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分钟了解《元日战争》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攻打日本的战争

五分钟了解《元日战争》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攻打日本的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3/12/28 1:56:20

元日战争是指13世纪后期元朝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对日本发动的两次战争,高丽亦以元朝属国的身份参战。

日本称之为蒙古合战、异国合战、蒙古袭来等,又以两次战争的纪年而分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江户时代以后开始称为“元寇”。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建立以后,征伐四方,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高丽在13世纪中叶基本被蒙古征服。

随后,蒙古(1271年建国号“大元”)以高丽为媒介,派了六批使节招谕日本,要求“通好”,日本镰仓幕府均无回应,忽必烈便决定对日本用兵。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三年),忽敦、洪茶丘、刘复亨、金方庆所率的元丽联军四万人出征日本,占领对马、壹岐二岛,登陆博多,遭到日本九州武士的顽强抵抗,由于准备不足及刘复亨中箭受伤等因素而很快撤退。其后忽必烈又派两批使节赴日,都被日本人杀害,于是在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发动十四万大军,在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等人的统率下,兵分两路(高丽出发的东路军和浙江出发的江南军)征讨日本。两路大军会师后,准备登陆进攻大宰府,但在八月一日遭遇大型台风,损失大半,诸将先行撤退,残余元军被杀或被俘。此后忽必烈屡次筹划第三次东征,然而终究没有实现。

元日战争使元朝江南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对日本则有更深远的影响。日本第一次受到来自大陆的大规模军事攻击,却成功克服了这次危机,并将倾覆元军的台风称为“神风”,神国思想随之空前膨胀。

战争经过

第一次战争

东征规模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在失期的女真军赶来后,元丽联军终于从合浦(今韩国庆尚南道昌原市马山合浦区)出海,拉开了东征日本的序幕。 其指挥官阵容如下表:

所属国

官职

将领名

元朝

都元帅

忽敦(又作忽都)

右副元帅

洪茶丘(洪俊奇)

左副元帅

刘复亨

昭勇大将军

王雍(蒙古名阿剌帖木儿)

不详

忽察、三没合

高丽

东南道都督使、中军使

金方庆

中军知兵马事

朴之亮、金忻

中军副使

任恺

左军使

金侁

左军知兵马事

韦得儒

左军副使

孙世贞

右军使

金文庇

右军知兵马事

罗裕、朴保

右军副使

潘阜

据《高丽史》记载,出征前进驻高丽的东征元军有15000人,元朝签发的高丽军有5458人。但到了出征时,元朝方面的蒙汉军达25000人,而高丽军则有8000人。

《经世大典》也记载东征元军为25000人。 元朝方面亦有记载称东征元军20000人 ,可能是后来进驻高丽的15000人加上原来屯田高丽的5000人。

总之,元丽联军的兵力在30000人左右。此外还有8000名梢工、6700名引海水手。

对马、壹岐、松浦之战

元丽联军乘坐900艘战船,于十月初五日抵达对马岛。对马代理守护宗资国(又作宗助国)在翌日晨率八十余名武士迎战于佐须浦,因寡不敌众而战死殆尽,只有小太郎、兵卫次郎等少数人生还,奔赴博多报告战况。随后元丽联军入岛,“击杀甚众”。

经过数日休整,元丽联军又于十月十四日下午登陆壹岐岛。壹岐的守护代平景隆率领100余名御家人,在一座叫“庄三郎城”的城堡前和元丽联军对射,日军大败,被斩超过千级。平景隆败退城内,翌日自杀。至此,元丽联军占领了对马和壹岐这两个补给线上最重要的站点。

日本迎战

元丽联军登陆战

详细记载元日交战情况的《八幡愚童训》

十月二十日早晨,元丽联军在早良郡的百道原、博多、箱崎一线分道登陆。在百道原方面,少贰资能之孙、十三岁的少贰资时按照武士作战的“矢合”习惯,向对面的元丽联军射出一支小响箭,示意战斗开始。元丽联军见状,一阵哄笑。元丽联军敲打大鼓和铜锣,令日本武士所骑之马狂躁乱跳。随后战斗打响,元丽联军“箭如雨降”,令日本武士措手不及。

