即使刘备薨逝诸葛亮掌权,这个联盟也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谁也不敢倾尽全力对抗曹操。

孙权就像后来的老蒋,曹操就像鬼子,刘备从曹操手里抢来的地盘,孙权偏说是自己的,他抢不过曹操却去抢妹夫刘备,这种做法,让当时的智识之士很是不齿,曹魏三公联名上书曹丕:“权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邪辟之态,巧言如流,不思靖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权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

孙权背盟,失信于天下,得了荆州后睡觉都得睁着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盯着曹魏,一只眼睛盯着西蜀,最后闹得精神也不太正常了。

鲁肃活着的时候,建议将半个南郡借给刘备,就是想让刘备顶在抗曹前线,给东吴休养生息的机会,等到曹刘两家打得两败俱伤,东吴再出来坐收渔人之利。

孙权放着渔人之利不收,偏要猴急地火中取栗,最后真的被烧了猫爪子:“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王凌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船人覆溺,死者数千;夏侯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在三国中期,曹魏一直揪着孙权猛揍,对蜀汉则采取守势,诸葛亮不出祁山挑衅,就没人搭理他——如果诸葛亮沉稳一些,等曹魏和东吴打得谁都撤不出来,那时候再东进或北伐,可能就会轻松许多。

诸葛亮以攻为守可能是迫不得已,曹丕在夷陵之战刚结束,刘备在白帝城积蓄力量准备二次伐吴的时候,曹丕也没能沉住气:“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三、曹丕征东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刘备兵败夷陵,是被击溃而非围歼,溃散人马陆续归队,江州都督赵云也率领一支生力军赶来,孙权也感到了危机:“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孙权在跟刘备讲和的同时,还给曹丕跪了:“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

孙权主动求和,刘备答应了孙权的求和请求,都是因为曹丕出来搅局。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曹丕此时还在隔岸观火,孙权岂能不宜将剩勇追穷寇?被逼到墙角的刘备,怎能不倾尽全力反击?

曹丕要是有他父亲的一半老辣,就该像曹操当初对付关羽和孙权那样,两头拱火,对孙刘两家都做出承诺:你们放心地好好打,我绝不抄后路!

孙权就是怕被曹丕抄后路,这才在获胜后主动求和,给了刘备一个不得不下的台阶。曹丕这个三十多岁的新皇帝还是没沉住气,心急火燎地要吃孙权这块热豆腐,结果是孙权烧了爪子、曹丕也烫了满嘴大泡。

四、如果关羽、孙权、曹丕不犯错,谁能一统三国?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机不对,孙权偷取荆州大节有亏,曹丕错失卞庄刺虎之功,如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三国的历史就完全可能改写。

关羽是名将,但未必是枭雄,他没有等完全稳定益州和汉中局面,就仓促向襄樊发动进攻,虽然俘获了三万曹军,但是襄阳和樊城一个都没拿下来(小说里拿下了襄阳),那三万俘虏,孙权肯定也会连于禁一并交还。

襄樊之战,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如果关羽等上三五年,积聚足够的粮草,刘备把益州门阀收后再开战,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时光不能倒流,但历史可以假设,读者诸君如果生在汉末三国,肯定会给刘备、关羽、孙权、曹丕一些明智的建议:在您看来,关羽何时发动襄樊战役时机最佳?如果吕蒙不夜袭公安、南郡,关羽能否顶住徐晃和张辽的夹攻?如果曹丕晚几个月向东吴进军,刘备和孙权之间会不会发生第二次决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操妻妾成群,却始终放不下一人,临终前仍在惦记她,她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的妻妾全部殉葬了,大乔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曹操老婆美图

    《魏略》: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根据《魏略》记载,曹操临终前曾言,此生行事没有觉得对不起谁,但真若说有那也只有一人,这人就是子脩的母亲。曹操为此还这样叹道:“倘若人死后真的会化为灵魂回归黄泉,到了黄泉见

