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到嘴的肥肉都不吃: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婉拒?

到嘴的肥肉都不吃:中亚强国康国请求并入中国,唐太宗为何婉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4/2/7 13:24:32

在唐太宗的治下,唐帝国大力发展军事、开疆拓土,短短十余年时间,便在东亚、中亚和漠北等地区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在此期间,中国周边的国家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其中便包括不远数千里来华、希望并入中国的康国。不过,对于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唐太宗却不肯“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派名将李靖为主帅,李勣、苏定方柴绍薛万彻为副,率军十余万分道讨伐东突厥,经过几番激战,最终在次年二月一举将其击灭,并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后,唐朝不仅暂时消除来自漠北的边患,并且再度打开跟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一时间,不远数千里前往长安称臣纳贡的国家络绎不绝,使中国重现“万邦来朝”的盛况。

贞观五年(631年),即在东突厥灭亡1年后,一支来自康国的使团来到长安的朝堂上,在按照朝贡礼节行完跪拜仪式后,随即向唐太宗转达国王的请求,希望将本国全部土地、人口献给“天可汗”,使康国并入中国(注:“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对于这份意料之外的“大礼”,唐太宗很是吃惊,便通过通译向来使询问康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它为何要求加入中国。

在来使的介绍下,唐太宗终于弄清康国的国情以及加入中国的原由。原来,康国的前身就是秦汉时期的西域古国康居,由从中国甘肃一带被匈奴驱赶到中亚的月氏人所建,极盛时拥有今天中国新疆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是个幅员数千里的大国。康居长期遭受匈奴的奴役,等到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后,开始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直到晋朝年间还曾遣使来朝,并向晋武帝进贡良马。

然而,随着“五胡乱华”时代的开,中原开始陷入长达两百余年的混战当中,跟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被迫中断,其中便包括康居。此后,嚈哒人(匈奴人西迁中的变种,又称“白匈奴”)在南北朝时期崛起并控制西域,康居开始遭受其奴役,并在南北朝中后期走向灭亡。康居灭亡后,月氏人除部分跟随嚈哒人继续西迁外,大部分仍留在故地,努力谋划复国事宜。

经过多年的努力,月氏人在今中亚的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先后建立起9个国家,因祖先最初居住在祁连山以北的昭武城,因此被统称为“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而康国则是其中土地最广、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国家,强盛时幅员能达千里。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奴役西域各国,向它们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劳役,令昭武九姓苦不堪言。

为摆脱西突厥的奴役,昭武九姓曾有意向隋炀帝求援,旋因隋朝快速灭亡而作罢。直到东突厥灭亡后,康国国王再度看到希望,遂遣使朝拜唐太宗,请求将本国的土地、人口纳入中国的版图,以求得唐朝的庇护,免除西突厥的欺凌(注:突厥在583年分裂为东、西两大部,以控制漠北、中国东北等地区的东突厥势力最强,而西突厥主要控制西域各国,实力相对较弱)。

从现实利益来考量,康国的主动依附可谓相当“诱人”。因为,对于唐朝来讲,不费一刀一枪便可获得康国幅员千里的领土,这笔“买卖”实在划算。更可况,康国并入中国后,还能帮助唐朝在西突厥的背后打入一个“楔子”,真可谓“一箭双雕”的好事。正因如此,对于康国的内附请求,大多数朝臣都采取支持态度,但唐太宗在斟酌再三后,却予以婉拒。

在笔者看来,唐太宗之所以婉拒康国并入中国的请求,原因无非有三点。其一,恢复国力、消除隐患的需要。唐朝虽然灭掉强大的东突厥,但战争付出的代价相当沉重,国力的恢复仍需时日。更何况,东突厥虽然灭亡,但薛延陀却在漠北快速崛起,日益成为唐朝新的隐患。因此,唐朝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休兵养民,“消化”新征服的地区,警惕薛延陀的动向,而非开拓新的疆土。

其二,“越国以鄙远”实乃军事上的大忌。康国虽然有内附的强烈愿望,但它毕竟跟中原相距数千里,并且中间还隔着强大的西突厥。如此一来,唐朝要想进驻康国,肯定会跟西突厥兵戎相见,彼时兵连祸结,会极大损害唐朝的实力。即使没有西突厥的阻拦,一旦康国发生内乱,唐朝从道义上也必然要劳师远征,而收获的却不过是一个“负责任帝国”的虚名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其三,汉武帝、隋炀帝的“殷鉴”在前。开疆拓土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财富消耗、青壮年的损失,以及军事防线的不断延长,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讲,代价过于沉重。更何况,汉武帝、隋炀帝因为无节制的从事扩张结果导致国家或衰落或灭亡的“殷鉴”在前,更是让唐太宗不能不引起警觉,不能不拼命压制自己的扩张欲望。

正是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唐太宗婉拒了康国的内附请求,并向大臣们解释道:“前代帝王往往好大喜功,喜欢接纳遥远的国家内附以博取‘天朝上国’的虚名,实属劳民伤财、无益于国家之举。现在康国请求内附,一旦它们遭遇内乱或外敌入侵,我们从道义上便不能不予以帮助。但是,万里出征只为博取一个虚名,并使士兵、百姓陷入困顿之中,朕不能这样做!”

