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儒家学说和思想中崇尚和宣扬的"仁义",人们虽然都有各自的理解,但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认可和倾向,而提
到宋襄公的"仁义",甚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虚伪",因为在他高风亮节的仁义的背后,掩藏的是一个充满野心的、虚伪狂妄的灵魂。
而这些也是大多数人基于宋襄公的言行不一进行的一种"充满恶意"的推测,因为宋襄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谁都不能完全了解。
然而宋襄公的"仁义",是在春秋时期"崇礼"和"崇霸"的思潮博弈中进行的周礼思想的遗留和延续,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种
不被人们所接受、认证和发扬的"仁义"。
一、宋襄公的"仁义":究竟是作秀还是高风亮节?
宋襄公真正在历史中有姓名是在齐桓公去世之际,召陵之会无疾而终,楚国被中原联军的力量所震撼,而中原联军在与楚国的对峙中也并未占据上风,多国联合才勉强能与楚国一战,且战争尚未发生还不能确切的探究楚国真正的实力有多么强大。
[var1]
接着在召陵之会相距十三年之后,齐桓公与管仲相继去世,对各个诸侯国以及整体形势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为没有选好合适的继承者,导致齐国内部一时一片混乱,
齐桓公六子为获得皇位相互之间争斗不歇,朝堂内部也没有能够制衡这些为了皇位不顾一切的皇子的贤臣来匡扶政治。
在齐国生死存亡之际,
受到管仲临死前遗命的宋襄公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齐国,平定齐国内部的叛乱,而齐国在齐桓公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就此黯然失色。
最后还是管仲在去世之前将齐国未来的生死存亡交到了一个外姓之人手中,因而
宋襄公能够成为被管仲托付的这个外姓君主,自然也是有其缘由的。
[var1]
能够让管仲临危托付一个以往的霸主国的命运,且宋襄公确实能够说动其他诸侯国与自己站在一边,可见其无论是
名望还是实力都是在当时最顶级的。
先不说当时的几个诸侯国中,只有
宋襄公统治的宋国相对来说最为强大,只说当时的形势之下,在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的内乱局面,被宋襄公一次又一次的摆平、镇压,再加上原本宋襄公在整个天下贤明仁义的名声已经打响了,联系到其现在的所作所为,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似乎是势在必行的。
[var1]
他的确遵行了管仲的遗命,平定了齐国的内乱,保住了齐国的诸侯国地位,且能够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发展宋国,将宋国送上霸主国的位置,就可以看出
宋襄公本人并不是没有野心的,但其所作所为并不违背其所宣扬的仁义,他的作为只是在履行作为一国君主的必需的责任罢了。
二、春秋时期的思潮博弈
1."崇礼",还是"崇霸"?
春秋时期的礼乐观念十分复杂,在《论语》中,孔子就已经痛心疾首的表达了对于春秋时期社会中礼乐崩坏局面的叹息,然而站在不同的角度,
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有不同的代表含义,对于那些崇尚新世界和新思想的群体来说,春秋时期的礼乐思想被当作是一种美德的代称。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已经从侧面论证了整个春秋时期都将会是霸权迭代的时代,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这就是霸主产生的条件,可见霸权和霸主在春秋时期社会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主流风尚。
[var1]
但是人们对于周国时期的礼乐思想、制度和观念实在是过于深入人心,于是渐渐的社会中开始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一方认为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社会向前发展壮大的趋势,即为
"崇霸"的思想。
然而站在其反对方的一派认为,争霸这种思想原本就是对礼乐制度的颠覆与悖逆,,在诸侯争霸的战争中已经没有礼的存在了,这就是
"崇礼"的思想,但是究竟哪种思想能够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呢?
