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顺物之性”,宋朝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政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顺物之性”,宋朝如何通过政府干预政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15 更新时间:2024/1/4 16:40:24

虽然环保一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新词,但是环保观念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思想产物,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生态环保的实践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千年前的宋朝,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拥有成熟的环保理念,并且懂得用政策来促进环保行为。

中国古代环保意识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宋朝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朝人在生态上秉持“顺物之性”的理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对动物的保护

千年前的宋朝之所以拥有完善的环保理念,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环保理念渊源极深,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了。

在商朝,城市已经初具雏形,居民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会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因此商朝就曾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来阻止生活垃圾的胡乱处理,在《韩非子》中有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之后在秦国,商鞅制定秦律时,也曾明确规定乱扔垃圾会受到刑罚。

等到西周时期,已经开始有保护环境的法令颁布,其名曰《伐崇令》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保护环境最早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破坏环境、破坏设施的刑罚很重。

在战国时期,秦国曾经颁布了一部保护环境的法令《田律》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鹭,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

这部法律中规定的内容就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主张人类有限度地利用自然,给予自然恢复的空间和余地。

唐朝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城市更加繁华,因此其对于乱扔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更加严厉。有史料记载,如果有居民将秽污之物乱扔,就会受到杖打六十的处罚。

如果居民乱倒水,而主管的官吏不加制止,或者判其无罪,那么主管的官员就与其同罪,连坐。由此可见唐朝对于环境官吏自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正是因为前朝都重视环境保护,注重处理生活垃圾,宋朝才会有此渊源,才能接受环保理念,能够妥善实施环保举措。

宋朝在生态上的理念是“顺物之性”,首先宋朝禁止捕捉野生动物,比如明太祖曾经下诏令禁止捕杀:“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同时宋朝也下令禁止大肆捕杀青蛙这类有益于庄稼生长的动物,在那时宋朝已经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因为古代的特权阶级喜爱奇珍异兽,因此会大肆捕捉这类动物进献,在《宋史》中有记录宋太宗的诏令内容:

“珍禽异兽,何足尚焉!荣采捕于上林,复幽闭于笼槛,违物类飞鸣之性,岂国君仁恕之心?既无益于邦家,宜并停于贡献。应两京诸州,今后并不得以珍禽异兽充贡举。”

因为要“顺物之性”,宋朝对于这一理念的贯彻是通过减少杀生来实现的。在古代收割完庄稼之后,剩下的秸秆一般都是无用的,处理起来又十分麻烦,因此农家习惯于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用草木灰给下个季度的耕种增肥。

因此宋朝规定农民焚烧秸秆必须要在十月之后,这是因为怕伤及田地里的小动物或者昆虫,在十月之后,天气转凉,田地里自然不再是动物、昆虫的栖息地了。

同时宋朝曾经组织了许多起放生活动,并且宋朝郡县下令要求各地建立多处放生池,宋朝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文章涉及放生事件,由此可见宋朝在努力推行戒杀放生。

宋朝戒杀放生的推行主要归功于当时理学的盛行一时,理学即儒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主张仁义,受此思想的影响,宋朝人们便不愿杀生。

宋朝理学家程颢曾经遇见一只蝎子,想要杀死它却怕因此而伤害了他的仁义,放走它又怕之后蝎子伤人,最终他还是放走了蝎子,由此可见仁义思想对于宋朝人的影响。

虽然宋朝人对于仁义很重视,但是他们也并不是迂腐之辈,当人类的生命遭到动物的威胁时,还是以人生命安全为主,比如安徽祁门地区曾经出现老虎伤人的案例,多达千人在虎口下受伤或者丧命,因此当地县衙就组织了人员上山杀虎,消灭了虎患。

宋朝政府大力推行环保措施,为激励官员们实行,将植树造林作为升迁政绩的一种标准,通过植树造林打造出小型生态系统,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环保不是凭空出现的理念,而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宋朝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梁繁荣的都城,也可以看到道路旁、河岸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成排树木,早在宋朝栽种行道树就是一件常事,这是宋政府大力推行下的结果,同样表现了宋政府对于推行环保举措的决心。

