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明朝各时期的监国事件,探究明朝的监国制度发展

从明朝各时期的监国事件,探究明朝的监国制度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13 更新时间:2024/1/26 3:22:36

一、明朝以前的监国制度发展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国制度,西周时期,周王室会选取部分亲信下派到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代替中央王室监视诸侯的动向,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防止诸侯分裂割据。这种“监国”和后世的监国并不是同一概念,历史上的监国普遍解释为君主外出,太子代替皇帝治理朝政。

三国时期也有多次关于太子监国的事例,例如公元211年,曹操外出征战,魏国交由太子曹丕进行管理;公元229年,孙权因吴国迁都之事而繁忙奔波,便将治国之权交给儿子孙登,孙登在监国期间表现出色,贤明得体,深得百姓喜爱。

监国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监国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朝多次出现监国现象,公元422年,北魏拓拔焘作为太子临朝听政。公元439年至451年期间,太武帝拓跋焘因为要出征西凉,特命太子拓拔晃代理朝政,拓拔晃的这次监国前后共计十三年时间。

一般太子监国都是由于皇帝外出,但在南北朝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监国情况,公元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由于太后去世,需要为母亲守丧而无法上朝处理国事,所以太子宇文赟代替武帝处理国家政务,进行监国。除了这些,还有例如君主因为患病无法治理国家,将皇权交由太子,让太子代理朝政。

皇帝为了锻炼太子的治国才能,让太子临朝听政,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帮助太子更顺利的继承皇位。还有种情况就是在国家政权不稳定时,皇帝会让太子代为监国,帮助太子积累民心基础,巩固储君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统治。隋唐是中国古代监国制度发展到巅峰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从公元635年到公元642年八年间,唐太宗曾让太子七次监国,唐高宗时期出现监国的情况更是高达十二次。

到了唐朝中后期,监国制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皇室政权斗争的一种手段,南北朝时期需要监国的前提与原因已经渐渐淡退。宋元时期的监国现象由于政权的更迭等原因已经逐渐减少。纵观西周至元朝时期,监国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朝代的更新变化,同时,这也对明朝监国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朝的监国制度发展

明朝时期监国制度的发展总体还是较为完善的,监国现象出现的次数也较为频繁。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的监国情况。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让太子监国可以锻炼太子治理国家的能力,帮助太子积累民心,所以朱元璋曾多次让太子朱标进行监国,并派遣值得信任的朝臣辅助太子处理朝政。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由于明朝政权刚刚建立,国家通知基础还不够稳定,朱元璋经常需要亲自出征外地,这就给太子监国留了更多的机会。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在同年九月册封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性格较为温和,优柔寡断,而且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朱元璋为了培养孙子的执政能力,允许朱允炆临朝听政,并让他参与明朝法律的修订以及国家案件的处理,以此来锻炼朱允炆治理国家的能力,方便朱允炆顺利继位。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入驻京城并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朱棣登基初始并没有马上册封皇太子,而且在登基第二年的春天才册立燕世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在帮助朱棣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中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在其被册封为太子的过程中却颇有曲折。朱高炽坐上太子之位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身材健壮,精通骑射,常年于军中作战,身经百战,深得朱棣宠信。

朱棣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犹豫不定,最终为了尽快稳定国家政权聚拢民心,还是册立了早在自己还是燕王时期就被明太祖亲封为燕世子的朱高炽为太子。朱棣的权利范围中心是北平府,所以在朱棣继位后便有了迁都至北平府的想法,在古代迁都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十分耗时耗力。为了顺利迁都,加上锻炼太子朱高炽管理国家的能力,明成祖朱棣决定让朱高炽代为监国。

在公元1402年至公元1424年间,共出现过六次太子监国的情况,公元1409年2月至公元1410年11月,明成祖朱棣去往北京巡猎,下令让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代为监国。公元1413年二月至公元1414年十月,由于明成祖巡视北京,朱高炽再次监国,这次朱高炽的儿子也随朱棣一起出巡。公元1417年三月,明成祖前往北京,让太子代理朝政,公元1420年九月,明成祖下诏于次年迁都至北平府。

