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嬴政为何仅10年就实现问鼎中原、统一六国战略?SWOT分析窥豹一斑

嬴政为何仅10年就实现问鼎中原、统一六国战略?SWOT分析窥豹一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85 更新时间:2024/1/24 22:04:32

公元前259年,秦嬴政出生,作为赵国人质(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当人质)的儿子,每天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秦嬴政被立为秦王,小时候的种种经历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统一中原,一雪前耻。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击败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政,此后联合尉缭、李斯二人一同制定了问鼎中原的战略: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

那么秦王政能否凭借问鼎中原战略成为这中原的天子?让我们从SWOT分析法及战略管理角度出发,看一看问鼎中原战略的可行性!

一、SWOT分析模型介绍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了“SWOT分析法”,他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的优势(Strength)

一 内部的劣势(Weakness)

一 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

一 外部的威胁(Threats)

韦里克认为优劣势分析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机会与威胁分析则着眼于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可得出SWOT分析图,即:

[var1]

SWOT分析图

从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增长型战略;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多种经营战略;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扭转型战略;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防御型战略;

“SWOT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略管理的工具,而战略管理又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总体层战略,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标;

层次二:业务层战略,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标;

层次三:职能层战略,即企业应该怎么去按照方法具体实施。

二、“SWOT分析法”分析问鼎中原战略

1、秦国内部的优势分析:

首先,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耕战政策,具有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

《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民以食为天,秦国虽地处偏远区域,但各代君王均深知这个道理。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开始,此后秦国君王一直将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可以说耕战政策是贯穿秦国历史的一项基本国策。z

[var1]

郑国渠

为了进一步发展秦国农业,秦王政在明知韩国“疲秦”战略阴谋的情况下,依旧重用郑国,修了郑国渠—东起中山,西到瓠口,大大改善了关中的农业面貌,使得土地肥力得到提升,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也因此变得富甲天下。

此时秦国的农业发展已处于领先水平,粮仓充实,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

其次,秦国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唯才是举,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智囊团”

每位成功人士旁边都不止一位“智多星”,秦国也不例外。

[var1]

人才战略

就在东方各国效仿孔子民间教育开始培养人才时,秦国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广招天下人才,即只要你有才能,不论国籍,不论出身,都可得到重用。这是其他诸侯国不敢做的事情,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而秦国却大胆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跳过人才培养阶段,使得获取人才的时间大大缩短,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天下才子纷纷涌入秦国,寻求自己的伯乐。

卫人商鞅、魏人张仪、魏人范睢、卫人吕不韦、楚人李斯......这些在秦国历史上发光发热的人物,都是秦国从其他诸侯国挖掘过来的。

在秦王政年幼之际,吕不韦掌控秦国朝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使秦王政问鼎中原的胜率进一步提升;在秦王政掌权之后,李斯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能及远见,辅佐秦王筹措问鼎中原战略。

“唯才是举”的政策使得秦国内部人才济济,这些人成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智囊团”。

其三,秦国实施军功爵制,兵强马壮,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

经济发展的再好,人才重用的再多,如若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在战乱时代依然说不上话。

《商君书》曰:”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施军功爵制,一场战争的胜负将会改变无数人的人生,秦国士兵因此战斗力飙升,个个骁勇善战,成为了真正的虎狼之师。

[var1]

骁勇善战的秦军

除了秦军士气高昂外,所用兵器也极为先进,其使用的弓弩更是号称“秦国黑科技”,在战争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秦国士兵为荣誉而战,再加上所持兵器优良,秦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加强,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

其四,秦国遵循严格的秦律,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最好的国家,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法律环境

前边提到,为了促进农业和军事的发展,秦国实施了耕战政策和军功爵制。然而这两大政策能在秦国一直贯彻执行下去,全仰仗严格的秦律以及各级官吏认真落实。在秦律中有大量关于官吏任免的条文,而核心就是能否严格依靠法律办事。

戍律曰: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秦律规定一户人家不得同时派2个人戍边,负责征收兵役的人如果不遵守这一法令,要罚二甲。

《商君书》曰:“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为了提高军队士气,秦律规定有军功的士兵可以进爵,授予田地,并派平民“庶子”帮忙耕种。

《置吏律》曰:“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啬夫之送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

在任用官吏方面,如果未经审批便擅自任用不合适的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依靠众多的法律条文,使秦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的最好的国家,也为问鼎中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其五,秦国平息内乱,权利集中,君臣同心拟定统一战略,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指挥系统

