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70岁大臣被赐死,行刑前喝了3杯酒吃2片肉,乾隆:可以放人了

70岁大臣被赐死,行刑前喝了3杯酒吃2片肉,乾隆:可以放人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19 更新时间:2024/2/7 9:24:35

据说,狱卒看他吃饭时,毫无临死时的畏惧,反而自言自语,自责没为皇上效好力,有负圣恩。狱卒便将此事报告给了乾隆。乾隆召见其后,他一顿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后就轻松回了家。听起来很是玄幻,俗话说君无戏言,这怎么到了这个70岁的大臣身上转变就这么大呢?

他是有什么特权吗?仅仅就因为拍马屁就让他回家,这显然很不符合现实。这一切都还得从文字狱说起。说之前,我们先说说这个人。他叫尹嘉铨,家境殷实,父亲尹会一官至吏部侍郎,更是清朝有名的道学家。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尹嘉铨一开始就享受到了很高端的教育资源,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主动肩负起了传承正统的重任。他勤奋,也很有天分,在学术上为朱熹的《小学》加疏,汇编成《小学大全》,官做到了大理寺正卿。但坏就坏在,他人没做好。

仗着自己有点成就,性格很是狂悖,曾经自称自己是孟子后身,得了孔子真传。德不配位,必定会遭受灭顶之灾,轻则自己受累,重则连累整个家族。乾隆四十六年,当时已经退位在家的尹嘉铨听说了乾隆皇帝要巡幸五台山,并且要在保定整息的消息。

他起了面见圣上的心思。他见皇帝,不是简单看一眼龙颜,他是另有所图。臣有意而君无思,皇帝并未召见他。为此,他让他的儿子拿着自己写的奏章给乾隆送了过去,他想为他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尹会一以孝道闻世。

当年他在河南治理洪灾获得了民众的一致认可,但他没有全权收下,而是把功劳都归于母亲的教诲。身居高位却还这么谦虚,又孝顺,尹会一的言行广受赞誉。尹家全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自立为孝子。这一次,如果他请来了谥号,可谓两全其美。

一来能给自己加上“孝子”的光环,二来也能在乡亲父老中露一脸,觉得皇帝召见我了,我还是圣眷不老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皇帝不但没有成全他,反而斥责他不安分守己,但他不死心,又上奏了第二次,这次不光是为他的父亲,还有范文程、张伯行几个人一起求谥号。

除此之外,还要请求共祭祀于孔庙,孔庙是祭奠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能够配享孔庙是读书人的一项顶尖殊荣。再说这个谥号。要知道在古代有谥号的大都是皇帝的重臣,而尹会一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大臣。

一次打回还不死心,不识好歹还来第二次,乾隆大怒,将七十岁高龄的的尹嘉铨打入大牢。不止于此,乾隆还动用了惨无人道的文字狱,对尹嘉铨的的作品掰开揉碎的进行了甄别和分析,他想从根本上摧毁此人,永绝后患。

尹嘉铨著作颇多,把柄自然也少不了。再说皇帝真心要查你,怎么可能让东西查不出来。不查则已,一查。在尹嘉铨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不符合的言辞被上了刑。比如,他母亲死后,他在祭文出现了“薨”字,属于僭越,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

殊不知,乾隆帝本人也有“古稀老人”印章,也引申为不敬。另外,尹嘉铨在《论批评家》中对亲信的解读与雍正皇帝的说法不一致。凡此种种,一共有数百处。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尹嘉铨对所有的“罪行”都供认不讳。

尹嘉铨被打入了死牢,本来是难逃一死,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尹嘉铨死前临危不惧,淡然处之,安心吃肉喝酒上路,还一边反思自己没未皇帝效好力,有负皇帝圣恩,该有的礼数一样也没少。

传旨之人将他的反应禀报了乾隆帝,乾隆微微一笑,就下令召见尹嘉铨。

再之后尹嘉铨就是各种表,表悔恨,皇帝先是数落了他一顿,接着下旨放了人。人心隔肚皮,更何况是伴君如伴虎的皇帝。有人认为,乾隆皇帝本无意杀此人,只是想通过这么一招,逼着尹嘉铨给自己服软。尹嘉铨在狱中该吃吃该喝喝。

想来乾隆皇帝也是解破了尹嘉铨的意思,就顺水推舟放了他,默契一般都无需言语,心知肚明即可。但是人可以饶恕,那些被发现有问题的著作却是不能再保留的,通通销毁殆尽。尹嘉铨的著作品颇多,但流传后世的诗词却并没有多少,一腔热血都付诸了流水。

做事容易做人难,哪怕一个人再身居高位,都要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把自己放低,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危。尤其是在封建制度下,皇家统治者疑心慎重,他们要的是尽职尽责,为首是瞻衷心为皇家效力的臣子,他们要的是绝对的臣服。

放肆张扬于他们而言,是对权威的蔑视,是对皇权的挑衅,这于统治者而言,是万万不被允许存在的。一旦你出现不安分的端倪,随即就会引来杀生之祸,害自己入狱不说,拖累整个家族,可就成了家族的千古罪人了。到时候悔之晚矣,也无济于事了。