实际上,"崇礼"还是"崇霸"不仅是在春秋时期,哪怕是现在,社会中依旧没有一边倒的趋势,崇礼和崇霸思想的簇拥者依旧大有人在,分庭抗礼,而
宋襄公的存在,是春秋时期霸权争夺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
[var1]
2.宋襄公的仁义:守礼以图霸
在讨论宋襄公的仁义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宋国的由来,在《史记》中关于宋国历史的记载名为《宋微子世家》,微子即为宋姓,微子启为宋姓的祖先,商纣王的兄长,殷国帝王乙的庶子,因而宋这一姓氏与殷商一族和周武王和商纣王两代帝王和国家都有着密切的牵扯。
虽然周武王攻灭了殷商一族,建立了周朝,但殷商一族的势力和根基并未就此终结,在周武王去世之后,
殷商之风重新在周朝风靡起来,在周公的帮助之下,微子启在现代的河南商丘建国,称宋国,使奉殷祭祀,借以统治殷商一族遗民。
因而宋襄公作为宋姓氏的子民,自然也是遵循奉行殷商遗风的传统,遵行周礼,然而在特殊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也受到春秋时期思潮的印象,
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仁义"治国。
[var1]
毛泽东在评价宋襄公在春秋时期战争中的表现为"实行蠢猪似的仁义道德",就是因为他贯彻了自己"自以为是"的道德和仁义,致使其率领的军队因为失去良机而失败,也因此成为了后世的笑柄,大都用来形容君主昏庸无能。
然而,宋襄公本人并不是不懂政治和战争,只是
他所崇尚的仁义与他的行为实在是相悖的,他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长期处于矛盾之中的,因为他与其他国家的君主关系很好,按照他的仁义所说,他们之间就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上,然而他作为宋国的君主,却不得不参与到大国争霸的战争中去。
[var1]
按照他所崇尚的仁义,他不愿人们受到战争的荼毒,因为许多莫须有的道德和仁义取消了进攻,失去了良机,既然如此一开始就不应该发动战争。
他崇尚礼乐观念,作为一国的君主却又不得不为国家的霸权地位而争夺,于是
渐渐的宋襄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守礼以图霸"的特别的流派,独立于两种对立的流派之中。
虽然在现代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观念和做法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理解的,但在春秋时期的思潮中,宋襄公的做法不仅可笑,且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var1]
三、宋襄公的仁义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哲学
不像春秋时期其他思想家或者政治家明确的单一主张,宋襄公的思想似乎生来就是有些矛盾的。
这里所说的矛盾并不是其本人的思想自相矛盾,只是相比于其他人,宋襄公宣扬的"仁义"并不单纯的划分为两类主流阵营中的其中一个,而是
一种糅合了两种学说思潮且能够利用机会实现自己野心和追求的新思想,是完全合理的。
宋襄公生活的时代,是齐桓公创立的霸业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时代,
"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斗争似乎是生来就存在和形成的一种社会风潮,于是宋襄公也自然而然的合流,加入了"春秋诸侯争霸赛"中来。
[var1]
但是宋襄公本身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教导的熏陶,他内心是仍旧坚守着传统的礼乐制度,守礼守法讲仁义,但是在春秋时期,
他是无法将传统的礼制与社会主流的争霸思想统一在一起的,这种矛盾和纠结,潜移默化的让宋襄公走上了另一条争霸的道路。
他试图在遵循自己内心崇尚的传统礼制观念的基础上,顺应春秋时期的社会潮流,一方面讲究仁义,同时加速自己霸权的争夺。
[var1]
也许是社会两种思潮的压迫,也许是像宋襄公这样的人的缺少,
他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即使他是一个以仁义之名著称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君主,他的言行和作为,在旁人眼中,既不属于"崇礼"一派,也不属于"崇霸"一派,独立出来就成为了没有人能够理解的孤立无援的一种特殊的派别。
四、结论
从以上的表述中,宋襄公本人应当是春秋时期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思潮中的一个无奈的"理想主义"人物,他的哲学是两种时代思潮的碰撞
,是崇礼和崇霸思潮博弈之后,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礼乐观念的周朝时期殷商思想的遗风,虽然他的言行是矛盾的,但他的哲学是完全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