秦王政刚刚即位时,年仅13岁,因此朝中大事皆由丞相吕不韦把控,又逢嫪毐结党营私,秦王政在这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公元前238年,嫪毐借助秦王玉玺和太后玺发动叛乱,被秦王政击败;其后秦王政以此为由,罢免吕不韦官职,至此秦王政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得到尉缭、李斯的尽心辅佐,同他们一同商定统一大业。

2、秦国内部的劣势分析

首先,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不重礼节,在各诸侯国中的形象不佳

秦国本是边远小国,第一代君王更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存在,在当时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其他诸侯国对秦国嗤之以鼻,称其为蛮夷。

[var1]

春秋时地理位置图

秦国处在西北角,远离中原文化,更是受到戎狄影响使得民风彪悍,十分好战,且为了胜利总是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这让以文明自居的其他诸侯国更加看不起。

即使后来秦国日渐强大,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其他诸侯国依旧看不起秦国,称其不懂华夏礼节。

因此,秦国在其他诸侯国眼中形象不佳,对其统一中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秦国忽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拼图不完整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坚持耕战政策,重农抑商,其商业发展十分缓慢。

重农抑商,顾名思义,即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以“商”为“末”。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减少商人的政治权利,不允许其后代做官;对商人加大税收;商人不得涉足重要行业;对商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歧视性规定;为了使百姓安稳农耕,强化户籍管理,使得商人流动性大大降低。

因此,虽然秦国因农业发展迅速使得经济实力增强,但和商业发达的齐国相比,经济实力还是有所欠缺。

再次,秦国自然资源匮乏,盐、铁等战略物资依赖进口

前边提到,尽管秦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农业生产与财富累积之间的转化率很低,再加上限制商业发展,其经济实力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秦国境地缺少自然资源,如百姓赖以生存的盐以及制造农具、兵器所需的铁,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向其他诸侯国采购。

[var1]

铁质农具

战国后期,由于铁器相比铜器更易锻造,实用性更好,各国对铁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谁的矿产资源丰富,谁就能形成垄断经济,谁的胜算就更大些。

显然秦国在这方面被其他诸侯国远远甩在后边,其“牛耕”所需的铁农具都要依靠进口实现。

3、秦国外部的机会分析

首先,东西周灭亡,战乱不断,给了秦国问鼎中原的时机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后,周天子的王权开始急速衰落,后周朝一分为二,称作东周和西周,从周赧王开始,东西周实行分别治理,成为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小政权”。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阳城、负黍,此时西周王深感恐惧,撕毁合作条约,秘密联合东方各诸侯攻秦,秦昭王大怒,派大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王自知敌不过,赶忙跑到秦国磕头认罪,并将西周土地、人口全部奉上,至此秦国掌控了西周,象征权势的“九鼎”也入秦国之手。

七年后,即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至此历史上存在800多年的周王朝就此灭亡,少了名义上的“周王”,各国野心纷纷暴露出来,战乱加剧,给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时机。

其次,乐毅破齐,秦国独强

公元前288年,秦国拉拢齐国共同称帝,即秦昭襄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虽然不久后两国都取消了帝号,但可以看出当时齐国与秦国实力相当,秦国统一中原胜算不大。

公元前287年,由韩、魏、赵、燕、齐组成的五国联军攻秦失败,此时齐国趁机偷袭宋国,兼并了宋国领土,使得齐国实力大增,然而其他诸侯国不能容忍齐国一家独大,于是刚刚的“五国伐秦”变成了“五国伐齐”。

[var1]

乐毅破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并且大获成功:攻占齐国70余城。虽然日后由于燕惠王听信谗言导致燕军大败,齐国陆陆续续收回领土,可是国力大损,从一等国家降为二等国家,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其三,诸侯国各怀心事,互相猜疑,给了秦国逐一攻破的机会

公元前257年,秦军在邯郸被赵、魏、楚联军打败,给秦军造成了30多万人的伤亡,如若各诸侯国能像邯郸之战一样齐心协力,共同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必定会推迟。

然而经此战役后,各诸侯国没有乘胜追击攻打秦国,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互殴,以军事力量强大的赵国为例,赵国此后多次与燕、齐、魏开战,使得秦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直接影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

秦昭襄王开始采取远交近攻的思想,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逐个击破,给秦王政问鼎中原提供了战略思想。