  • 汉武帝要推恩削藩,兄长生下120多个儿子,多年后才知他的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巧妙削藩的措施,汉武帝推恩令削爵夺地,汉武大帝武帝削藩

    起初“郡国并行”的制度的确存在其积极意义,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局面已经发生变化,为了改变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刘彻在前人的基础上实行了“推恩令”。就这样,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地方诸侯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削藩的政策向下推行的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又会怎样应付呢?有一个人

  • 深刻剖析唐代球场建成与应用,以及对后世体育事业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十大古老球场在哪里,唐代马球场遗址,唐朝体育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文|依壹Talk编辑|依壹Talk有关唐人马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正史、笔记和诗歌的记载,并通过陕西乾县张淮王墓《马球图》的出土,得到了初步的认识,但关于球场的情况,由于史料的残缺不全,且没有图画作为佐证,人们对唐人球场的了解还很有限。球场不仅是马球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和风土

  • 一名汉军将士,项羽被分尸时抢到一块而被封侯,后代出了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杨喜生年和出身不详,楚汉战争爆发后,他投靠刘邦一方,被任命为郎中骑(一类武官),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了一些战功。根据史料记载,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边自杀后,并没有留下全尸,而是死无全尸,因为刘邦曾经下令,谁能取得项羽的首级带到他面前,赏赐千金,加封万户,所以每个汉军将士在跟项羽交战时,都像不要命

  • 每天一个围棋小故事(刮骨疗毒---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叫华佗,一直仰慕君侯的英雄气概,今天特地来帮君侯治伤。来人报上姓名。众将士连忙把他接到中军帐内,华佗仔细地检查关羽的伤口,时而摇头,时而蹙眉。“先生有什么方法能医好我的伤吗?”关羽问道。华佗回答道:“君侯的伤口,只有割开皮肉,用刀子刮去骨头上的毒才可以治愈。我需要立一根柱子,在柱子上吊个环,把君侯

  • 孙权沦为守门将,刘备墓貌似衣冠冢,唯有曹操墓至今仍未真正找到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是孙权的墓;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 为“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页。252年,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王坟”,上世纪四十年代,孙陵岗改叫“梅花山”,但孙权是否真的就葬在梅花山,学术界尚无定论。 蒋陵

  • 黄梅蔡山的传说(四)李世民巡游江心古寺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蔡山简介,黄梅县蔡山李定娥,黄梅县中山寺的故事

    (梅亚东、梅学书根据民间传说搜集整理)供稿:梅学书 责编:秋歌

  • 郡县制今天看来顺理成章,其实在当时,对于秦朝来说脑洞是很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朝的郡县制内容,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什么,秦朝的郡县制主要内容和特点

    其实野心并不大,刘邦才是秦始皇式的人物。华夏文明延续了千年的分封制,老百姓已经惯了独立,突然有一天说要实行中央,是逆大众思维的,“始”皇名副其实。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朝廷实际上发生过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议,王绾与时任廷尉李斯各执一词。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置守、尉、监,这在当时都是创新,组

  • 浅聊秦始皇的功绩,他对规则最大的贡献,就是采用了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始皇帝统一六国的过程,相当于解决分封制缺陷的过程。郡县制很容易理解,就是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其他都是分支机构,要论其意义,它应该是工业文明来临之前,最先进的制度,这是始皇帝在制度建设上的最大贡献。只是两千年的中华帝国,秦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完整地推广郡县制,这个郡县制,犹如中华帝国体制的开源。这就好

  • 历史上竟然还有一个魏高帝?此人是曹操的爷爷,也是曹氏发家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又在曹嵩的头上新增了一个,魏高帝,魏高帝是谁?是曹嵩的养父曹腾,那这个曹腾又是何许人也? 在《三国志》中,有一小段关于曹腾的介绍,曹腾本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是东汉的一名宦官;在汉安帝时期,曹腾任黄门从官。后来在汉顺帝做皇太子的时候,因受邓太后赏识,做了太子伴读,深受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