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亦非阴鸷之谋、徒以恃宠溺爱—明宪宗万贵妃和纪淑妃的那段史实

亦非阴鸷之谋、徒以恃宠溺爱—明宪宗万贵妃和纪淑妃的那段史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06 更新时间:2024/2/9 14:26:48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在权宦王振的撺掇下,仓促出兵征讨入寇的瓦剌,临出征前,英宗册立只有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以安定京师。

当年八月,英宗在于土木堡之役中战败被俘,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大明社稷危在旦夕。情势万分紧张之际,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群臣们奏请孙太后(英宗生母)同意,拥立郕王朱祁钰继皇位,即代宗景泰帝,尊英宗为太上皇。之后,景泰帝、于谦等面对大举入寇、包围京师的瓦剌军队奋起反击、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大明因此度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太上皇英宗被迎回京师,景泰帝将英宗安置于南宫,名为荣养、实际上是软禁。而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将大明皇储之位“让给”了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济,改封为沂王。如果之后一切正常的话,废太子朱见深将以藩王身份在封地小心翼翼、无声无息地过完富贵而乏味、甚至惶恐不安的一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感染风寒、并导致病重,不能处理朝政,一些不甘于现状、有政治野心的臣子们趁机策划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英宗从南宫中接出来,再强行进入皇宫,簇拥英宗登奉天殿,夺回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皇位。

英宗复辟成功后,下诏废除了景泰帝皇帝的身份,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将于谦等保卫京师的功臣们或杀害、或流放,以正“夺门”之名。一个月后,已经被废的景泰帝在西苑中莫名其妙薨逝。

英宗重登皇位之后,前皇太子、现沂王朱见深被重新立为皇太子,但在颁布册立诏书的时候,英宗误将朱见深的名字写成“朱见濡”,以后,皇太子的正式名字,就改用朱见濡。

皇太子因为少年时候被动地卷入了皇储之争,又无故被废,所以造成了他精神方面的压力极大,性格胆怯敏感,久而久之落下了个口吃的毛病。

宪宗在当初少年多舛之时,父母均不在身边,祖母孙太后也无法时时刻刻陪伴其身边、护佑安全,只有比他年长十七岁的贴身宫人万氏(万贞儿)不离不弃、照顾、陪伴在年幼的朱见深身边,使得朱见深极依赖万氏。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皇太子登基,即宪宗。宪宗甫一登基,即向钱太后(英宗皇后、宪宗嫡母)、周太后(英宗贵妃周氏、宪宗生母)奏请立万氏为皇后、行册立礼,但钱太后、周太后以万氏年纪过大、有碍朝野观瞻为由,坚决不同意(两位太后:好家伙,万氏和我们的年纪都差不多大,让她喊我母后,她敢喊,我还不敢答应呢!)并于天顺八年七月给宪宗举行大婚,立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十六岁的吴氏为皇后。

吴氏成为皇后之后,年轻气盛、心直口快,对宪宗大婚之后,依旧和三十余岁、没有任何名分的宫女王氏日夜厮守在一起、承受恩泽比自己这个皇后还要多之事十分看不惯,于是寻机挑衅万氏,并借口万氏顶撞自己,以皇后的身份下令对万氏施以杖责。

吴皇后没有想到的是,宪宗得知万氏被打后,立即气势汹汹地赶到后宫,向皇后问罪,并杖责皇后给万氏出气。此后,一不做二不休的宪宗干脆连下三道诏书,颁布天下,废黜吴氏皇后之位:“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其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于别宫。”

就这样,刚当了一个月皇后的吴氏,因为和宪宗宠爱的万氏产生了矛盾,直接被废,从此在凄冷的西宫中度过了四十余年。

原本宪宗在废黜了吴氏之后,就想一鼓作气册立万氏为皇后,但这个举动被周太后、钱太后联手反对(两位太后都不想让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女人给儿子当皇后,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无奈之下,宪宗只得立妃子王氏为继皇后,即日后的孝贞皇后。但王皇后一生无宠,在宪宗眼中,就如同透明人一般。

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将万氏立为皇后,但宪宗依旧不死心,还想着将来再作图谋。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氏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这让宪宗大喜过望,立即遣使祭祀山川,并晋封万氏为贵妃。因为万氏为皇帝诞育长子,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周太后、钱太后这一次无话可说,只得默许万氏成为贵妃。

原本宪宗准备在皇长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并效法祖父宣宗皇帝当年册立生了皇长子(即宪宗之父英宗)的贵妃孙氏(即孝恭皇后、宪宗亲祖母)为皇后、而“劝退”前任皇后胡氏之旧事,等立了皇长子为皇太子后,再徐徐图之,最终达到劝退王皇后、立万贵妃为新后的目的。