其四,第五次合纵的失败成了秦国问鼎中原的催化剂

眼看秦国越发强大,东方诸侯再也坐不住了,于公元前241年,再次组成五国联军(赵、韩、楚、魏、燕)决定打击秦军的扩张势头。

原本进攻顺利,一度进军至函谷关内,不料遭到吕不韦率领秦军的反击。吕不韦认为五国联军同床异梦,缺乏团结之心,只要能击败其中一个国家,其他国家必定不战而退。于是他率领精锐部队于夜间突袭楚营,一方面楚军远道而来,军心涣散,另一方面楚军夜间疏于防范,结果就是楚军匆忙撤退,其他四国见此军心动摇,纷纷撤退,第五次合纵攻秦无功而返。

[var1]

合纵连横

此战后,秦王政下定决心“灭诸侯、称帝业”,不给其他诸侯国再次联合的机会,就这样第五次合纵攻秦成了秦王政决定问鼎中原的催化剂。

4、秦国外部的威胁分析

首先,外围胡患虎视眈眈,稍不留意华夏文明毁于一旦

战国时期,由于中原混战,给了北方匈奴与诸胡发展壮大的时机。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燕国面临着东湖的侵扰,秦国与赵国担负着抗击匈奴南下的责任,如果秦国贸然出兵攻打其他国家,中原必定大乱,势必会给匈奴和诸胡可乘之机,中华夏文明很有可能在多方混战中毁于一旦。

[var1]

北方匈奴

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秦王政派大将蒙恬率领20万大军驻扎在阴山草原之南,防止匈奴入侵。此后无论统一六国的道路多么艰难,这支大军从未被调动过。可见匈奴也是秦王政问鼎中原路上的重大障碍。

其次,赵国仍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即使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坑杀40万大军,其军事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原因之一在于赵国拥有一员猛将—李牧。李牧善用计谋,腹中兵甲,因常年在赵国抗击南下的匈奴,名气不大,所以秦国攻打赵国时忽略了这个因素。

[var1]

秦灭六国图

事实证明,秦国三次灭赵行动均被李牧破坏,事后如果不是秦王利用反间计使赵王除掉李牧,秦国想要彻底灭掉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如果在此期间其他诸侯国反应过来支援赵国,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为赵国军事实力强大,变数太多,秦王政才制定了先消灭韩赵的战略。

5、结论:SWOT分析图

将以上秦国内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放到一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内部优势远大于劣势,外部机会远大于威胁,因此可以实施“增长型战略”,即“扩张型战略”。

[var1]

SWOT分析图

这个“扩张型战略”即秦王政同李斯、尉缭一同制定的问鼎中原战略: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

下边再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秦王政问鼎中原战略的可行性:

三、问鼎中原的战略管理

首先,总体层战略,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标

秦王政想要统一六国,确定的“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目标切合实际。

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以来,经过100多年历代君王的兢兢业业,秦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相反周王室则逐渐衰落,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力衰退。至秦王政时代,秦国已是一家独大,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其次,业务层战略,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标

秦王政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方法,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的方法切实可行。

汲取秦昭襄王邯郸之战失利的教训,秦王政决定继续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是统一大业必须收拾掉的国家。并且韩、魏两国不但距离秦国近,而且国力不强,稍强的魏国由于处在地图中央,四面受敌,常年作战早已使这个国家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先攻占这两国既轻松,而且意义重大。

楚、赵两国相对韩、魏来说实力更加强大,是秦王下一步要灭掉的国家。

齐国距离秦国较远,如若派兵攻打必然经过韩、魏两国,行军途中易产生变故;并且综合国力强大,派少量军队必然不可取胜,而派大批军队就算取胜又不能守住齐国领土,周边国家必会争夺。燕国同样如此,因此要笼络燕齐,留到最后收拾。

最终实施的时候稍作调整,按先后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但可以看出大致方向是对的。

再次,职能层战略,即企业应该怎么去按照方法具体实施

职能层战略分为人才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

秦王政在制定了正确的方法后,在人才战略方面采用量人使用原则,任用李斯、蒙恬、王翦等文臣武将;在军事战略方面采用强攻与智取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战略方面继续实施耕战政策,重视农业,稳定国内经济发展,为问鼎中原战略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综上,秦王政在合适的时间,制定了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引进人才、发展军事、繁荣经济具体去实施,最终确定的问鼎中原战略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正是在正确战略的引导下,秦王政才能在短短10年时间内灭掉六国,结束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堂堂楚国为何没有人才?“多淫刑”和仕途天花板,不能令人尽其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然而,也有例外。春秋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国家。早期的分封制改革,使国家得以迅速发展;但春秋中期以后,虽然仍很强大,但人才大量外流,使其在春秋中后期步步向前。走向衰落。这个国家就是创造了“楚彩金用”成语的楚国。春秋中期以后,楚国被认为是东周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外来人才的流入,而

