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解密: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历史解密: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26 更新时间:2024/2/7 2:48:06

刘备给世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仁义”二字,不过在三国时代想称帝,刘备还是具有一定野心的,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不一定能保证自己的“仁义”。不过刘备去世前却说了一件曹操孙权绝对不会说的话,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告诉诸葛亮如果刘婵靠得住就辅助,不靠谱就让诸葛亮取代刘婵的位置,这对一个君王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不过刘备当时这样说是认真的么?

“白帝托孤”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故事。

事情发生在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春天。某天已经病入膏肓,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在白帝城握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抹着眼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然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刘备晏驾之后晋级为“相父”的诸葛亮十二年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数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

白帝城托孤_图

故事非常之简单,但是对于刘备弥留之际托孤的那两句话,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解读,其中以“阴谋论”、“试探论”尤甚。

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刘备这几句话并非出自真心,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检测诸葛亮是否真正忠心,让他不敢篡位,以此来确保儿子的安全和刘氏政权的稳固。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好像没啥问题,实际上漏洞百出,而且颇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漫说十六年的君臣彼此有多知根知底,哪怕真要试探,也断然不会选在这样一个东征大败,国家元气大伤的敏感的时间点。再说,这么一句话到底能试探出什么来?如果忠心,自然不会答应;若果真有自立之心,又岂会当面承认?所以要真是试探,大抵也只能试探出诸葛亮有没有精神失常。

阴谋论就更不靠谱了,有些人甚至脑洞大开,说屏风后可能还躲着刀斧手,只要诸葛亮一答应,刀斧手立马会冲出来。能够在这种危急的时候想出这种奇妙的办法杀掉一个最能力挽狂澜让国家走上正轨的股肱大臣,除非是刘备病糊涂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_图

那么刘备这两句话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刘备及其旧部是从荆州起家的,后来取了益州,集团内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两派势力——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部。

益州土地肥沃,物资丰裕,这样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使得当地人对外来者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把荆州旧部看做“东来客”,人心不稳,所以刘备政权想要立足于此,必须提高益州新部的地位,以此安定民心。

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先后重用了法正许靖李严等,并迎娶了吴懿之妹吴氏(即后来的穆皇后),使得新部和旧部的势力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在荆州丢失、东征失败以后,荆州旧部势力日趋衰微,而刘备又不久于人世,于是他选择了托孤给属于荆州旧部的丞相诸葛亮,而以属于益州新部的尚书令李严为副。这种安排巧妙地巩固了荆州旧部的地位。且把大事托付给擅长内政,并有一定处理“主客”关系的经验的诸葛亮,保证了一旦山陵崩,国家机器可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恢复正常运转。

(但“亮正严副”这种安排决没有用李严牵制诸葛亮的意思。在益州新部中,李严素以精明干练著称,且诸葛亮对此人亦较为了解,在当时看来,让他协助诸葛亮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三国荆州版图_图

再者,当时太子年少,政局未稳,并非太子生母的准太后(吴氏)又属于益州势力,在这种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必须出现一个能力资历都在线的官员把持朝政,很明显丞相诸葛亮是最佳选择。

这里顺带提一句,刘备所言的“自取”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嗣子不才”。那么嗣子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一提到“阿斗”,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认为他是个傻子,啥也不会,所以刘备才会处心积虑地来这么一出,为他的儿子巩固地位。

然而实际上,刘禅的智力至少属于中等偏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譬如水利)有着过人的天赋。这些在刘备的遗诏中“射君到,言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以及诸葛亮《与杜微书》里“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等处均有提及。

所以,这样的君主只要不沾染恶习,“不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看来,“君可自取”这句话主要表达的还是一种信任和托付,其目的只是当着群臣为丞相立威,这对于日后政治局势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_图

当然还有人认为,这里的刘备说的“君才十倍于曹丕”明显是表露出一种不信任,不然为什么把诸葛亮和篡汉的曹丕放在一起比较?对于这句话,我认为需要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解读。

“联吴抗曹”一直是蜀汉的一项基本国策,刘备的东征虽有一定的现实原因,毕竟不符合当时“讨国贼”、“伸大义”的方向。刘备明白依照诸葛亮的个性,定然会与吴国复盟并且北上伐魏,然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诸葛亮本身身份敏感,如果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立即与吴复盟,难免会有一些另有所图的人趁虚而入,指责他殉私情,说他改变先帝生前的“东征”路线,专权独断,这种舆论导向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把曹丕搬出来比较看似唐突,实际上是委婉地肯定了“先北伐,后东征”的路线,使得诸葛亮在日后做出北伐的决策时能够尽可能的少些阻力。同时刘备当着众大臣强调其“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强有力地回击了所有对于诸葛亮个人军事能力的否定和质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显现出作为君主的明断和作为知己的善良。

三国版图_图

而诸葛亮听完后做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誓言亦并非会错了刘备的意。

虽然两人大部分时间都分隔两地,但是十余年的同甘共苦,让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了相当的默契,他不会疑心君主猜忌他。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诸葛亮本身对刘汉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取而代之”这种行为已经触及了他心中的道德底线。

古人不轻言“死”,更何况是在将死之人面前言“死”。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把辅佐少主、兴复汉室当成了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誓言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刘备对身后危难局势的忧虑。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图

诸葛亮一辈子都十分感怀刘备生前的这分信任与体察。在建兴年间,面对不知是脑子抽风还是存心找茬的李严劝其“受九锡,进爵称王”的话语,诸葛亮不愠不惧,用工整的汉隶回复道:“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知己”二字回味不尽,“十命可受”又毫不避讳,把诸葛亮骨子里的感性与霸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与先帝生前所给予的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刘备这份体贴、鼓励乃至是纵容,让诸葛亮勇敢地摆脱了束缚,微笑着面对所有的诋毁,无所顾忌地拼尽全力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也使得他成为了三国的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在《三国志•先主传》的末尾,陈寿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句颇具英雄气的感慨为这对千古君臣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脚。