据说箭矢上还涂了毒药,中箭者过不了多久,就伤口剧痛,倒地哀号不止。元丽联军还时不时抛出纸或铁包裹的“炸弹”(铁砲)。爆炸之后,火光四散,烟气弥漫,声如雷震,令日军头晕目眩,惊慌失措。一旦有零星的日本武士突入,元丽联军“左右回围之,协力合击,(日军)无一人得生脱者”。双方激战至日暮,日军大败,“伏尸如麻”,元丽联军占领百道原东的赤坂高地。

但日本人多势众,其生力军陆续赶来,趁着元丽联军刚从赤坂的高地下来布阵、在松原立足未稳之机,肥后的御家人菊池武房率领130名骑兵、诧磨赖秀率领100名骑兵,从后方出其不意地杀过来,冲乱了元丽联军的阵势。其他武士也相继投入厮杀,为了暂避锋芒,元丽联军不得不分两路,大部分退往麁原,一部分退往别府的塚原,打算在鸟饲汇合后重整阵形。战斗期间,元军“虏掠四境”,在佐原、筥崎、宇佐一带掳走数万老弱妇孺。

元丽联军撤退

在博多方面,左副元帅刘复亨与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遭遇,并中箭受伤,退回船上 。当晚,日军退守太宰府附近的水城,而元丽联军内部也召开会议,讨论进退。金方庆说:“兵法上说:‘千里悬军,其锋不可当。’我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既然进入了敌境,士兵人人都会拼命。孟明视渡河之后就把自己的船烧了,淮阴侯韩信背水列阵,都是这个道理。还请大帅下令,明日继续战斗。”忽敦说:“但是兵法上也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我军目前已经很疲劳了,敌军的增援越来越多。这么硬拼下去不是办法,还是撤退吧!”鉴于刘复亨已经受伤,元丽联军箭矢也在一天的战斗中消耗殆尽,因此达成了撤退的决定。然而撤退当晚,出现“大风雨”,元丽联军“战舰触岩崖多败”,高级将领中有高丽左军使金侁落水身亡。

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发现志贺岛有一艘触礁战船,将船上130余名元军斩首或俘虏。

元丽联军在撤退途中可能进行了修船和休整,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回到合浦,损失多达13500余人。 其中多数战死或溺死,少数人如杜肺子、白德义、羡六郎、刘保儿等被俘 ,亦有一名出身儒生的万户投降日本。 事后元日双方都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但忽必烈并未达成战略目标,于是在七年后又发生第二次元日战争。

第二次战争

战前准备

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日本建治元年),忽必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携国书宣谕日本。三月抵达高丽,高丽派翻译(舌人郎将)徐赞和三十名梢工陪同出使。 元使一行于四月十五日在长门国的室津登陆,随即遭到扣押,八月才由太宰府护送北上,绕开京都,前往镰仓。九月初七日,北条时宗下令将杜世忠、何文著、徐赞以及计议官撒都鲁丁(回回人)、书状官果(“薰畏国人”,可能是畏兀儿人)五人押至龙口斩首。 梢工、水手都被扣留,所以元朝长期不知道使团遇害的消息。

在等待杜世忠消息的同时,忽必烈也在擘画第二次东征日本的事宜,命高丽造船造箭。 后听从王磐建议,专力灭宋,故一度中止高丽的准备工作。

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向南宋降将范文虎、夏贵、吕文焕、陈奕等询问日本是否可伐,他们都赞成,唯独耶律楚材的孙子耶律希亮反对,强调中国统一后休养生息的重要性,忽必烈认为耶律希亮说的有道理。 但忽必烈还是放不下东征日本之事。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日本弘安二年)二月,崖山海战刚结束,忽必烈就命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造战船600艘(后湖南取消),六月让高丽造战船900艘,都是为了东征日本。同时,忽必烈授权夏贵、范文虎以他们的名义派原南宋人周福、栾忠以及翻译陈光、渡宋日本留学僧晓房灵果组成的使团出使日本,等待他们回来后再决定是否用兵。