但冥冥之中天注定,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不到一岁的皇长子夭折,连名字也没来得及起,这让一心要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趁势立万氏为皇后的宪宗大受打击,抑郁了许久。而更让宪宗伤心的是,万氏因为生育皇长子时年纪太大、身体已经受损,而皇长子夭折之事对她所造成的冲击更加加重了身体伤害,因此,万氏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再也不能为宪宗诞育子嗣了(虽然宪宗和万贵妃本人当时都不知道这种情形)。

此时,宪宗和万贵妃已经知道了贵妃不能再生育的实情,为了大明社稷传承不绝,宪宗于是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册立两岁的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对于这个结果,已经四十二岁的万贵妃虽然不甘心,也没有办法阻止。

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仅仅过了两个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就夭折了,年仅三岁。宪宗对皇太子的夭折十分痛心,追谥儿子为“悼恭太子”。后世的民间野史、及清朝所编纂的《明史》,都将悼恭太子的夭折归罪于贵妃万氏的阴谋,不过,这件事情没有实证。

其实,当时宪宗已经有了第三个儿子——之前的成化五年(1470年)九月,宪宗在一次偶然查看自己的藏书阁(就是内帑小金库)时,遇见了管理内库的宫女纪氏(广西土司之女,因父辈举兵叛明,明军平息广西叛乱后,纪氏被俘入宫中);宪宗询问她内库的管理情况,纪氏平稳沉静地一一作答,内帑明细解释得清清楚楚。

宪宗得知私房钱越来越多,很是高兴,同时对于这个管理账目勤勤恳恳、同时又恬静稳重的宫女愈发欣赏,兴致盎然之下,宪宗就留宿于藏书阁、宠幸了纪氏,谁料纪氏居然因此有孕,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宪宗应该是对皇三子的降生心知肚明,但他担心万皇贵妃得知此事后,会更加伤心、并因此误以为皇帝失去对她的宠爱,所以选择了不将此事公开,而是将纪氏母子安置于宫外的西内安乐堂中,妥善抚养。在此期间,被废的吴氏因居所离安乐堂较近,也多方帮助纪氏,送衣物、食物,协助纪氏抚养婴儿。

因为宪宗要照顾万贵妃的情绪,不想让宠妃伤心,所以刻意隐瞒了皇三子的消息,五年的时间内,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皇帝还有一个儿子生活在宫中。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皇宫发生火灾、乾清门受损,宪宗认为上天以此在警示他,于是才将皇三子早已出生之事生向朝野公开,并为皇三子起名为朱祐樘,并在十一月间立为皇太子。

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其生母纪氏就病得很严重了,而朱祐樘在五月的时候正式从西内搬进宫后,根据《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内阁辅臣商辂曾经就此事给宪宗上疏,说:“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这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朱祐樘进宫后,起初是由万贵妃所照看的(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不说是否视同亲生这么过于“离谱”的情形,总之万贵妃绝不可能去谋害年幼的朱祐樘(那样的话,宪宗再宠爱她,也不会袒护);其二、纪氏在朱祐樘正式进宫前,就病得很重,以至于没能一起进宫,而是暂时留居安乐堂养病,这才有商辂向皇帝请求让皇三子生母进宫,以便母子“朝夕相见。但商辂指明了皇三子依旧还是由万贵妃抚养,这样大家都好(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

对于商辂的这个奏疏,宪宗很是爽快地答应了,并安排纪氏入宫,居永寿宫养病,自己也多次前去看望。

不过纪氏的病情很重,经过多方医治也难以痊愈,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八薨逝。宪宗追赠给皇室立下大功的纪氏为恭恪庄僖淑妃,安葬昌平皇陵区妃园寝内。

另外,为了安抚照顾万贵妃的心情,宪宗在册立皇三子为皇太子之后,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晋封万贵妃为皇贵妃,明确其地位在后宫诸妃之上,仅次于王皇后(其实王皇后就是个牌位,并不敢和万氏正面对抗,万皇贵妃实际上是后宫中的第二人,仅次于同龄的周太后而已。)

但在民间笔记及清朝所修的《明史》中,这件事还有第二种说法,并极具戏剧性————

纪氏受孕后,就被万贵妃派出女官逼迫堕胎。但女官怜悯纪氏,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是得了病症,不是受孕。万贵妃将信将疑之下,把纪氏调离藏书阁,安置到犯过错的宫女们居住的安乐堂内。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纪氏在安乐堂诞育了宪宗的第三子。

与此同时,废后吴氏所居住的西宫离安乐堂很近,她知道这件事后,怜悯无辜的纪氏母子,并想要报复让自己被废的晚氏,于是也参与到保护婴儿的行动中来,多次暗地里送食物、衣物给纪氏。

就这样,在若干好心人的关爱之下,这个命运多舛的小孩儿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但为了防止万贵妃的迫害,孩子的生母纪氏不敢让他在皇宫里公开露面,不准大声说话,就连出生时的胎毛也不敢剪,生怕露出了破绽,从而被万贵妃得知后加以伤害。而这一切的一切,孩子的父亲宪宗皇帝都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实情。