读史时,少想一些阴谋论、厚黑学,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学会用心去感悟人物的品格与时代的情怀,相信我们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一相国独断专权,替国君选妃数百,几年后自家多了70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战国死得最惨的君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臣排名,春秋被杀的君主

    但是,子女多少在古代真的要看运气。[var1]古代很多帝王都面临子嗣稀少的问题,这就导致他离世后,无子嗣继承,接连出现垂帘听政,旁支争位的情况。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就没有子嗣,他本来就是咸丰的独子,到他这里更是一个子嗣都没有就离世了,结果堂兄光绪继位,造成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当然也有子嗣多的,比如唐玄宗

  • 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最终还是无功而返,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合纵抗秦失败,五国合纵伐秦完整版,五国合纵攻秦兵败函谷关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担任合纵长,命令春申君黄歇率领赵国、韩国、魏国、楚国以及卫国等五个国家的兵马一起进攻秦国。原本在战争的开始,五国的联军已经获得了小规模的胜利,夺取了寿陵,眼看着马上就要攻入函谷关。然而,五国联军却在秦国的士兵主动迎敌之后,最终大败而归。这次战争被史学界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

  • 如果五虎上将活到三国后期,是什么级别的存在?用一个字形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关羽、张飞等蜀汉五虎上将活到三国后期,即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时期,他们五人到底有多厉害,是什么级别的存在?说出来你别不信,他们五人是“神”一样的存在,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诸葛亮北伐时期赵云是唯一一个参加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五虎上将。他在诸葛亮北伐之战中,所向无敌,如他在凤鸣山之战中,大战西

  • 武略不输白起,文韬不逊商鞅,他是春秋时期天才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鞅白起,文韬与武略的关系,孙武和商鞅谁厉害

    他名叫吴起,出生于一个“千金”之家,家境可以说是极好的。青年时吴起通读儒学,心中兴起了步入仕途的想法,他为此不惜将家中财产散尽,却连一个小官都未曾得到。周围的人都借此耻笑他,他一怒之下将喜欢嘲笑他的三十余人都杀死,而后离开了卫国,临行前对母亲立下誓言:“不出将入相,绝不回卫国。”[var1]天才毕竟

  • 1990年,广西出土东汉“珍珠玛瑙”墓,小县令为何随葬豪气珠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出土玛瑙一级文物,皇帝墓出土的玛瑙,东汉画像石墓图片

    偏僻小墓出土8件国家一级文物,难道这位县太爷另有其他“身份”??01、汉墓这一天,刚好合浦博物馆的人员在合浦县廉州镇黄泥岗周边巡查,很快便赶到了现场。不出所料,这是一座带有斜坡形墓道的砖室木椁墓,墓室呈长方形,分前后二室,前室长1.9米,宽3.7米;后室长5.3米,宽3米。更令人欣喜的是,墓葬没有被

  • 春申君刚踏进王宫不久,他的人头就被扔了出来,里边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申君怎么死的,武汉江夏有春申君墓吗,春申君个人简介

    #点亮真知计划#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作为相国的春申君自然要到宫内料理丧事。没想到,他刚踏入王宫后院大门,照壁后边突然冲出五六个手持长戟的武士,二话不说,迎面就刺,可怜的春申君当场就被刺成了筛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死了。这些武士随即割下春申君的头颅,“嗖”的一声扔到了宫墙之外.....[var

  •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袁绍为何失败?军力恶性膨胀的终极苦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绍官渡失利退回大营,三国演义中袁绍简介,三国演义中袁绍的主要事件

    对官渡之战后世研究者不计其数,文章观点汗牛充栋,其中多有精辟之解,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在笔者看来,袁绍兵败官渡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袁绍军力过多,战斗力低下。史书中没有关于袁绍战争观的明确记载,但是,综合起来可以发现,袁绍的战争观其实是单纯的“军力致胜观”。《资治通鉴》第【64卷汉纪56】中是这样记

  • 聪明一世的诸葛亮为何会娶“丑女”黄月英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黄月英是东汉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母亲蔡氏也是荆州名族,家世相当显赫。相传她其貌不扬,被民间俗称“黄阿丑”,但博学多才且贤慧。父亲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正在寻找结婚对象,便主动上前介绍“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配。”没想到诸葛亮一听立刻答应这门婚事。而诸葛亮可以这么爽快答

  • 刘备鼎盛时期,能够正面击败曹操,到底拥有多少万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例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淮南三叛、三国时期的北方游牧骑兵等等。今天,我们聊聊三国时期刘备的总兵力问题。一直以来,很多人长期认为蜀汉政权是三大集团中最弱的。作者认为,在刘备鼎盛时期,刘备集团的实力,甚至高于孙权集团。那么,在鼎盛时期,刘

  •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的后人寿命都比较短?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家族后人有多少人,刘备曹操孙权寿命,曹操的后人完整版

    先说说开创了魏国的曹丕。生于187年,死于226年,年仅40岁。曹丕曾在公元204年,纳了一个妾,也就是后来的甄皇后,起初曹丕很宠爱她,但曹丕称帝后,甄氏失宠,因为失意所以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曹丕直接将她赐死。曹丕性格和曹操很像,都是生性多疑的人,也正因如此,曹丕才会在称帝六年后,生病而死。曹操的儿