六月二十五日,使团在博多登陆,镰仓幕府看到他们带来告知南宋灭亡、劝说日本归顺元朝的“大宋国牒状”后,就将他们全部斩于博多。

八月,一些使团艄工、水手逃到高丽,告知杜世忠等已被杀的消息,高丽王派郎将池瑄带着这些幸存者赴元急报。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日本弘安三年)二月,忽必烈得知这个消息,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请求让自己出征,但群臣建议推迟。然而到了六月,忽必烈又单独召见范文虎,讨论东征日本事宜。

七月,忽必烈命令动员之前愿意参军的人以及崖山海战中的南宋溃卒,将他们用于征讨日本,范文虎则负责召集之前投奔南宋的蒙古、回回人。此时高丽国王王䞐(原名王谌,即忠烈王)来上都朝觐,八月二十六日谒见忽必烈,讨论东征日本事,并与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约定,由忻都、洪茶丘指挥蒙、汉及高丽军四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范文虎率南宋降军十万人从江南出发,会师于日本壹岐岛,然后直取日本。

此外,忽必烈批准高丽国王的请求,授予高丽将领金方庆、朴球、金周鼎以元帅、万户之职,赐虎符,提高高丽将领的地位,又于十月加派东北开元等路的三千人投入东征(其中有朝鲜王朝开国之君李成桂的曾祖父李行里)。

在元朝积极备战之时,镰仓幕府也在防备元军再次来犯,着手构筑和加强九州沿海防御机制。

于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日本建治二年)命令九州各地的庄园主按领有田地的多少出钱出力,在博多沿岸建造了一道绵延20多公里的高2米、底部宽3米防御工事,称为“石筑地”(今名“元寇防垒”)。

此外,镰仓幕府还于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日本建治元年)十二月制定了“异国征伐”计划,准备以九州岛为中心,动员山阴、山阳和南海诸道武士在次年三月出兵高丽,以攻为守。虽然“异国征伐”计划最终未能实行,但是被集合于博多湾一带的船只和兵力长期留在九州北岸一带,负责该海域的警备工作。北条时宗还利用备战的紧张状态,把九州和其他几个国(筑后、肥前、肥后、周防、长门、石见、伯耆、越前、能登)的守护换成了自己的亲信,进一步强化执权的权力。同时,镰仓幕府还对日本各寺社下达“异国降伏祈祷令”,通过宗教活动来提升幕府的权威。

出征规模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二月,东征诸将陛辞,忽必烈告诫他们两点,一是不准滥杀百姓,二是诸将务必抛弃个人恩怨,同心协力。元丽联军兵分江南路和东路军两路,忽必烈设立“日本行中书省”(日本行省)和“征东行中书省”(征东行省)两个机构,作为这次战争的指挥部,分别管理两路军队。阿剌罕被任命为日本行省的最高长官——右丞相,统率40万蒙古军东征,但并未马上出发,可能是为了在江南军和东路军站稳脚跟后的接收和增援(即“征东留后军” )。然而阿剌罕已身患重病,忽必烈听说后,于六月二十六日下令以阿塔海替代。

不久后的七月初六日,阿剌罕卒于庆元(今浙江宁波)的元军大本营中。征东行省则由高丽国王王䞐主管,由忻都、洪茶丘分别任右、左丞。

此次战争中,元丽联军阵容如下:

单位

所属国

官职

姓名

规模

东路军

元朝

征东行省右丞

忻都

蒙汉军:约30000人

高丽军:9960人

梢工:17029人

征东行省左丞

洪茶丘

东征左副都元帅

王雍

高丽

征日本都元帅

金方庆

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

朴球、金周鼎

江南军

元朝

日本行省平章政事

张禧

新附军(为主):100000余人

日本行省右丞

范文虎

日本行省左丞

李庭

都元帅

囊加歹 、哈剌䚟

管军万户

葛剌歹 、厉德彪 、也速台儿等

就东路军的情况来看,元丽联军不仅携带三个月的军粮 ,还携带了锄、锹一类的农具,似乎做好了长期占领和屯田的准备。

东路军战况

东路军首先于五月初四日乘坐900艘战船从合浦出征。 他们计划于六月十五日与江南军会师于壹岐岛。五月二十一日,东路军之一部在世界村大明浦登陆对马岛,期间遭遇大风,不少军人被淹死,金周鼎设法救活了不少人。上岸后,东路军派通事金贮檄谕,高丽将领金周鼎与日军首先交锋,高丽郎将康彦、康师子战死。 二十六日,向壹岐岛进发,途中遭遇风暴,水军113人、梢工36人失踪。 据说两岛有三百多名百姓被杀。

忻都先派出小股精锐部队,携带轻便武器,抢占岛上和海中道几处关键的阻击阵地。六月八日,元军百户张成率军携带“缠弓弩”,登岸迎战自海中道来袭的日本军,夺占险要,双方相持到日暮。天黑前,日本军最后一次尝试突破,张成又返回击败。

六月九日,日本大军来战,东路军的大部分也陆续登陆,洪茶丘命金方庆、金周鼎、朴球等人所率的高丽军以及荆姓万户等人所率的蒙汉军迎战肥后国守护安达盛宗麾下的日军。交战伊始,东路军斩三百余级。张成也趁机率部下“入阵奋战”,重创日军。关键时刻,日本援兵突然杀到,东路军溃败,洪茶丘弃马逃走,一个姓王的万户带兵从侧后方赶上来,杀死50多名日本武士,才勉强击退了追兵,使洪茶丘得救。十日,再战,东路军又败 (亦有记载称元军大破日军,擒获了据称是少贰经资之弟的一个叫“宗资”的人 )。此外,当时京都还盛传有一支300艘战舰的元军奇袭本州岛的长门国,但除了给京都造成恐慌外,并无太多信息可以确认。

此后,东路军内部开始流行瘟疫,三千余人病死。六月十五日左右,东路军退至壹岐岛。此时忻都、洪茶丘有意退兵,便与金方庆举行会议,表示范文虎失期未至,东路军先打了几仗,如今“船腐粮尽,其将奈何”。金方庆不答,只好暂缓撤军。十余日后,忻都、洪茶丘再次与金方庆讨论撤军,金方庆表示:“我们奉圣旨带着三个月的粮食,如今还有一个月的粮食在,等江南军来再合攻,必定消灭日本人!”于是忻都等继续等待江南军。

平户会师

五月初,东路军出发后没几天,日本行省参议裴国佐等就提出了新的会师方案,即依据当年三月漂到中国沿海的日本船工所提供的地图和情报,将会师地点移至大宰府西面的防守松懈、利于大船停泊的平户岛。 可能是由于作战计划的变动,江南军迟至六月十八日前后才从庆元、定海出征。动员的船只多达3500多艘 ,时人称“隋唐以来,出师之盛,未之见也”。 期间,船队一度偏离航向,驶至耽罗。 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或稍早,江南军前锋50艘战船才抵达对马岛,其后向壹岐岛与东路军会合。

遭遇台风

七月二十七日,会师后的元丽联军在留下张禧率四千人守备平户岛后,主力移至鹰岛(中国史料称竹山、五龙山等,另有不同说法),途中曾击退日本船只的攻击,然后准备登陆进攻大宰府,然因种种原因而“迟疑不发”。最后决定在八月初二日展开登陆作战,但在八月初一日(日本所用的宣明历为闰七月初一日)夜,海上突然刮起大型台风。据亲历者宋无回忆称,当时“雹雨风交作,舟不得泊,随惊涛上下触击,皆碎” “洪涛万丈涌山起” ,元丽联军大半被淹死,海中的浮尸“随潮汐入浦”,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甚至能够踏着尸体在海上行走。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是江南大船,不过也有也速台儿所率的数百艘江淮战船,可能因为质量好的缘故,在台风中未受损失。东路军所乘的高丽船只则因小而坚得以大体保全下来(其中的左副都元帅王雍被淹死 )。

