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最终被逼放弃了皇位,那么他的退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大唐的建立
李渊原本是隋朝的官吏,因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让他不满,于是起兵讨伐。他的目的是推翻隋朝的统治,建设一个更好的朝代。他仰仗的是自己的几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名义上是讨伐的主力,然而他实际上对打天下做出的贡献并不大。
而秦王李世民为了辅佐父亲夺取天下,可谓鞠躬尽瘁。他带着兵马到处讨伐,平定乱世,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可以说,要是没有李世民,李渊这皇帝位置能不能坐上,还真是两说的。
在天下归于大唐之后,李渊坐上了金銮殿,成就了帝王霸业。此时他理应论功行赏,激励这些有功的人齐心共进,让李唐江山更加稳固。可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他将大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将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封了个秦王。
这一举动大大损害了李世民的心,连同那些与李世民交好的官员也都觉得此事不妥,纷纷向李渊进行劝导,希望他能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可是李渊却一意孤行,丝毫不以为意。这就导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剑拔弩张,各自发展势力,一时间风雨飘摇。
李渊当然知道这两个儿子不和,但他依旧没有做什么调停,任由二人去斗,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有一点,李渊是很坚定的,那就是他更喜欢李建成,也希望李建成能够继承他的皇帝位置。
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心就更凉了,既然皇帝老爹不公平,那他李世民也就不用在乎那么多亲情礼数了。可以说在李渊的推波助澜下,李世民才渐渐黑化,最终成为了李渊都畏惧的人物。
皇权的血战
李建成当然知道李世民有多危险,在大唐没有建立之前,他就知道,所以他更想铲除掉李世民这个威胁他成为皇帝的人。在他和李世民的眼里,看彼此都是最大的敌人,丝毫没有亲情手足之感。
皇子们也是分派别的,当然支持李建成的比较多,还有一些臣子,也是支持李建成的,他们希望李建成早点动手,免得夜长梦多。李建成被这些人灌了迷魂汤,以为自己已经行了,就摆了一桌鸿门宴,要让李世民横尸案头。
李世民是什么人物?那是千古一帝,这点事看不明白吗?他见老哥已经如此不仁义,也就不再躲躲藏藏,索性来个将计就计,速战速决。他埋伏了人手,在赴宴必经的玄武门,直接发动兵变,将李建成等人一网打尽,全都给宰了。
李渊得到消息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李世民也满身火气的赶过来。到此时,李渊才明白,大势已去了,他已经制衡不了李世民了。
鉴于李世民刚杀了几个亲人,刀正顺手呢,李渊也不想跟李世民起冲突,迫不得已封了李世民为太子,自己则退居太上皇的位置。
李世民踩着亲人的鲜血,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他感谢谁呢?他谁都不谢。若不是他李世民够强大,他早就死了。对李渊,虽然他没有痛下杀手,但哪里还有儿子对爹的尊重与孝顺了呢?
李渊自然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以为自己安生的养老,总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吧。可是坐在太上皇的位置,他才发现,他什么权力都没有了。
李渊的晚景
李渊对于这样的变化自然是不高兴,于是他就住在自己的太极宫里,也不出门,就这么耗着。可李世民却又不满意了。他觉得太极宫是当朝皇帝的宫殿,那李渊老头子已经不是皇帝了,凭什么还占着不走?
可李渊就是不走,怎么说都不成,李世民还不好硬抢。要知道他这皇帝位置得来就很忤逆了,已经不少人在戳他脊梁骨呢,要是再来个老头子抢宫殿,那天下都有可能大乱也说不定。所以他只好想别的办法。
李世民开始向着李渊时代的老臣发难,指责他们工作失职,不配做官。对李渊推行的那些制度,也全都要推翻了改掉。这样一来,他就是在用行动告诉李渊,李渊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需要由新的皇帝来修正。
这一番操作下来,李渊终于知道李世民对他有多痛恨了。再占着太极宫,心里也开始没底了。安全要紧,所以李渊被迫搬家,还得美其名曰,说觉得弘义宫更好,所以搬过去住。可实际上,这个弘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安宫,破得不成样子。
李渊去了新的宫殿,发现一切如此破旧,照顾自己的太监和宫女,数量和质量也是直线下降的。这样的安排,八成也是李世民的怨气作祟。可他又能说些什么呢,只好逆来顺受了。
就这样,在搬到大安宫没多久,李渊就在郁郁寡欢之中,死去了。
李渊这个结局,可谓意料之中内,又感慨万千。他什么都明白,可他为什么就不去化解这明显可以预见的结局呢?或许他是对李建成太过有信心了,又或许,他是真有点没看得起李世民,反正他定是后悔万分的。
小结:
封建王朝,就是赤裸裸的皇权争斗。在那样的统治阶层里,亲情就是最大的仇怨,兄弟姐妹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母子之间,各种争斗从未停歇。权力的欲望盖过了一切美好,这样的世界注定是无法长久的。
强大如盛世大唐,也逃不过这样的宿命。这是封建王朝特有的宿命,也是它终将终结的本源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