未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3本民国历史文,主角凭着非凡的眼界、手腕与魄力,终成大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民国历史小说十大经典,民国历史看哪本书好,讲述民国历史的书籍

    一、《民国教父》 作者:叁拾伍短评:民国历史文,本文讲述1915年民国上海滩,江湖后辈翘楚的男主角,获后世的国安英雄记忆的加持,知晓家国的苦难,凭着非凡的眼界、手腕与魄力,在帮派林立的上海滩之中,快意恩仇,终成大势的故事。作者大大叙事老道,角色性格鲜明,大量的历史人物穿插在其中,鲜活又真实,故事推进

  • 崇祯说此人是明朝的“诸葛亮”,若他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究竟是谁能够让崇祯皇帝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是明末时期河北高阳的孙承宗,他当时担任东阁大学士,他的相貌也是很奇特的,他的体型高大挺拔,他的胡子还非常多,他的长相虽然很奇特,但是他的家里很穷,学业有成之后就去富贵人家当私人教师,教有钱人家的小孩知识。其中有一次他在去明朝北境的一户人家当老师的路

  • 5张长图看懂清朝皇帝的4种继位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皇帝顺序表及功过,清朝皇帝顺序表及在位最长的,清朝所有皇帝正确在位时间

    一、汗位推选制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后,八旗旗主都有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称为“八和硕贝勒”。清朝入关之前,后金采用“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有人必八家分养之,土地必八家分据之”,汗位继承人也在八王范围内进行推举,这就是汗位推选制。努尔哈赤皇太极虽然继承了汗位,但囿于旧制,皇太极还要与其他三大贝勒

  • 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皇帝的心思,真的很复杂,却也符合人性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457年2月15日,大明忠臣于谦的家中,突然,砰的一声,大门大开,一众锦衣卫气势汹汹进门。领头人说道:“于大人,对不住了,皇命所在,奉旨抄家!”于谦默然无语!于谦的管家壮着胆子,拦在锦衣卫前面,悲痛地说:“不,你们不能抓走老爷,他是清官,他是保卫大明的功臣。”但是,锦衣卫身负皇命,又怎么可能什么也

  • 晚清中国的真实照片:这才是“真实的大清朝”,别被电视剧忽悠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晚年真实的清朝照片,清朝怎么把明朝灭亡的,清朝一两银等于多少人民币

    #头条创作挑战赛#“对于过着富裕生活的人来说,烤鸡就像杂草一样。对于生活贫困的人来说,萝卜也是一种美味。”作为一种流行的视觉艺术,电视剧被期望具有戏剧性、冲突性和感人性。并不是历史纪录片,那么多我们看到的清代流行电视剧,讲的都是人物之间的故事,并没有真正捕捉到清末的真实生活状况。但是电视剧有着神奇的

  • 岳飞、文天祥自2003年后,历史教材中便不再称民族英雄,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岳飞文天祥简介,岳飞文天祥主要事迹,文天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最有争议性的朝代,想必宋朝定然能够“夺魁”。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从宋朝开始,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宋王朝采取的安边守内的策略,却让中华民族自汉唐所铸就的刚武雄健的民族性格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对外,宋王朝选择称臣、纳贡;对内为了稳固统治,宋庭也是无所不

  • 清朝十二个皇帝,没有一个昏君,为何清王朝还是走向了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583年,有一个24岁的少年凭借祖父与父亲馈赠的13副盔甲起兵,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成为建州女真首领。后来,经过三十余年征伐,在1616年,他又统一女真各大部族,建立大金,也就是最初的清朝。此人便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建立大金两年后,努尔哈赤不愿再将霸业局限在女真诸部族中,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中原之

  • 〈金榜题名〉(381)· 清朝 四 进士 袁桐 徐仁镜 吳筠孙 联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1,袁桐,汉军镶蓝旗人。2甲24名进士,散馆改山东潍县知县。2,徐仁镜(1870年-1915年),字莹甫,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徐致靖之子。徐仁铸之弟。光绪二十年翰林,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善书法,宗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李邕《云麾将军碑》,精通围弈、昆曲,并能

  • 柳永丨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柳家是儒宦世家,祖父是县丞,有六个儿子,全都入朝为官;其中柳宜就是柳三变的父亲,他的父亲也是县令,柳三变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 柳三变和两个哥哥从小就饱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在老家被誉为”柳氏三杰”。少时学习诗文,柳三变怀的是功名用世之志,谁曾想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 十八岁那年,柳三变决定

  • 签订《南京条约》的三个官员:两个是皇族,他们是何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京条约的签订的背景,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南京不平等条约

    一、耆英在三个官员之中,耆英的年纪最小,但地位、官职却是最高的。耆英出身满洲正蓝旗,是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穆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二弟,在后金建立的过程中屡建战功,也是开国元勋之一。耆英的父亲名叫禄康,在乾隆朝担任侍郎,嘉庆时期官至东阁大学士。虽然耆英属于远支宗室,但家中十分显赫。耆英的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