幸存的元丽联军官兵集合于近旁的小岛上,东征诸将为下一步如何行动而起了争执,到了八月初五日,诸将带着各自剩下的直属部队,草草收拾了一下还能浮动的船只,先向平户岛撤退。

同日,撤退途中的三艘元军战舰在御厨子崎海域遭到日军追击。 此前,张禧的军队不仅在岛上筑垒,而且各舰还“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所以未受台风影响。范文虎一行到了平户岛,张禧劝其“因粮于敌以进战”,范文虎坚持要走,并保证还朝后自担其责,于是张禧只好分了一些船给范文虎一行,然后丢弃船中的七十匹马,带着自己的兵同范文虎们回高丽合浦。 八月十五日左右,东征诸将抵达高丽合浦,此消息于八月十六日传至高丽王所在的安东行宫。

元丽联军丧师10万以上 ,随诸将归来的只有不到3万 ,其中高丽方面回来的人员就有19397人(含梢工)。

鹰岛扫荡

在东征诸将撤回期间,鹰岛打响了元日战争最后一役。

据后来幸存逃回的士兵于阊、沈聪等的控诉,留在鹰岛的元丽联军还剩十余万。但元丽联军加起来就十四万人左右,因为有东路军的战斗与瘟疫、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后来诸将带回的部队,所以这个数字显然是夸大了的。日本方面记载鹰岛残兵有数千人,可能更接近事实。这些被遗弃的元丽联军推一个姓张的百户为首领,称“张总管”,在岛上“伐木作舟”,修补受损战船,以备撤离。

八月初七日,少贰景资率领的日军登上鹰岛,扫荡残余元军,元军因饥饿而丧失战斗能力,几乎是束手待毙,最后有一千余人请求投降。

这些人中,蒙古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都被押至中河(那珂川)岸边斩首,南方汉人被称为“唐人”,免死为奴(一说留下的是工匠和农民),其后他们当中的于阊、莫青、吴万五、沈聪等极少数人成功逃回。

战争结果

第二次元日战争期间,镰仓幕府部署了增援兵力,派来自六波罗探题的引付众宇都宫贞纲率60000骑兵前赴九州。当先头部队行至长府时,就获悉元丽联军因遭遇台风而土崩瓦解的消息。日本“上下大庆” ,龟山上皇和他的母亲大宫院、后妃新阳明门院一同祭拜石清水八幡宫,举行盛大的还愿和放生法事。

同时,京都朝廷命令在西大寺由长老思圆领着数百和尚为战争中殉国的日本将士诵经超度三日三夜。而镰仓幕府则再次宣布“异国征伐”,试图讨伐高丽以报复 ,但最终仍未落实。此后,镰仓幕府不断派间谍侦察元朝动向,一直处于防备元朝的紧张状态。

高丽方面接到东征诸将归来的消息后,紧急派人去元朝禀告。忽必烈在上都得知败报,为之“震怒” ,八月二十九日命留在高丽的残兵败将回国。

闰八月二十四日,高丽派潘阜慰劳忻都、洪茶丘、范文虎,随后三将带着他们所属将士返回元朝。 他们向忽必烈解释称,他们在遭遇台风后还想战斗,无奈万户厉德彪、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不听节制,擅自逃脱,他们见军心如此涣散,只好撤走,后来于阊等逃回,诉说真相,除了张禧外的东征诸将都获罪,但如何惩罚则不得而知。

《元史》记载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日本弘安五年)十二月曾命将范文虎等所拥有的300艘海船移交阿塔海,可能是一项惩罚措施。 但不管怎样,东征诸将并未被重惩,之后继续获得任用。