公元1424年间,明成祖朱棣连续三次亲自出征阿鲁台,期间都由太子朱高炽代为监国。明成祖朱棣对太子寄予厚望,在自己出巡或亲征期间都会在京城留下一部分亲信,这些亲信大多都是拥有治理才能的朝廷重臣,深得朱棣信任,朱棣留下这些亲信就是为了辅佐太子治理朝政,朱高炽代为监国时手握权利较大,太子在监国时拥有任免国家官员的权利,除了中央六部,都察院,地方布政使和王府以外的官员,太子都可以对其按律令进行升降或者任免。

明成祖在整个在位期间多次让太子进行执政,也表明了朱高炽的治国能力得到了朱棣的认可,永乐年间除了太子朱高炽监国以外,明成祖还多次让皇长孙随行出征或者学习监国等事宜,原因一是因为皇长孙朱瞻基聪慧过人,文武双全十分受明成祖疼爱,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朱棣在位期间多次出巡以及出征,让长孙学习监国可以分化太子的权利,防止太子在京中拥权自重。

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期间,由于瓦刺来犯,朱厚照在仓促之间出征未来得及交接监国相关事务,朝中政事十分混乱,后由宁王入宫监政。而在嘉靖年间,由于明世宗外出南巡,所以年仅四岁的太子就在朝廷重臣的辅佐下走上监国之路,虽然名义上是太子监国,但是由于太子年幼加之明世宗不想皇权被分割,所以实际掌握在太子手中的权利并没有多少。

三、明朝监国制度的特点

明朝时期由于皇帝进行迁都事务以及经常出征而让太子代理朝政的情况,也有为了培养继承人,分化太子监国权利而训练皇长孙监国能力的现象,还有因为证据动荡,由太后密诏王爷进行监国的,甚至还出现诸王为了争权而监国称帝的情况,监国制度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明朝时期的监国人选在中后期逐渐从太子监国偏离,明朝监国人选出现过太子,皇长孙,甚至还有诸王进行监国称帝的情况,监国人选的抉择呈现多样化发展。明朝时期皇帝选择监国人选时,大多都是选择皇位继承者或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

这是因为太子或者皇长孙进行监国是名正言顺,在朝廷和民间支持率较高,同时继承人学习监国可以锻炼他们处理国家政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后登基之路更为顺利。而且由皇位继承人进行监国,皇帝可以放心出征,不用担心在离京期间出现拥兵造反的情况。

明朝监国制度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后宫干预监国事务。公元1425年,在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监国时,明仁宗突然驾崩,太后面对野心勃勃的汉王朱高煦,直接发布密令让襄王进行监国,并迎接太子回宫登基,顺利的化解了这场来势汹汹的政变危机。

参考文献:

《明史》

《明朝中央政治制度》

《明史讲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号称乾隆的七代孙子,每年都要做几天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乾隆皇帝后代一览表,乾隆的第几个儿子当了皇帝,乾隆是康熙的儿子还是孙子

    据说,他出身于吉林,自称是乾隆王的后裔,是第七代子孙。但是如今我们中国离清朝已经过去200多年,他的话无从考究,所以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论,很多人纷纷质疑他的身份的真假性。又有人问他,如果他是皇族的后裔,家里一定会有许多价值连城的宝贝珍品吧!不过说来,他出生的吉林,以前清朝时期那个地方的确是满族的原来居

  • 被誉为“古今第一战具”的火器,为何在明朝时期从鼎盛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火器发展历程,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明朝火器万人敌

    但在西方人对于兵器发展革新产生飞跃与进步的时候,中国人却因为思想上的反差,不见没有进步,反呈现出倒退的迹象。明朝的时期,中国对火器的生产和应用的程度上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本朝以火器御虏,为古今第一战具”然而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来形容整个明朝火器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明朝的火器技术也在发展中