宋朝时期黄河时常泛滥,于是宋太宗在即位之后,就颁布法令要求在水患频发的黄河、汴河地带广泛植树,种植榆树或者其他土质适宜的的树木,以此来抵御和防治黄河水患。

宋太祖建隆三年下诏,命令水患灾害严重的州县的长官,在每年春季带领百姓在两岸种植榆树柳树,巩固堤坝。

堤坝上又种植着桑树,因为植树良多,堤坝阴凉,放牛的人家常常把牛拴在堤坝上,牛吃草后排泄废物,这些又是桑树的养料,因此桑树长得硕大,桑叶繁茂。

养蚕的人家就能得到许多桑叶,蚕长得白白胖胖,吐出的丝质也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宋真宗在位期间,派专人前去照看汴河,征调了大批的夫役前去植树造林,维护堤坝。因此从日本东渡而来的僧人们乘小舟游玩之时,纷纷惊叹于堤坝的“杨柳相连”、“榆柳成林”。

另外宋朝政府为了不遗余力推行环保举措,把植树造林也列入了官员考核的政绩中,以此激励官员施行上面传达的植树命令。

在《庆元条法事类》有记载:“诸县丞任满,任内种植林木滋茂,依格推赏,即事功显著者,所属监司保奏,乞优与推恩……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

当然如果植树过程中出现大的纰漏,官员也是要受惩罚的。同时宋朝明令禁止乱砍乱伐,盗伐林木的人会被判刑。即便是官方需要砍伐树木,也得提前申报,申请有关机构的许可。

宋朝的经济繁荣伴随着的是对环境的威胁,宋朝之初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宋朝对于环境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为了拯救自己,从而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为宋朝的繁荣是空前的,因此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空前的,甚至远超唐朝。而宋朝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此产生了许多自然灾害。

宋朝对于环境的破坏最开始就是疯狂的开荒垦田,因为宋朝的经济繁荣要胜过唐朝,因此宋朝的人口也是多于唐朝的,宋朝的人口比唐朝多出了一半以上,但是对于唐宋两朝地图,就可以发现唐朝的疆域是就要远远大于宋朝的,可见宋朝的耕地是少于唐朝的。

而等到南宋时期,疆域又缩小了一半,虽然人口有所减少,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因此大量难民涌入山林之中毁林造田,开垦荒地。就拿广西举例,在北宋初年,仅有耕地五百多亩,等到南宋时,已经扩增到了一万多亩。

人口激增,陆上的耕地也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于是大批人用围湖造田侵占水域,占领湿地,就连调节场合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太湖也被侵占开垦为田地。

虽然当时宋朝人破坏环境的势头凶猛粗暴,当时还是有部分远见卓识的人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不良后果,向皇帝上书。

最终宋朝也饱尝破坏环境的苦楚,在北宋年间每两三年就要发一次黄河水患,长江水患也频发。相比于黄河,长江水患的频率比较低,唐朝平均每十八年才发一次水患,但是宋朝每五六年就会发长江水患。

甚至其他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风灾、虫灾、冰雹、霜冻也时常发生,由此可见宋朝人对环境破坏的力度极大,因此宋朝人的环保举措在一定程度可以看作为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自原始社会其就开始有环保意识,一代代流传和积累,因此在宋朝环保举措做得比较全面合理,既有禁止捕杀动物的禁令,也有提倡放生的理念,同时还大面积地植树造林,将植树造林和官员政绩挂钩,极力推动环保举措。

但是宋朝人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他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宋朝的自然灾害相比唐朝要多上许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宋朝的环保举措是为了拯救自己而为。

参考历史文献:

《宋史》

《唐律疏议》

《庆元条法事类》

更多文章

  • 清朝末年的头几批留学生,归国后清政府都直接提拔任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现状,清朝选拔人才的资料,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

    首批留学生非常受到重视和提拔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湘淮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主动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并推动清廷于1871年陆续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对于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清政府非常重视,明确规定:不准

  • “累世同居”到“割肉疗亲”,为何宋朝的孝道观念趋于极端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的孝道,宋朝人守孝要多少年,宋朝时期孝文化

    回顾历史,若说唐朝是一个着盛装戴金银的丰腴女子,那么宋朝必然就是一个着素衣戴荆钗的弱质女流。唐朝的文人感觉像是豪放不羁的侠客,然而宋朝的文人则是一派文质彬彬。因而相对于开放的唐朝,宋朝则要严谨、恪守本分的多,再加上受儒家思想熏陶,深受理学思想的教导,因此宋朝对于孝道乃是极为看重的。宋朝以孝道治天下,