东征失败当年十一月,忽必烈下令将还没出发的“征东留后军”用于守备庆元、上海、澉浦三处海港。

十二月,忽必烈下令撤销日本行省,翌年正月撤销征东行省 ,似乎有罢兵之意。但终其一生,忽必烈对东征日本失败之事耿耿于怀,很不甘心,此后多次遣使招谕和筹备征讨,主要有如下四次: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日本弘安五年)七月,高丽国王王䞐请求造船150艘,助征日本;九月,忽必烈命平滦、高丽、耽罗、扬州、隆兴、泉州共造大小船3000艘,其中平滦由洪茶丘监造,目的就是用于第三次征日;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日本弘安六年)正月,预备征日本军粮,命高丽备20万石,并恢复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右丞相,四月任命王䞐为左丞相,又以彻里帖木儿(阇里帖木儿)和刘国杰(刘二拔都儿)分任右、左丞,动员五卫军2万人、探马赤军1万人、蒙古水军2000人、习水战者500人以及35名万户征日本。这一系列举措导致江南地区“民间骚动、盗贼窃发”,忽必烈就在五月暂停东征日本的准备工作,将本来用于征日本的囚犯用于征占城、缅国(缅甸),但是征东行省的建制仍然被保留下来。

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日本弘安六年)八月,江南“盗贼”基本平息后,忽必烈重东征计划。他利用日本崇信佛教的习俗,派提举王君治和补陀禅寺长老如智携诏书出使日本,因在海上遭遇台风而中途折返。 同时,开始修船并招募水手,调海南黎兵从征日本。 十月,福建爆发黄华起义,声势浩大,忽必烈不得不派刘国杰率预备东征日本的军队去镇压。 翌年二月,又将阿塔海调去占城作战。在内外局势不安的情况下,忽必烈再次暂停东征计划,于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日本弘安七年)五月收缴征东行省印章,中止其运作。 其时派南宋降臣王积翁和陀禅寺长老如智出使日本,行至对马岛,水手不愿去日本,便杀王积翁而回。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日本弘安七年)十月,忽必烈命令增价募集征日本船及水手。翌年十月,忽必烈第三次设立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左丞相、洪茶丘为右丞,刘国杰、陈岩为左丞,展开各项战备工作,预备来年大举出征。 此时元朝和安南(交趾)发生冲突,忽必烈于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日本弘安九年)正月作出了“日本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日本未尝相侵,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的指示。

1298年(元大德二年,日本永仁六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向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元成宗)请求东征日本,铁穆耳表示:“今非其时,朕徐思之。”但在翌年决定派如智的继承者一山携诏书随商船赴日,表达“通好”之意。一山被执权北条贞时扣留,后来留在日本讲法并圆寂。此后,元日之间不再有官方往来,但民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则因战争阴影的消散而日益频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湖州宋韵文化日历 | 3月22日:南宋天目窑青白釉奁式花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3月22日农历闰二初一 星期三 ▲ 南宋天目窑青白釉奁式花盆南宋天目窑青白釉奁式花盆出土于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银子桥村凡石桥宋元聚落遗址。收藏单位: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日历版权归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所有。

  • 如何看待赵匡胤,建立宋朝对后世有什么意义?他有着一定历史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赵匡胤打四川,赵匡胤对宋朝的政治贡献,赵匡胤哪一年建立宋朝

    说起宋朝,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它有多么脆弱,在辽金夏还有后面的元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下。不过它能存在300多年还真就有他存在的依据,当然离不开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开疆拓土。第一:赵匡胤通过兵变当上皇帝,善待前朝皇室,非常高明1: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跟朱明刘汉都不一样,一枪一刀拼出来赵匡胤建立宋朝他取代的是郭威建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何非要争夺皇位?安稳的当个富贵王爷不幸福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想,康熙这些参与争位的儿子们为什么非要去争夺那只有一个名额的皇位,他们身为皇子如果放下野心当一个逍遥富贵的王爷不香吗? 不是所有皇子都能当王爷 答案当然是不香了,如果可以一生无忧无虑的当富贵逍遥王爷,他们又何必去争呢?清朝的王爷可不是无忧无虑的,而且清朝初期和中期皇子也不是都能