  • 明朝皇帝姓朱,明朝人怎么称呼猪呢?敢不敢吃猪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是“国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回避帝王的名字,如果遇到非要提不可,一般就用下面几种情况:用同义字或者近义字来替代;用同音字来代替;将这个字隔过去不写等等,举几个例子,避宋太祖赵匡胤讳,“匡”字少最下面一横;避汉高祖刘邦的讳,“邦”字改为了“国”。可是朱元璋的姓氏却非常巧合的和“猪”相对。所以更是要

  • 战神白起骁勇善战,戎马一生,赵匡胤:此等狂徒,也配进武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开元年间,战功显赫的白起作为姜子牙的陪祀被供奉于庙内,与韩信、诸葛亮、张良等人被称为武庙十哲,被历代后人祭祀供奉。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变迁,后人对白起的认知和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他是有名的将领,是战国的第一大将。他把一生都奉献于秦国的统一大业上。三十多年来,白起作战深谋远

  • “易风俗”与“守本位”二者兼备,朱元璋如何通过戏曲正礼法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礼仪要求,正礼,朱元璋套路最深的一招

    “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从元代的覆灭中汲取经验。为了巩固明代政权,太祖采取通过戏曲进而实行反“胡俗”的政策,以正礼法。洪武初年,在分封的亲王前往封地之前,赐之千余曲,因此得名“洪武赐曲”。在实现统一后,太祖更是不遗余力的推行反“胡俗”的政策,从诏书,诰

  • 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虽养大了努尔哈赤这只猛虎,但不失为一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李成梁简历,李成梁祖籍,刘慧敏李成梁结局

    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著名将领,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后来加入了辽东地区的明军,因屡建战功一直升迁到辽东总兵,使素来为蒙古各部轻视的辽东边兵“军声始振”。据《明史》本传记载:李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屡次击败扰边的蒙古骑兵当时,正值边备废弛之秋,蒙古骑兵不时越境侵扰,李成梁莅募四方健

  • 康熙的这个大儿子,很少有人知道,软禁26年,却偷偷留下29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的第13个儿子,康熙的最小的子女,康熙的晚年有几个子女

    因为前面四个皇子的早逝,儿子中排名第五的胤禔就被称为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我们都知道古代皇位的继承都是长子或者是贤能者得之,这位大阿哥的出生没有那么高贵,庶出之子,而二皇子胤礽的生母是高贵的皇后,贵族之后,再生二皇子的时候不幸难产过世,康熙悲痛万分将胤礽立为太子,作为大哥的胤禔因为出生比自己的弟弟差

  • 这支军队入侵清朝,要回国被国王拒绝,因为这件事觉得他们丢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女性犯人照片,清朝最可怕的100张照片,英军入侵清朝真实情况

    当时尼泊尔就是这些小国家之一,尼泊尔看到我国在列强面前低了头,也就想学他们走扩张道路,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放到了清朝,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胆子直接向大清提要求的,所以他们只敢组织军队在西藏的边界进行小型的骚扰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大清是无暇顾及他们的,再者山高皇帝远,他们欺负欺负西藏地带的百姓也不碍事。西藏地区

  • 成吉思汗赏赐这个功臣官位,听完此人回答后,大家都乐开花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吉思汗传位给谁了,都兰县成吉思汗墓,成吉思汗奖赏各个功臣

    两个人在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一样,当时铁木真的妻子被敌人掳走的时候,是札木合拼了命的把他的妻子给拯救了回来,铁木真的妻子回到他身边的时候,由于当时铁木真的力量比较弱小,所以只能靠扎木合势力生存下去。由此一来铁木真的族人也在扎木和的地盘上生存。虽然一时的生存并不会让札木合觉得怎么样,但

  • 赏识和破格提拔年羹尧的伯乐,并不是雍正,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提拔年羹尧,雍正阻止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年羹尧为什么只帮雍正夺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年羹尧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和重用,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但是,我们只要梳理一下年羹尧的生平就会发现,真正慧眼识英才的,其实另有其人,他就是康熙皇帝!在康熙的垂青和提拔之下,年羹尧不到30岁就升任为四川巡抚,成为地方大员!年羹尧,字亮工,安徽怀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曾官至湖广巡抚。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