  • 城濮之战事出何因?晋国胜楚国的原因有哪些?这次战争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事实同这种估计相反。城濮大战的结果是原来居于劣势地位的晋国胜利了。晋国为什么能够打败楚国呢?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以晋文公为首的晋国统治集团,有发愤图强、创立霸业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政治、军事方面作了许多准备。在政治上,晋文公能够注意收揽人心。例如,对内,他不是专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

  • 嬴政的弟弟成蟜,为何叛逃赵国?竟与嬴政祖母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嬴政与成蟜的关系,嬴政嬴成蟜cp小说,嬴政和成蟜谁威望高

    [var1]那么她和韩霓成蛟则成了韩国一系,为了能为韩系博取最大的利益,全力的想要扶持成蛟上位,甚至不惜动用韩国娘家的势力,为成蛟登基造势,秦国韩系一脉的力量扩张,势必影响到了楚系,楚系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在异人在位时他们和韩系一样,都是支持异人的,到了嬴政这里还继续支持嬴政,于是韩系赵系开始势不两

  • 孔子画像中的门牙格外突出,画师为何不给圣人开“美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现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乃至庙宇中都会供奉着孔子的画像,以示尊敬之意。但是,如果你够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些画像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孔子总是露着两颗大门牙的![var1]孔子他这突出的两颗大门牙中间的牙缝还非常的大,照现在的审美观看起来非常的滑稽,甚至和他的圣人形象有着一股子反差萌!那么,古代

  • 春秋著名矮子,干掉三个“猛汉”为齐国“续命”,你定知道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位英雄豪杰轮番登场,演绎过许多流传至今经典的故事;在“春秋五霸”之中,当属齐国最为强大,但在公元前643年,齐国国君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就此宣告终结;不过此时距离齐姜政权灭亡,还尚有26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一个矮子能人,使得齐国“回光返照”;这位矮子大家也定是知道他,正

  • 春秋的一位王女,嫁给父亲儿子3人,成为三从四德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时期最小的妃子,春秋历史人物传记,春秋的三个悲惨太子

    古代封建王朝女子地位低下,即便贵为公主,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古代男子可拥有三妻四妾,而女子一旦再嫁或行为举止不端,便被称为荡妇,古代孝重于天,女子更无法反驳违抗父兄意愿。即便有女子为追求爱情而反抗父母意愿,但终归无法违抗三从四德的压迫,无法拥有好的结局。齐僖公之女文姜,因追求爱情而沦为千古荡妇。其

  • 殷商时期的疫病认知 中国古代治理视域下的疾疫与医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先秦治疫官方措施,殷商的简介,中国古代抗疫简史简介图

    商代的疫病认知与防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宋镇豪殷商时期的疫病认知群体性突发疾疫在甲骨文中已有反映,如:贞疾人,隹父甲害。贞有疾人,不隹父甲害。(《甲骨文合集》z'2123)疾人,隹父乙害。不隹父乙害。(《合集》5480反)这是一期武丁时的两版卜辞,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有关疾疫文字记录。此卜辞中的

  • 甲骨文“活起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图①:中国文字博物馆“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陈列区域。徐玉洁摄图②: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的子其射卜甲。徐玉洁摄图③: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沉浸式文旅IP舞台剧《殷墟遗梦》。侯婧怡摄图④:安阳梅东路小学学生书写的甲骨文。侯婧怡摄制图:潘旭涛3月18日至19日,河南省安阳市。“甲骨文识读大会”初赛,在殷墟宫殿

  • 孔子脾气好,却险被此差生气病,骂出一句粗口,今仍是老师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宰予本是鲁国人,他慕名来到孔子的私塾,用几根腊肉充作了学费。此人能言善辩,聪明伶俐,很快便受到了孔夫子的重视,被分到了“言语”科。然而时间久了,孔子就觉得这个宰予有些不对劲,非常欠骂。首先,宰予非常喜欢睡懒觉,即使白天也照睡不误。在古代,灯油很贵,除非很有钱,一般人是很难在晚上挑灯学习的

  • 花脚大仙分享:《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7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系列之七花脚大仙分享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次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奉贤博物馆承办,陕西省多家文博单位大力支持。四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