  • 为什么左宗棠被封左文襄公,一个武将不应该是忠勇什么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左文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全文,左文襄公有多厉害

    古时候,科举制度作为所有人成功捷径,因而不少人都以科举上榜为一生目标,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一些人一辈子获得不了功名,只能碌碌而为,还有些人一飞冲天成为天子门生,从而走上人生巅峰。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出身低微的他们并没有被现实打败,而是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一条不一样道路,这些人当中多数均有选择科举之路,

  • 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9个成年儿子,3个特别优秀,为何非选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标病逝朱元璋说的啥,朱标和朱元璋谁死得早,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

    我们都知道,朱允炆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朱标成了皇帝后,这朱允炆也大概率会是皇位继承人。原因无他,朱标跟朱允炆,是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生出来的嫡子一脉。别的皇帝看儿子,都说母凭子贵。但朱元璋当皇帝却不一样,是子凭母贵。这贵的根源就是,朱元璋跟马皇后感情太深,深到成了帝王典范。作为中国史

  • 孙立人为何斗不过蒋介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崇尚西方军事思想的他,反对在军队中实行"政工制度",对老蒋提出的反攻计划也是嗤之以鼻,他认为应该先将内治搞好再说。客观上来看,孙立人的想法才是符合实际的,但也因为这一些举措,让一直游离于蒋家势力范围之外的他,更是成了蒋家的敌对面。特别是到了湾湾后,美国对老蒋十分失望,打算物色新人代替蒋家的统治。一直

  • 宋朝103位皇子名单:宋徽宗有皇子35位,神宗14位,宋高宗仅1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皇帝宋徽宗简介,宋真宗之后宋朝有几位皇帝,宋朝宋徽宗的结局

    103位,平均每位皇帝所生皇子数为6.8人(接近7人),每位皇帝所生皇子数分别为:宋太祖4位,宋太宗9位,宋真宗6位,宋仁宗3位,宋英宗4位,宋神宗14位,宋哲宗1位,宋徽宗35位,宋钦宗3位,宋高宗1位,宋孝宗4位,宋光宗2位,宋宁宗9位,宋理宗1位,宋度宗7位。这其中以宋徽宗所生皇子数量最多,竟

  • 张之洞私人藏书:《日本地理兵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姚文栋编译的《日本地理兵要》 2001年笔者在北京大学高级研修班读书时,在北大图书馆发现一部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清政府出使日本公使团随员姚文栋(1852—1929年)编译的《日本地理兵要》,全书线装8册10卷。 从书上的白文藏书印“臣之洞印”及附在书内的一张便条“送至白米斜街路北南皮张宅”可知

  •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江西在明朝状元为啥这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古代江西也曾经辉煌过,特别是明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教育发达,“江右商帮”也是货通天下。特别是吉安府,人才辈出,教育发达,吉水、泰和、永丰、庐陵、安福五个县,朝野素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一说,足见当时江西文人之强盛。建文二年、永乐二年,这两次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包揽。建文二

  • 甄嬛到死也想不通,雍正把淳儿养到十七岁的真正原因!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甄嬛为什么把淳儿养到十七岁,甄嬛和淳儿还有皇上一起聊天,甄嬛什么时候知道淳儿的死因

    实际上,淳儿是符合选秀对年龄的标准的。因为淳儿的家世也不是很低,于是淳儿就和甄嬛一样一进宫被皇上封为纯常在。自己的家世在那儿,要不然想必雍正也不会一直把她养后宫吧!而且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记得雍正在选秀之前说的话吗?雍正说,要多选些汉军旗的秀女。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淳儿天真纯洁,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