  • 黎明前的黑暗:清朝的女性抗争——拯救自己,也在拯救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黑暗王朝,黎明前的黑暗1-40集全,黎明前的黑暗完整版原唱

    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一条追求平等的征途。我们追求平等就是为了有尊严,有自由地活着。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却是过去的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妇女作为人类成员的一半群体,她们承受的荼毒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纵观全球各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历史有着惊人

  •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朱明之世:明朝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明简介,明朝服饰的特点,易中天讲朱明皇朝

    明朝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服饰发展的重要朝代,在对前朝的服饰文化进行吸收的同时不忘创新。明朝人民用令人惊叹的勇气和魄力,造就了明朝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文化。明代服饰在整个中国服饰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掌权的王朝,服饰汇集了从商朝一直到元朝的风格和特点,并在创新上有着巨大的成就,

  • 自筹经费的湘军和淮军保持忠心家生家养的北洋军为何成了私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晚期曾经出现三大军政集团,即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这三大集团赖以起家的军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淮军和北洋军。其中,自筹经费起家的湘军和淮军始终都是忠实鹰犬,为了清王朝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反而是完全由清王朝出钱出枪建立的北洋军,在袁世凯的指挥

  • 时下势头正猛的外卖产业,早在宋朝就已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外卖发展前景,宋朝就有外卖了吗,中国的外卖行业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商业繁盛下的外卖营生提到宋朝,宋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状态,纺织业以及造纸和制瓷业达到了饱和器,满足百姓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开始大量出口。出口的同时还积极的引入入时的新式产品,百姓经常可以在市场上接触到各式的新鲜玩意。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背后,很大原因在于朝廷对于商业的政策扶持,相比于以

  • 清朝时期,山东省三大直隶州,现在一为地级市二为县级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山东行政区划,清末直隶地图,直隶是哪里

    清朝初期,山东省区划基本承袭明制,经过近三百年区划调整,至清末山东共辖济南府、东昌府、泰安府、武定府、兖州府、沂州府、曹州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及临清直隶州、济宁直隶州、胶州直隶州共十府三直隶州。临清,明朝时期为临清州,隶属于东昌府,清初承袭明制仍隶属于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清

  • 拥兵80万的左良玉是被李自成败退千里的残兵吓跑的吗?真相不尽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自成左良玉,秦良玉打过李自成吗,李自成在山海关损失多少人马

    原来这个左良玉在明末还真是一号人物,早前在辽东一带任职,同后金作战。崇祯五年(1632年),被调取关内,从此开始了他同内地农民军作战的生涯。在同农民军的作战中,左良玉转战各地,屡立战功,每每都是胜多败少。特别是后来打得张献忠几乎亡命不可脱身,但在后来却被李自成屡次击败,朱仙镇一战,左良玉几乎精锐殆尽

  • 别被电视雷剧所迷惑了,清朝官员的顶戴极为讲究,应该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雷州雷剧黄雪荣主演,雷州雷剧胡山传奇下集,雷州雷剧姐妹争夫

    闲暇时,我们经常会聊到胡雪岩这个人,大家都习惯性的称他为“红顶商人”,那么泛义上指,这个“红顶商人”,究竟是何意思呢?可能不少人都读过高阳先生的那部《红顶商人》,这本书,基本描述了胡雪岩一生的兴衰史。从他白手起家到后来的富可敌国家财万贯,再到末尾的悄然陨落,胡雪岩的一生,可谓波澜不已跌宕起伏!而时下

  • 康熙一儿子残废还没背景,长大后却手握兵权,雍正上位都没敢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手握兵权的儿子,雍正兵权,十三爷接管丰台大营兵权去救雍正

    康熙帝这一生的作为都很多。毕竟当时清朝刚刚建立,朝政还不是很安稳,许多明朝余还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在民间兴风作浪,这从《鹿鼎记》中就可以看出来,朝中还有一个鳌拜整天想着造反。康熙当然急切地想要除掉这些祸患,那就得先拉拢朝中大臣,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纳妃,将大臣们的女儿都纳到后官,就相当于和皇上有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