(贞观五年)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引文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正因为唐太宗这种冷静克制、不务虚名的精神,所以唐朝才能避免重蹈汉武帝、隋炀帝的覆辙,并在他的治下趋向和平稳定、强盛繁荣,开创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当然,康国最终还是成功地归附了唐朝,并以羁縻都督府的身份接受中国管辖,但此时已是唐高宗灭掉西突厥之后的事情了,距离唐太宗婉拒其内附已过近30年时间。

参考书目

刘昫、赵莹 (后晋):《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北宋):《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李逵和宋江的关系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李逵其实挺贪心的,他也很贪财,而且很容易被收买,因为李逵和宋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李逵居然去吃饭了,李逵还得敷衍为了吃好饭。他高兴地称呼戴宗爷。李逵很清楚,宋江很有钱,是个大赞助商。一定距离内,因为李逵个头大,脾气也很暴躁,宋江小小的体格自然不会很招惹李逵。李逵无恶不作,这个人没有底线。梁山英雄中,李

  • 一代明君唐太宗,为何英年暴毙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晚年犯了三大错,唐太宗最有意义的历史事迹,唐太宗的晚年预言

    李世民是一个有谋略亦有胸怀的帝王,偏偏在中年之后,迷失在长生不老的旋涡里,不得自拔,并因此一命呜呼。在数十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唐太宗的生活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不仅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并强行夺爱,夺走了齐王李元吉的妃子,还把年仅14岁的武士镬女儿纳为才人,赐给她“媚”这个封号,“武媚娘”

  • 民窑瓷器 PK 官窑瓷器,别再说它不值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官窑与民窑的定义 官窑,有两个概念,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早在唐代晚期就出现了贡瓷,当时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南青北白”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贡器。“官监民烧”的贡瓷一直延续到宋元和明早期。而由朝廷(官方)直接出资建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出现在北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明 青

  • 他是渭南好男儿,随朱元璋打天下,功成后家乡因他改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结拜兄弟排行,朱元璋身边的真实人物,最信任朱元璋的人

    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任命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外诸军事,前去镇守洪都,当时洪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不多时日,陈友谅结集60万大军,把洪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势在必得。朱文正接到的是死守命令,他与张子明“城亡与亡,我等死守保卫洪都城”。守城期间历经恶战,虽多次摧陈友谅锋

  • 隋文帝杨坚:智商和情商在线,夺取女婿天下,却逃不过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阶段。几百年的互相攻伐、几百年的分裂合并,中国内部一直处于战乱的境地。但也幸亏,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一直以来也都是各位有为帝王的最终目标。杨坚作为当时的天降猛男,自然也继承了这一志向,并且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伟大任务,从而开创了一代盛世。当然,也

  • 1951年,考古队在明朝妃嫔墓,发现一个奇怪金瓶,为何装着粪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郭沫若,毕竟人都有好奇心,不知道多少人想着刨开秦始皇的墓看看里面到底有多神奇呢。秦始皇要是想骂人,就让他去骂司马迁吧。郭沫若本来是想开发永乐皇帝的长陵的,只是因为长陵太大了,大家伙有点拿不准,所以挑了万历的定陵。也算是万历倒霉吧,不过能替祖宗挡灾,也算他积阴德了。但话可说回来,这可

  • 唐太宗李世民建凌烟阁,为什么秦琼只排在最后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琼凌烟阁大结局,李世民是怎么对待秦琼的,凌烟阁为啥秦琼排最后

    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对于凌烟阁的建立李世民有自己的理念和规则:那就是这个名单既要涵盖大多数的功臣,又不能辜负跟着自己忠心耿耿的老伙计,还要兼顾那些为国出力不是自己心腹的人。依据这个原则,李世民将凌烟阁

  • 建文帝逃出南京,看到朱元璋的密旨痛哭道: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给朱元璋立的规矩,建文和朱棣大结局,朱棣杀了多少建文旧臣

    比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的性格柔弱,缺少那种杀伐果断狠辣和远见卓识的眼光。其次朱允炆自己并没有主见,朱元璋生前多次询问他,日后他的藩王叔叔们如果有异心该如何对待?朱允炆信誓旦旦的说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

  • 《明朝那些事儿》|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评价,因为另外两位仁兄的名声比他要大得多,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与他同一时代,但刚出生不久。已经去世的人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永乐第一才子解缙,而尚未出场的那位叫做徐渭,通常人们叫他徐文长。能够位居这两位仁兄之上,可见杨慎之厉害。其实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杨慎先生也有些迫不得已,毕

  • 元朝大败局:陈朱争霸,帝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朝的两城之战后衰落了,元朝十大美女照片,老梁说元朝的恐怖

    刘基指出,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翦灭江南各路诸侯,稳定好大后方,才可北上灭元。他特别强调,元朝内部虽然乱成一锅粥,但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是元军的对手。不过,元朝官军各怀鬼胎,朝廷难以集中兵力南下围剿群雄。而江南群雄都有兼并同盟、谋夺天下的雄心,方今之计,唯有先拿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开刀,再趁机吞下张士诚、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