位置越高,越要懂得隐藏自己,位置越高,越要把自己的心拉到谷底,时刻和权势荣华保持一定的距离,足够清醒的理智才能在虎视眈眈的森林法则中寻得一丝安稳之地,这条定律放到什么时候都适用。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文化也感兴趣,不妨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袁崇焕是哪里人?新的观点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袁崇焕之子简介,悲袁崇焕全文,马未都讲袁崇焕完整版

    从袁崇焕简介的情况看,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又字自如,明末抗后金(清)名将。祖籍广东东莞,广西平南人。少年时曾在平南考童子试,受人攻讦,因此改籍藤县,以藤县籍补弟子员(秀才)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到桂林应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到北京考中进士,在福建邵武做过知县。他为

  • 乾隆为何要将颇有才华的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他叔叔,把自己亲儿子变成了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乾隆第六皇子永瑢,生于乾隆八年,生母是纯惠皇贵妃,在《延禧宫略》和《如懿传》里,都有不少戏份的纯妃。历史上的纯妃,纯妃是一个颇有才情、温良恭顺的人,颇为受宠,一路升到皇贵妃之位,惠贵妃又给乾隆生下了三个孩子,永璋和永瑢,还有一个和硕和嘉公主。纯妃去世这一年儿女发生重大的转变乾隆二十四年时,有一次

  • 朱棣登基后,如何处理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残忍的让人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从此明朝政风向权就从柔政转换为强压的铁血政权!朱允炆燕王朱棣上台之后,强力镇压了不少反对他的大臣。凶残、血腥已经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场面了。而他对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做的事情,更是让人心生恶寒。靖难之役朱元璋坚信血缘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于是他诛杀功盖高柱的外姓功臣后又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派去边疆,这样就完

  • 曾国藩大婚前,新娘子悔婚跑了,媒人:娶我女儿吧!结果选中了最牛的女婿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像曾国藩的老师欧阳凝祉就是出于好心,为曾国藩做了一次媒人,结果大婚前新娘子却悔婚跑了,欧阳凝祉觉得没法向曾家交代,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过去,结果选了个最牛的女婿!-1-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兄弟姐妹九人,家境还算殷实,曾国藩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孙自然被寄予厚望,六岁进入私塾读书,但

  • 孝庄秘史:大玉儿被皇太极逼嫁,为何隐瞒儿子,让多尔衮受冤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中,大玉儿的儿子福临,对她的情人多尔衮误会很深,尽管多尔衮让他坐稳皇位,帮他打下江山,但是福临却把多尔衮看成死敌,动不动就阴阳怪气地攻击多尔衮。福临对多尔衮的恨意,大玉儿心知肚明。但实际,福临不应该这么对多尔衮,当年大玉儿怀着福临的时候,皇太极为了宸妃海兰珠冷落大玉儿,害得后宫的人见风使舵,排挤伤害

  • 古代名人智慧:乾隆巧借诗意弥臣隙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是聪明皇帝,善于用人,也善于了解人,更善于调解臣子矛盾,让他们同心协力地为自己出力。大清皇帝有一座庄园叫避暑山庄,每当天气炎热之时,皇上便带重臣和后妃们到那里办公、避暑。臣僚们都以能陪驾去避暑山庄为荣。这年夏天,乾隆去避暑山庄,让军机要员和珅与三朝元老刘通训陪同。一天,乾隆邀二人同游烟雨楼。那烟

  • 朱元璋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下面人穷怕了都不放权,无奈只能打压武将任用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说明朝如此璀璨耀眼的原因,其实要和朱元璋定的国策有关,明太祖朱元璋是草莽出身,所以打天下的都是武将。等他立国称帝后,对于功臣的能力太强,深怕这些人对朝廷,或者说对他朱家的起杀心,那么危险就太大了。于是朱元璋想学宋太祖赵匡胤,对手下人来个杯酒释兵权,可是手下人都是出身不好,过怕了穷苦日子,怎么可能

  • 她是乾隆的皇贵妃,死后18年才下葬,因为英年早逝得以享受殊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富察氏与皇后富察氏没有什么交集,只是姓氏相同而已,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出身正黄旗,家里是小门小户,按照规定,参加选秀时被雍正看中,赐予当时还是皇子的弘历。因为出身原因,她进入弘历府邸时只当了个格格。清朝规定,没有背景的秀女是无法给皇子当福晋或者侧福晋的,像富察氏这种情况当格格也是合情合理。雍正六年,

  • 蔡京与宋辽关系及,蔡京与宋辽的历史书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蔡京个人资料,宋辽和宋辽,北宋蔡京的真实下场

    蔡京在政治上的崛起和落败,与当时宋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宋仁宗、英宗、哲宗三朝期间,宋辽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在这一时期,蔡京参与了多次对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宋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蔡京的背景与经历蔡京(1047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

  • 清朝陕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为“懒“吗,为何连“草“都吃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民间饮食习惯,清朝描写陕北的词,清朝陕北土豆

    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是荤素搭配,才有利于身体。古代的很多时候,都是连最基本的五谷杂粮都没有,更不用提蔬菜或者肉食。清朝时期,陕北的很多地方史料都记载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很少能吃上蔬菜。 (一)、环境恶劣,难以为继《延长县志》“多不种菜,且瓜菜鲜食,则称饭餐必饱,不另碗列棹”。很多人一提到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